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50分钟车程,广州后花园。有温泉有青山有绿水有明月,有荔枝龙眼黄皮山坑螺山坑鱼,遍布文旅小镇,绿色生态文明。
今访罗洞工匠小镇,荔下学堂、非遗学堂、工匠学堂、美食街、民宿群、创意园、文艺园,琳琅满目,大开眼界。
下车伊始,先去乡村步道。罗洞乡村振兴项目建设者——恒富四海实业董事长黄永浩先生亲自介绍。黄先生年过半百,地产企业家出身,事业有成,返回故乡,全身心投入乡村建设。
黄总懂建筑,知规划,有体制内外的多种工作经验。他以中年怀旧之情怀,让自己亲自设计的乡村步道——有了时光通道的记忆:60年代的稻麦耕作,牛拉扶犁为标志;70年代“三转一响”,家庭生活微光;80年代盒带录音机八吋电视机家用电话。乡村吹进城市风,日常传统转型,农村生活近百年巨大变化。
中小学生游学,大受欢迎,城里少年青年了解乡村。设计者黄总满满情怀,声声俱关乡情,岭南乡愁,亦为田野里的课堂:山风拂面,溪水叮咚,鲜活而生动。
更有工匠小镇非遗文化会、广州传统制瓷技艺-西村窑晶花大赏、中秋非遗押花展会、传统非遗木偶戏国庆展演、云南非遗匠人文化展、从化非遗水族舞庆丰收节展演等非遗文化活动。
其中“罗洞麦田艺术节”成为一时网红。人们印象中的北方麦田在南方阳光下翻滚麦浪,吸引大批年轻人到此打卡。还有夏季金稻文化节,秋季农民丰收节等,各具特色,精彩纷呈。
当下红火的文旅项目之外,更具内涵的是《广乐府》与《中国传统工艺普释博物馆》。
《广乐府》里的石磬与陶埙,瞬间把我拖入远古。据说都在青铜文明之前,6000年以上历史,令我遐想翩跹。一个石头,一个陶土,中华先祖亲切自然取天籁之音的标志物。
磐之金石之音温柔的撞击回荡,埙之幽深悠远含蓄沉郁,端的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精神升华,人间最美。
《中国传统工艺普释博物馆》拥有全国各地入驻的非遗传人工作室及其作品展示。印象深刻的有3D打印数字化艺术品、吉林师傅的本制唐卡以及河南的铜制上色艺术品。
荔枝花开得如火如荼,阳光下无比灿烂。认识了一批艺术家,钦佩他们的各自坚守。一技傍身之处有各自追求,千年文脉,艺术渊源,俱在眼前,融入乡村振兴大旗下的“工匠小镇”。
设计者的重大任务:让艺术家活下去延续文脉,而且活得滋润活得尊严活得有成就感。
说易行难,筑巢引凤。巢谁修筑,如何留住人才并培育人才?如何自我建设与成长?政府乡村企业家艺术家如何多方共建?他们正在摸索。
我试图用细心、雄心与真心——“三心”来归纳此行的深刻印象:
“细心”不言而喻。所有设计,细致入微,均有理念,均有说法,成龙配套,一揽子规划。
“雄心”令人振奋。“百千万工程”就是——百家大师、千名工艺人才、万件工艺产品。
引入数字化手段对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发展逻辑的“创新重构”——亦是。
联合全国各地传统工艺师、非遗传承人打造“中华非遗工艺数据库”,海量吸纳新型文化技工参与职业技能提升,目标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文化自信、适应世界工业新业态的中国特色“数字工匠”。让“工匠人才的黄埔军校”成为现实——更见高起点。
目前工匠小镇已被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认证为广州数字产业园、广州文化产业园、广州文艺博览园;同时与多所大学协作,开展各种培养人才项目。引进入驻工匠师傅的非凡技能,与毗邻广州的济济人才,可谓相辅相成,交相辉映。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罗洞工匠小镇如何获得源源不断的活水,或许就是黄总萦绕于心的思索。
至于“真心”,黄董事长说服家人,返回故里,全身心投入乡村振兴就是最好的现身说法。

除了投资建百匠园、广乐府、国学院、国艺馆等硬件外,还与小镇乡亲们建立了友好纽带的关系。
黄总喜欢说原则:村集体性质不变,增加农民收入是硬道理,不破坏青山绿水生态,画家不仅仅是画画,工艺品不仅仅是展览……都是原则。
黄总还喜欢说乡村情感与农民思维。他少年时砍柴耕作,中年时出外闯荡,却从未淡忘故乡家园。真心与乡亲们共同富裕,成为他下半生的唯一目标,也是他能够成功推进“工匠小镇”项目的动力所在。
他清楚地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比如,与乡民签好各种合约,让他们放心自身利益得到保障,同时保留乡村传统生活方式,和谐宁静的田园依然;
比如,为具有特色种植能力的农民提供农业耕种就业岗位,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
比如,延请外地师傅培训,组建乡民古建筑修缮队伍;“培养一个工匠,富裕一个家庭”,“工匠小镇”由此与全体村民乡亲具备了幸福联结。
在我看来,罗洞工匠小镇在众多的特色小镇当中,有着高起点、高水平的建设特点。基于恒富四海实业以及企业家本人的实力、理念、情怀,以及坚持的毅力、落地的实操,可以说既有造福家乡的情怀,也有发扬传统文化的理念,真正把“工匠”二字落到实处,让小镇具备自我造血功能,可持续性发展的多方条件。
令我兴趣处还在于,“工匠小镇”在美丽乡村的基本元素背后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值得探讨总结。
促人遐想的空间越大,罗洞工匠小镇实践的延伸性就越有价值。从乡村振兴到美丽乡村建设,黄总及其团队一群人的不懈努力,细心、雄心与真心——让我看到21世纪中国新农村文化的曙光。
种在山里溪水里的水芹菜,清脆爽口,满满春天的味道!“徒彼南山,言采其蕨”——诗经里的蕨菜,让我与祖先同享山珍;从化山坑螺,无论大小都喜爱;水中鱼,地里鸭、山中猪,更有山珍灵芝煲汤,均为大山恩赐,感恩!
让一个口号转化为一座山谷一条乡村一个小镇的幸福民生兴旺事业,完成传统到现代的乡村转型,从而由表及里地建设一个既守护乡愁又焕发青春的新农村文化——眼前的人们正在努力。
涓涓细流,潺潺流水,点点滴滴,日新月异,我们一起努力!
2022-4 广州从化
江冰,文化学者,专栏作家,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酷青春》《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