【名家说岭南】江冰丨天涯海角,回头说三亚
  • 来源:云上岭南
  • 作者:江冰
  • 发表时间:2022-05-16 16:17

天涯海角,回头说三亚

江冰

导语

国庆假期编发江冰教授三亚随笔,余之印象即想到苏东坡的海南谪贬之诗:“他年谁作地舆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又苏东坡离开海南时所表:“我本儋耳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两诗均表达了苏东坡视海南如“故乡”的坦然心态。八百多年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来自内陆各省青年上演了一场改变海南发展史的“赶海记”。余不晓得这两个“历史事件”有何关联,但知认识的几位“赶海”朋友中,八百年前苏东坡贬谪海南故事成了他们那际的“精神支柱”。今读江教授随笔,以简略而浓缩的语言,大面积呈现所见所思,一个全新印象的三亚也并非被“外来”所冲淡,依旧“海南山歌余音袅袅,犹在耳边”。(编者)

广州一个半小时飞海南三亚,临近傍晚阳光明媚,下机就把十几年前深圳喜欢一句话甩下:“阳光灿烂,黄金海岸线”。三亚吃的就是“海岸饭”,海洋气候、旅游城市。谑称“黑龙江省三亚市”,全市常驻人口30万,其中10万黑龙江人,冬天更多东北人涌入。南海观音像,凌波佇立,高大巍峨,108米观之震撼。

每年11月到来年4月旺季,酒店度假村全满。北方冰天雪地,人如候鸟南下过冬。气候近似广东,但气温绝对值只到31、32度,时有阵雨,海风拂面,长年潮湿。由于高速路不收费,自驾游红火,时常为此堵车。

(南海观音像)

三亚原住民纯朴,与闽南相似,女人辛苦干活,男人居家懒散。大量外来人口冲击,原住民文化淡薄。但苏轼为引领的贬谪文化构成地域特色,“天涯海角”景点,扬名天下。

三亚房地产开发还是造就一批土豪,不过限于视野,一般不再投资,难出大企业家。但私彩不少,赛马博彩等跃跃欲试。我开会的三亚学院就有马术、高尔夫球、亲水运动等专业。三亚学院全国招生,宣传口号“我们就在大海边”,对内地尤其是东北学子颇具诱惑力。

(三亚解放路步行街街景色)

三亚热带水果琳琅满目,椰子山竹芒果木瓜火龙果抢眼,独特的有释迦果又称番荔枝,形若佛头。名小吃有港门粉,菜品撑台面的有“海南四大名菜”:文昌鸡、加积鸭、东山羊、和乐蟹。其中文昌鸡名气最大,“无文昌鸡不成宴”,家庭日常亦喜食用。海滨城市,海鲜也大得游客欢心。

三亚市政规划一般,市区狭窄,房价三万以上,日常用品偏贵,冬天蔬菜可卖到十元一斤。支柱产业即为旅游,GTP处于全国尾巴。故有“三亚适合玩,不适宜生活,低收入,高消费”之说。

(海南“文昌鸡”)

三亚照相机博物馆,由私人捐赠,其中一位广州人。德国、日本是相机大国,前者庄重严谨,后者轻巧适用。相机与电影业、时尚界、间谍关系密切。最早间谍专用相机,两支钢笔大小,007时代老牌间谍宠爱。相机由大而小进入家庭,直至今日被手机替代。手机照相功能,极大满足人类。

(三亚相机博物馆)

三亚船舶博物馆。中国古代有广船,福船,沙船,乌船四种船型。福州造船密封舱技术对航海重大贡献,广州亦为古代造船重地。沙船是航海一种防沙平底木船,出于唐代今江苏崇明。乌槽又名乌船,俗名乌靴船,为中国著名四大海船之一,舟山群岛所首创。船之祖先则是镇馆独木舟。

(三亚船舶博物馆)

市区解放路风情街,骑楼靓丽,步行街红火;游艇码头,极富海滨城市气息;鹿回头景点可俯瞰三亚市区夜景;美丽之冠大剧院,光采夺目;大树公馆,外观漂亮——让人联想大海波涛汹涌、波光粼粼。

市区车行一圈,走马看花三亚新城。南海余晖中欣闻利好消息:海南建自贸岛,期望 有咸鱼翻身的机会。

(海南“树形建筑”)

海南文化脉络在崖州,明清整个海南岛唯一行政中心,淸朝时为两广总督所辖。孔子学宫,仿中原建。其间有两尊女子塑像:冼夫人与黄道婆。冼夫人祖庙广东高州,当年名震一方,势力范围从粤西到海南岛,为当地传统祭祀地方神。

高州冼太夫人的大庙与香火,印象深刻。我曾经在夫人庙前观察半小时,发现无论男女老少,祭者均十分虔诚。让我深感这样一个历史人物,跨越千年仍然在地方保持极大的本土文化凝聚力。可惜这样一个巾帼英雄,一个有历史完整记载,人神同体的南粤卓越女性,形象传播力限制在粤西、海南岛一带,未能获得应有的中华英雄之声誉。

(海南冼夫人像)

访问海南十大名村保平村,民居屋檐造型属于文化包容性,水草云纹。抗台风,一层楼普遍,结构特殊在有“接檐”,相当于雨棚。照壁正对屋,大门在侧——这与北方传统庭院正门与照壁同向相异。楼房在南洋华侨返回后才建设。明清、民国、文革70年代,三期建筑构成名村建筑保护系统。

黎向导是崖州孔子学会副秘书长,他反驳“三亚男人懒惰”之说:男人出海,女人农耕。男人兵民结合,战时为兵,上阵打仗;出海捕鱼,凶象环生,男人一生风险。

(崖山古城门)

崖州区保平村大部分家谱文革时被毁,邻村有一姓出过五位黄埔军校生的家族,家谱幸存。保平村从前相当富裕,一年三季,种田即熟,所以丐不出村,无人下南洋,故无华侨。头回看到卖新鲜槟榔,五元一小袋。还有槟榔叶包裹甜酱的当地食品,煞是好奇。

(当地鲜槟榔)

(江冰教授与当地老歌手)

崖州民歌承传人75岁张远来,用海南客话唱《张生歌》,音调悦耳,古风犹存。所谓“南歌北戏”,南歌即此,北戏为琼剧。老歌手唱道:“少年不知自叹颜,人生比不得春风。春去明年春又回,人老并无又回逢······没法阻拦给蜂采,至今飘零满地飞”。歌词既有古典韵味,又具乡土气息。

(三亚学院前苏东坡雕像)

保平村口,高大茁壮的三亚市树:酸豆树,树冠如盖,荫庇乡邻。百年古树,映衬百年古村。讲习班同学与保平村张远来老人合影于此,其乐融融矣,海南山歌余音袅袅,犹在耳边。

(江冰教授在三亚海边)

2018年9月下旬 海南三亚途中

江冰,文化学者,专栏作家,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酷青春》《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等。

相关稿件
粤B2-20040141 新出网证(粤)字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10522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