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说岭南】顺德蔡哲夫与谈月色的仙侣情缘艺海拾贝
  • 来源:云上岭南
  • 作者:卢兴强
  • 发表时间:2022-05-13 18:42

蔡哲夫与谈月色的南社申请书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伟人毛主席与诗人柳亚子在建国前夕的诗文唱和,为中国诗坛留下了一段佳话。

柳亚子,是中国近代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创始人之一,是我国颇具声望的爱国诗人。

而南社首批十七位社员中,蔡哲夫是唯一广东籍的社员。是柳亚子(柳弃疾)为顺德县龙江乡仰山里的蔡哲夫作入社介绍人。后蔡哲夫又介绍其夫人谈月色加入南社。

谈月色,金石书画一生,以瘦金书体独步印坛,后由柳亚子推介,为毛主席治印“润之”“毛泽东印”两枚。

日前,蔡哲夫之孙蔡庆高,从广州黄埔返乡顺德龙江镇世埠社区仰山里,与我在仰山里巷口留影,并简述他爷爷嫲嫲的传奇故事,提供难得的有关历史照片文字素材等。 

一,

多才多艺蔡哲夫

蔡守(字哲夫)生于官宦之家,据蔡氏世系谱载:

其父蔡国棱(十八世),官至清道光翰林待召,墓葬于龙江镇沙富村凤凰岗梅花庄旁相公庙侧。

综合月色署的《寒琼遗稿》与南社后人王凯波以及谈月色学生等述文云:

蔡守(公历1879年8月11日——1941年1月11日,农历1879年己卯六月二十四日——1940年庚辰十二月十四日),广东顺德县龙江乡仰山里人。原名珣,易名有守,再改名守,字哲夫,号寒琼,别署成城子;晚号寒翁、寒道人、茶丘残客等。

蔡守自幼聪慧,八岁能书诗,曾写乡间“关帝庙”三字获奖烤猪两隻。

17岁(1896年)时,孑身离乡到上海,凭自身金石书画、好古奇才之魅力,进取艺坛,奔走革命,履历遍足华东华南。

首站到上海震旦学院(复旦大学前身),拜学院马相伯为师,经宁调元(字太一)介绍加入同盟会,开始结识革命党人。

1900年在上海创办《文虚报》鼓吹革命。1902年返粤,在粤、桂、滇等地宣传革命。 

1905年,海上派集合复国运动宿儒,阐发国学精神,冀唤起国魂,光复旧邦,实为一秘密之革命宣传机关。

顺德邓实(字秋枚),在上海发起国学保存会,也是个革命组织,提倡民族气节,以攘夷复汉为主旨,出版了《政艺通报》、《国粹学报》等。参加该会的,有陈巢南、黄宾虹、蔡哲夫、胡朴安等。

蔡哲夫与黄宾虹共同协助邓秋枚编辑《国学丛书》,从事征稿、鉴定、编辑、印制事务。因而缔交,相见恨晚。

1906年春,两江总督端方看到《文虚报》上蔡守撰写的一篇文章,惊骇地说:

“就是五十岁的人读了这样的文章也会起来造反的!”立即下令通缉,欲加害之。由于党人互通消息,得以脱逃,避至无锡、苏州、杭州等地。在杭州得遇革命党人苏曼殊,介绍前往汉口英国领事馆避难,得到英领事佛来庶

(佛来庶是蔡守的姐夫)的保护,每天在馆中教授佛来庶汉语和研读《唐诗三百首》,并帮助他翻译成英文,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刊行。 

1907年潜回广东合浦任北海(今广西北海市)海关翻译,并为《国粹学报》从事《博物图画》的创作。  

1909年风声稍松,蔡守回到上海,更名守,赁庐于徐家汇孝友里,颜其斋名曰:“半隐行窠”,“半行半隐窝”,往来杭宁,一面寻幽探胜,一面搜罗古物。

同时襄助顺德黄节、邓实乡人神州国光社美术编辑工作,并继续创作《博物图画》。

1909年11月13日,南社在苏州虎丘成立,蔡守与黄宾虹一起从杭州骑马去苏州参加。蔡守是首次雅集 17 位成员之一。

1912年,蔡守参与宁调元、谢英伯等人组建的南社广东分社,也称粤社或广南社。宁、谢二人离开广州,蔡守接任粤社社长,以后,他对粤社工作投入了相当的精力与热情。

蔡哲夫黑底照片

英文签名照片,蔡哲夫赠送给柳亚子

蔡守1911年3月时,参与广州武装起义,带队督攻藩台衙门,“早岁开国披荆榛(何觉语)”,“佩斗大黄金印,叱吒风云(王蕴章语)”,后来开会商议治国方略,因政见不合而退出政界。

其后,受王枚伯〈字舟瑶〉聘为两广优级师范学堂教授、岭南大学教授,讲授国画课。

1915年春,卖画沪上,所获润豪,羌足自给,自号樗散画师,取杜甫诗句“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樗散”,樗木为散置无用之材,比喻不合世用。  

1917年,蔡守参与护法运动,李根源任“广东督办兼琼州海疆督军”,蔡守应李根源之邀任广东督办秘书长兼财政顾问。  

1920年李烈钧到广州与李根源夺权,李根源失败,退去香港,蔡守亦随去香港。与太古洋行莫氏鹤鸣往来,莫氏在海傍开设“赤雅楼”古玩店,请蔡氏相助,其间与香港的书画篆刻界有广泛的交往。五年后,“赤雅楼”亏本倒闭,蔡氏一家九口生活无著,适逢戴季陶路过香港来访,知蔡氏赋闲,即请他赴广州。 

1927年蔡哲夫跟戴季陶回广州黄埔军校政训处,戴季陶任主任少将,蔡哲夫任秘书中校。未及一年,蔡哲夫因袒护革命青年,不满蒋介石的作为而被解职。

1930年起任黄花考古学院研究员,至1931年止。同时兼任广州市博物馆干事。1930年至1933年任广州图书馆馆长,其间与胡汉民、于右任、梁启超、蔡元培、罗瘿公、书法家程大章、画家黄宾虹、诗人刘三、黄节等人过从甚密,吟诗作画互赠。

1936年秋,蔡守应国史馆馆长张继之邀来南京任国史馆编修。哲夫来南京首先举办夫妇书画篆刻展,轰动一时。此时哲老与宾虹又应蔡元培先生之邀同任中央博物院金石书画鉴定研究员。

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施行惨绝人环的大屠杀。日军在当涂屠城一周,“烧城七日火不歇”,蔡守夫妇逃难于此,身临其境,感受最深。“连宵惨不敢归房,忍耐饥寒坐佛堂。……杀声满地犬狂吠,烽火横天月不光。……”就是日本侵略军屠杀中国人民的真实记录。

1938年4月,与谈月色回南京,在淮海路住宅废墟中仅拾得“三个陶瓶两古砖”,终年苦心经营收藏的古董尽付于火,破国亡家之恨并上心头,于是赋诗三首述怀。遂租住鼓楼二条巷二十二号之一之民宅,明末遗民杜濬茶村之遗址侧旁。因蔡守仰慕杜茶村不降清之风骨,自号茶丘残客,只与诗朋画友来往,不与敌伪合作,拒绝汪伪政府参议员之聘,惟仿严君平、谢迭山例,鬻画治印以自活。1941年1月11日贫病(心脏病)而逝。因丧葬费无处著落,南社友人,诗朋印友陈歗湖、陈彦通方恪、陈寥士、张次溪等人筹商,决议分发《为蔡哲夫先生求赙启》,稿由陈歗湖拟就贫穷潦倒至此。

后谈月色为之编次《寒琼遗稿》,醵资刊行,以画梅刻印为报。

纵观南社的顺德蔡哲夫生平行状,其生于腐朽清末,奔走于民国民主,颠沛于抗日时期,是一个坚持民族气节维护民主革命,涉猎广泛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值得后人铭记的。

蔡哲夫一生金石书画诗文无所不能,识见广博,绝不同于流俗,而且著述等身;为文为诗为词则有《寒琼室笔记》《茶丘契阔》《有奇堂诗集》《蠡楼词》《寒琼遗稿》等;

为金石文字学则有《印林闲话》《说文古籀补》《缪篆分韵》《画玺录》《印雅》等;

为碑版考证则有《环字访碑续录》《寒宬碑目》《寒宬金石跋续》等;

为文房雅玩则有《壶雅》《宋锦》《宋纸考补》《漆人传》《瓷人传》;

以及碑帖、考古论文等。

二,

因爱还俗谈月色

书画篆刻家谈月色,经柳亚子推荐,为毛泽东主席以瘦金体治印两枚,已成佳话,两印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档案封存。而通过淡月色学生徐畅撰文、蔡庆高提供的史料,更有她精彩传奇的人生。

谈月色与宠物

谈月色的保健医生孙旬(前排左二),曾与文友一起到顺德北滘镇龙涌乡(现合併为黄龙村)寻访谈月色故乡,在谈氏宗祠前之合照

谈月色(1891年11月19日——1976年8月5日),原名古溶,改名溶溶,取晏殊诗:“梨花院落溶溶月”意,又依温飞卿句:“惟向旧山留月色”,更名月色,号谈十娘,晚号珠江老人。书斋名日:梨花院落、旧时月色楼、汉玉鸳鸯池馆。广东顺德北滘龙涌村人,寓居南京四十年。中年30岁参加南社,毕生从事艺术活动,精书画、金石、考古、善拓古物全形。尤以篆刻、画梅、瘦金书造诣更深,素有“梅王”之誉,蜚声海内外。著有《梨花院落吟》、《荼四妙亭稿》、《月色诗集》、《月色印本》、《茶四妙亭印草》、《茶丘契阔》、《中国梅花发展史》等。月色的父亲谈伯开是一位土木工程技工。母亲林氏生育她已是第十胎。因为生于亥时,受根深缔固封建迷信思想所害的双亲,认为“亥时”就是“害死”父母,或者说“克死”父母。为了避免灾难的发生,在她四岁时被送到广州清泉街檀度庵寄养。此庵为粤中大刹,是清初三藩之一的平南王尚可喜王姑出家而建。时有房屋百间,十宫女陪同出家,分十房各收门徒,历来香火极盛。谈月色八岁开始诵读佛经。

1902年入私塾三年在师父耀均的指导下读书、写字、画佛象及梅花。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和禀性颖慧,使她进步很快,其师甚为心悦。十五岁削发为尼,开始日夜为千家万户去操劳法事.实在是与心相违。

1917年初某日,同盟会会员赵藩(护法军政府交通部长)、李根源(广东督办)、蔡守(军政府秘书长、财政顾问)到檀度庵参观游览。是日适逢谈月色值日知客,接谈中客人见她爱好文艺、能书善画、甚为惊奇。从此常为谈月色的座上客,讨论文艺.吟诗作画。革命党人高天梅从上海来粤,和程大璋等人都来看她作画写字。蔡守来往尤勤,历时五载,成为文艺知己。蔡守的知交们竭力劝说他们结合。她想到自己爱好文艺,应该创造文艺精品知名天下。但现却在庵中为佛事繁忙,有什麽作为呢?考虑再三,终于接受了大家的美意。因艺相随,为爱结缘,冲破藩蓠,勇敢还俗,由高天梅、程大璋二位为媒,于1922(壬戌)年二月十二日与蔡守结婚,甘为侧室。

1936年秋,月色随蔡守来南京。1937年日军侵华,12月在南京施暴屠杀中国百姓。蔡守夫妇时己闻风避往安徽当涂。随行还有画家李桔叟。当涂失守,日军屠城一周,蔡守夫妇又避入城东白紵山。为了躲避日军侵略者的残暴行为,她己改扮男装,剪短发,装哑巴。一日三人在佛堂念经,日军士兵冲进来搜寻妇女。谈师急中生智在地上抹一把灰擦在脸上。蔡守在一纸上写道:“三人男”,并递给日本兵看。日本兵看后嘴里骂著离去了。此时三个人都己吓出一身冷汗。翌年四月回宁后,淮海路93号故居己成瓦砾,遂寓居鼓楼二条巷廿二号之一。房东见蔡先生做难民还带有随从,又不见太太来,甚为奇怪。第二天房东来看蔡守,听谈月色讲话才恍然大悟,大家会心地笑了起来。蔡守作《白紵山避难图》记其事,当时写的“三人男”字条也装裱其中。在横卷七题咏的名家很多。

谈月色经历了一段痛苦的磨难生活以后,一旦获得安定,她便全身心地去热爱新的生活,拼命地追求艺术真谛。和蔡守婚后,即在蔡先生的指导下研习书画篆刻。又得到程大璋、陈达夫(兼善)、李铁夫以及黄宾虹、王福庵诸大师的悉心指导,深受教益。

1928年8月,黄宾虹与陈柱尊教授(交通大学国学系主任)等应广西省教育厅邀请赴桂林讲学游览,特应老友蔡哲夫守谈月色夫妇之邀.经广州、香港小游,授以笔墨变化之诀及中锋执笔、篆刻奏刀畅达技。

宾虹先生为示范用笔用墨之法,特绘山水立轴一幅相赠题日:

“用笔如锥画沙,如屋漏痕,如折钗股;用墨有浓、淡、碎、积、泼、宿、焦七法,此画之正传。月色夫人印可。宾虹”。 

谈月色师曾从油画家李铁夫学习西画,这是很少有人知悉的。我们从受业谈月色述《李铁夫师事略》中隙解到李铁夫(1870~1952)的神奇履历:

“铁夫师姓李氏,广东鹤山县古劳陈仙乡人也。父亮南公,商于美洲。

民国前六年(1905),孙总理中山莅美洲,相见恨晚,同组织同盟会,从事革命。又为孙总理秘书,追随五年,奔走四方,宣传革命,备尝艰楚。民国后历任美洲国民党支部书记长、宣传部主任。孙总理逢人说项,谓吾党有美术革命家李铁夫”。  

谈月色因从同盟会会员、“革命美术家”(孙中山语)李铁夫学习西洋炭笔画、雕塑,故能绘人物。

谈月色的传奇人生和艺术成就,为世瞩目, 她师承众多,转益良广,终为大家 。

民国元老于右任曾在谈月色书画作题:

“宋徽宗书神霄玉清万寿宫诏旧墨脱,月色社嫂工瘦金书,获此旧本重装,属为书端。”

1936年秋,蔡哲夫到南京,首先举办夫妇书画篆刻展,轰动一时。此时蔡守与黄宾虹又应蔡元培先生之邀同任中央博物院金石书画鉴定研究员,过从甚密,受宾翁教益更多。技艺日臻完美,求书、画、印者比肩接踵,应接不暇。友人有“冠盖云集”之说,可谓盛况空前。蔡守在印学界声誉颇著,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有人误以为她的印作系蔡哲夫代作。为此蔡作诗答:

衰翁六十眼昏昏,治印先愁臂不仁。

老去千秋有钿阁,床头翻误捉刀人。

谈月色不仅能诗能文能画,书艺善长瘦金体,篆刻优雅,多才多艺,有“腕底飒风迟凄淒,自出新意超凡蹊”之美誉。

蔡哲夫与谈月色

同用的“同观”“同赏”印章

以下是谈月色的

藏古印本章:

1941年元月11日,蔡守因心脏病于寓所逝世。南社友人诗朋画友陈啸湖、陈寥士、陈彦通、张次溪等筹商,决议分发《为蔡哲夫先生求赙启》,稿由陈啸湖拟就,其文曰﹕“顺德蔡守……用疏短启,伫盼降施,此日生刍,讵敢忘夫高惠,”云云求赙启登出后,友好多有馈赠,月色夫人皆画梅治印答谢之。全因友人资助才勉强办完丧事,其凄惨如此。

后谈月色为之编次诗词遗稿,醵资刊行,所发的小启有云:

“先外子漂泊四方,坎坷一世。杜子美放歌巴蜀,伤乱为多:屈大夫泽畔哀吟,忧时实甚。付诸剞劂聊以阐幽,祸及枣梨,未尝计虑。但子云受生前覆瓿之讥;而简斋有死后搜般之喜,固有非未亡人所敢雌黄也。”

其文用典颇多,寄寓深情,遂刊成《寒琼遗稿》一书。《寒琼遗稿》不仅是谈月色书法艺术的展示,更重要的意义是留下了一部蔡守自己的诗文稿,兼及夫妇唱和的文字,记录了他们的人生经历、艺术成就和艺术交往,是研究蔡守艺术人生的一部重要著作。

谈月色晚年居南京峨嵋岭十四号,闭门谢客,甚少交往,淡泊于名利之纷华,而孜孜以授徒,高风亮节,令人敬佩。

五十年代,就把有关广东的文物送回广州,捐献给广州市文管会。七十年代又将保存完好的一大箱名人字画,包括她自己的佳作精品如《蟠龙墨梅通景》、蔡元培题跋的《昙花图》及记载蔡、谈一生艺术生涯的著述手稿《茶丘契阔》等捐献给南京市文管会。她一生爱国家,爱民族,重晚节,扬正气,铮铮铁骨,言行一致。她的印作与她的诗、书、画一样,都较好地反映了她的思想感情和品格。她的人品与她的书品、印品、画品完全得到了统一。1952年至1958年,曾三次假江苏省美术陈列馆举办“谈月色书画篆刻展览”,影响深远,人所共誉。由于她在艺术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1955年她被省政府聘为江苏省文史馆研究馆员。1956年以后先后被选为第三、四两届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代表、省政协委员、省文联委员,连续四届(第二至第五届)被选为市人民代表,政府和人民给了她很高的荣誉。1960年4月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会员:1962年香港《大公报》以《谈月色金石》专栏介绍她的篆刻艺术。

三,

诗文剧本喜传扬

蔡哲夫与谈月色夫妇的传奇人生,坊间传颂许多精彩缤纷的故事。俩人虽祖籍顺德,而生活轨迹主要在上海、江苏、南京、香港与广州。在志同道合的艺术追求路上,同研共赏,携手相扶,被当时南社友人誉为民国的赵明诚与李清照。

如今,斯人先后远去,历史进入新时期,而后人特别是家乡的顺德人,没有忘记此两位文化底蕴深厚的顺德历史人物。

这几年,顺德龙江锦屏诗社各期征集会员诗作时,就专门编辑一栏“龙江历代名人诗选”,其中就选有蔡哲夫的简介以及其《丁巳正月二十日南社同人游广州六榕寺看梅花重放》等几首诗作。

蔡庆高返乡时曾对我说:

多年来我想尽办法跑遍华东、华南,力所能及到有关单位特别是文史馆、博物馆等,寻觅爷爷嫲嫲的有关资料、物件等,务求还原历史真实,已经着手编写《蔡守集》《蔡守年谱》《谈月色年谱》等书籍。

值得可喜的是:

曾出版过《坐看云起》《不重开的花朵》的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珠江商报》报社的主任编辑梁晓华,这几年由专攻散文转型剧本创作,经过几年的深入挖掘,资料准备,正在埋头撰写《月色冷苍松》话剧本,穿过历史烟云,还原奇女子谈月色的人生,分六幕话剧讲述蔡哲夫与谈月色的家国情怀与传奇人生故事。

梁晓华的《月色冷苍松》剧本创作,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为了鼓励创作者的积极性,佛山市顺德区宣传文化部门,不仅对剧本给予相关的文艺扶持创作奖励,并选送参加第五届广东省戏剧文学奖的剧本奖的评选。

祝愿梁晓华文友话剧剧本创作成功,《月色冷苍松》尽快走上舞台与观众见面,让更多人认识蔡哲夫与谈月色两位顺德传奇人物。

作者:卢兴强

照片提供:蔡庆高

相关稿件
粤B2-20040141 新出网证(粤)字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10522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