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说岭南】江冰| 桂林甲天下:一半山水,一半人文
  • 来源:云上岭南
  • 发表时间:2022-04-21 10:57

编者按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人们对桂林的普遍认知。这一张城市名片至今仍然擦亮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江冰教授于城市行旅间,透过地方历史、美食、访问、观察,在今天与昨天比较中,彰显一座城市独特魅力,表达一份对于文化与日常的思考:“如何讲好桂林故事?亦是21世纪新的课题。”这一暗藏锋利的结语,不独桂林一座城。

01

晨起榕湖,曦光中见桂林真相。大湖水平如镜,房舍绿树倒影,高大古榕巍峨,大桥小桥点缀。步行不远,见古南门,城墙高大坚固,一砖一石尽显沧桑。

门前一亭一舟为“黄庭坚系舟处”。“山谷系舟千载古榕情若梦,半塘遗韵一湖新景境如仙”——北宋大文人黄庭坚一千年前被贬桂林,系舟上岸,眼前一湖风光或可抚慰郁闷心情。

自古两广多有贬谪之士,携带中原文化,融入岭南。故今学术界有“贬谪文化”研究。

系舟处侧有“清朝桂林四状元”雕塑,衬着国立图书馆,可见清朝民国桂林文风昌盛。抗战时,桂林更成大陆显赫之城。丛林中偶然窥见白公馆,是作家白先勇笔下的“白公馆”吗?名门大宅,故事沉重。

号称“两江四湖”之一榕湖已具备桂林多个元素:山水江湖,古城古榕,文人荟萃,源远流长。

02

桂林是我国抗战中最后沦陷的省会城市。沦陷前,一度名人云集,有“文化城”之美誉。但现状呢?我上出租车即问师傅:桂林人有没有优越感?

果断回应:没有,第一个字“穷”,二个字还是“穷”。我说:抗战时省会相当繁华吧?师傅不以为然。我再问:桂林人在广西各地市中有无特殊?比如与省会南宁比。

师傅淡然:与南宁比,人种不一样。我兴趣陡然:啥不一样?依旧淡定:他们少数民族。师傅补充说:我们菜多辣,不少人从湖南来。桂林方言你们听得懂。旅游城市只有旅游一碗饭吃,年轻人多到广州等地找机会去了。

细心一听,满街桂林话果然有云南四川味,大致听懂,西南官话吗?广西西江与广东一脉相通,方言均为白话,即广东话中的广府话。

桂林外来人多,离官话近,在广西独树一帜;可见,漓江、象鼻山等标志性山水风景之外,肯定还有独特的文化个性。广西省版图更大区域则以壮瑶等少数民族为主。

市中心阿甘酒家,格局与羊城相近。菜品风格亦接近,但稍微粗犷。招牌菜一鸭一鱼:阿甘酱板鸭,微辣入骨,嚼头有味;啤酒剑骨鱼,鱼肉口感近似黄骨鱼,但鱼更大,鱼皮近于鲶鱼,但啤酒味不足。

腊肉芋丝,亦是广西特色,大芋头切丝配腊肉丁,芋丝软糯,颇具风味。水晶粉类似广州陈村粉,红糖糍粑外形抢眼,口感上佳。

早餐不仅有名声遐迩桂林米粉,而且还有广西地方特色小吃“恭城油茶”。油茶类似客家擂茶,茶制油汤,填加爆米花、油炸条、花生米、香葱等,是来自恭城瑶族食俗。

一个酒店早餐是否备有当地特色小吃,亦是彰显本土文化的有效途径。

03

桂林桂林,桂树成林。农历八月桂花香飘满城,所以桂花食品为特产:桂花糕、桂花香水、三花酒等。慢节奏,宜居住,少企业,有名的只有药业与啤酒业。水质好,喝油茶,食罗汉果。

桂林城拥有得天独厚的两江四湖:漓江桃花江,木龙湖桂湖榕湖杉湖,山水入城,桂林山水甲天下,其中优势还在于整个古城均为山水风景。“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名副其实的“城在景中,景在城中”,步步换景,昼夜皆妙。

城中江水流畅,市民可自由下湖洗澡嬉水,情侣鸳鸯浴,家庭休闲浴,极为舒坦。钓鱼者更是比比皆是,一个轻松自如的山水之城。

桂林十八酿:酿田螺为首,酿为客家菜,桂林菜喜酿,或许亦是客家影响。猪肚白果汤,桂林菜实惠,但说不上高档,更勿论精致。大盘份量,酸辣兼备,甚至有麻辣。似乎是粤菜、湘菜、贵州菜、瑶族菜等等的大会合。

明桂米粉,桂林十大米粉之一,老店正宗,非遗承传。桂林吃米粉,四块五一碗就是正宗,价廉物美。此行方知正宗桂林米粉乃卤味拌粉,广州普遍通行的汤粉并非“桂林风”。

本地人只在拌粉食之大半后,自助加汤收尾。米粉浇头汤底最显特色,而浇头自助颇具诱惑力。广州粤语中并无浇头说法,只说“配了什么料?牛腩吗?”

04

世外桃源景点,打五柳先生牌子,强行加戏。好在山有一洞,与湖相通,舟入洞中,渐至黑暗,只闻水声,片刻缓缓微光,渐次明亮,山洞驶出,突见桃花林一片,豁然开朗,山野村居,恍若世外仙境。

只听船首女孩说:燕子村二百年,往前古村六百年呢。水至清,山至绿,岸边有若干祭祀图腾。怦然心动,不由想象古村先人如何越岭过河寻到如此偏僻安静而美丽之地,遗世独立又是何样心情呢?

马肉米粉,桂林名粉。梁羽生《广陵剑》详细描述,古时粉用茶杯大小碗盛放,食量大者可食30~40碗,而马肉随进食顺序越来越好,三碗后上肉为鲜,吃到内脏,方至佳境。

岭南文化名家关建人先生微信告知:以前桂林老铺有马肉米粉。抗战走难时期,桂林马肉米粉名闻桂滇黔。因此寻马肉食之,食物包含历史文化,各地特色小吃更是本土文化之标志。

吾细品之,马肉不如牛肉嚼头,相对干渣,少了牛肉腩筋之滑润。但马肉别有一份甘香,至于佐料自助,酸笋泡椒最具代表性,食之大半加排骨汤亦是自助。

05

滑石俑,南北朝作品,桂林博物馆见到,吾意外惊喜。俩人亲密携手,或亲人或情侣或同行或共舞。行于岭南,制于隋前,还真有“百越底色,先秦遗传”,隐约之间传达遥远古风……

让我即刻想起《如果国宝会说话》西安出土六七千年前的人头壶,那个笑脸,透露人类早期纯真质朴天然天性般气质,不冠不履,散发赤足,行于山川;满目葱笼,花开花落,与自然息息相关,融汇其间,大美无言。

桂林经济一般,政府却巨资于城市新区建塔建馆,塔居中央,威镇四方;博物馆图书馆,一个保持人类记忆,一个收纳历代知识,大大提升当地文化品质。

深刻印象二:桂林古城,传统渊源,乃岭南重镇;抗战时期,武汉广州沦陷后,两地机关政党社团工厂学校报纸媒体大量涌入,桂林名声大震,风云际会,一时繁华,时势造英雄矣。

自古以来,一座城市在某一历史时刻,左右逢源,成为热点,必然遗留财富,保存人文气息。你关注也好,置之不理也好,它总在那里,或根深蒂固,或草蛇灰线,或隐或显,即为本土。桂林桂林,可作例证,山水人文名城。

06

桂林阳朔之间,漓江上的著名兴坪古镇,颇具渊源。大雨入镇,直扑古戏台,小小失望,无厘头商业化不管不顾地塞满院落,尊贵龙椅圣旨与本土民间混搭,失了章法,落了俗气,古风荡然无存矣

桂林山水,鬼斧神工,出神入化。但山水民宿民宅不少却是上世纪70年代简陋粗糙,煞了风景,甚是可惜。包括桂林城,建筑匹配度亦大有距离。

我一方面暗示自己不可以江南文人精英统辖标准,岭南自有一份质朴;另一方面又面对不今不古不原生态又不现代时尚之景象多有疑惑,如何讲好桂林故事?亦是21世纪新的课题。

2019年8月下旬桂林·作者在漓江边

江冰,文化学者,专栏作家,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酷青春》《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等。

相关稿件
粤B2-20040141 新出网证(粤)字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10522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