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说岭南】江冰丨 一条西江:让广东广西成为一家
  • 来源:云上岭南
  • 作者:江冰
  • 发表时间:2022-04-02 16:33

本土语丝

如此深切地感受“两广”,此行为最。从前读过的所有书面文字,仿佛瞬间聚集在我的面前,化为一条船,与先人一道借风扬帆,破浪西江。

——江冰

梧州美味:两广同源

梧州地势起伏,高低不平,据说由于洪水的原因,老城区建在半山腰,现在堤坝修好了以后,新城区就在堤坝下发展起来了。周末从酒店去梧州学院,没料到沿途堵车,是道路设计太少了,还是车太多?总体看街道比较破旧,绿化的树木具南粤两广风格:大叶榕和小叶榕。绿化倒是不错,基本上把路面遮荫布满。专家介绍梧州是中国第二森林公园城市,森林复盖率达百分之七十五,据称超过挪威。

梧州使用的语言是白话和普通话,粤语在这里非常盛行,据说顺德有大批的生意人,早年就来这里,贩大米贩木材,等等。

梧州也是一个吃米粉的城市:猪杂粉、牛肉粉、杀猪粉、桂林米粉、螺蛳粉,还有广州的肠粉,明显看到与广东生活习惯相近。第一次遭遇木菠萝入菜。以芹菜的脆感与木菠萝的糯性汇合爆炒,产生一种特殊的口感与味道。从炒菜的角度来说,木菠萝和菠萝还是有区别的,菠萝本身比较脆,而木菠萝的感觉是柔糯中稍带韧劲,芹菜脆香活托出其鲜甜奇味。梧州木菠萝入菜,就是那么肆意任性。

梧州大塘菜市场,浓浓粤语,滿目岭南,接壤粤西,与广东大致相同。与柳州比,食店偏少;与玉林呢,只见一只白切狗。没有猫肉,少点血腥味,难得专辟一个大棚,地摊专用,1-2元钱就地讨价,竹笋2元一斤,本地荔枝4-5元一斤。地摊热闹,近似乡墟,恍惚从前老时光,外婆拎菜篮,佝偻而行。

梧州美食名店中有醒醒田螺,因为老板娘的名字中有一个“醒”字。类似于四川格局,每小碗价格3-8元不等。其中炒田螺为招牌,有小田螺与大田螺两种,每一小碗都是六元钱,应该是中国内地最贵的螺蛳了。味道鲜美,爆炒八分熟再用好汤沸煮。但是从最贵田螺的角度要求,味道偏咸,掩盖了螺肉之鲜嫩。

翌日,心有不甘,大东酒店再点田螺,这家的紫苏螺丝保住了梧州螺蛳美名。大东招牌却是纸包鸡,专用一种玉扣纸,将浸透特殊滷汁鸡块包裹烧制而成。纸包鸡一份15元,由服务员帮助拆开,小盘相托,特色鲜明。滷汁异香与三黄鸡肉汇合,鸡肉熟而不烂,恰到好处地保持口感劲道,可谓鸡肉一绝。梧州的纸包鸡和田螺,是米粉之外给我印象最深的两道美食。食之不忘,回味再三。

梧州扣肉米粉,不粗不细的上好米粉,加上香菇金针菇油豆腐炸豆皮青菜,开水烫熟,配以高汤和两块扣肉。扣肉引导主体味道。招牌佐料也起了很大的作用,酸豆角酸笋花生米炸黄豆,这个粉摊精采处在于有紫苏。小小一碗米粉中添加了众多佐料,它们像众星捧月一般地把这一碗小小的米粉变得美仑美奂。紫苏异香,犹如林中精灵,让扣肉米粉非同寻常。坐在我对面的林先生说:就像这座小城丰富多彩,什么都有。

梧州这座城不但流行粤语,而且据说有80%的人口都来自于广东。所以相比较来说,她要比广西的其他城市,具有与广东更加密切的联系。广西广东确实在植被、水域、食物,甚至人种方面都相当相似。我们在这里一样可以看到鸡蛋花、棕榈树,大叶榕、小叶榕;一样可以看到黄皮果、番石榴、荔枝、桂圆;菜市场卖菜品种,甚至价格都相近。只是在小吃方面略有差异,主要是米粉制作和水质不同,广西米粉似更有筋道,相对来说粗多于细。

一条西江:两广相连

梧州坐落在三条江上:桂江、浔江和西江,谓“绿城水都百年商埠”。桂江上游,据说喀斯特地貌丰富,所以水质清澈,而西江的水质偏浑浊的,所以两江交汇处有黄绿相间的壮观,但这种壮观随着堤坝的修整,已经趋于平淡。但鸳江桥两江分界处,有时依旧能看到水上奇景。

梧州自誉风水宝地,千年码头。是广东乃至海外连接广西贵州四川大西南的重要商道。文化上属于两广,与广东历史与天然上亲近。这种亲近关系,可以从新石器时代形制相同的石器获得印证。

学者认为,梧州对广东有重要功绩:没有梧州,没有广东凉茶与靓汤,甚至饭都吃不饱,因为广东大米主要供应即来自这里。民国时就有《梧州人广州求学指南》刊印,亦可见广州与梧州之关系。故梧州号称“千年岭南重镇,百年两广商埠”。

如今梧州,亦是辉煌不再。水运衰弱,物流不旺,经济平平。房价平米三四千。与广西各地市比较,仅为中游。

广东财经大学学术会议海报地图:一份是旅游地图,一份是当时的军用地图。强烈空间感,与明清以降的“时间感”——成为学术聚会之起点。麦博士观点引我兴趣:百姓生活如何成为历史讨论之中心。

梧州博物馆,地级市大牛,多件国级一级文物:东汉羽人铜灯造型优美、创意设计一流;但明德化窑白瓷观音像亦为一级,年代并非主要标准吗?不过形象超级柔美,衣裙衣带飘飘,微小佩珠圆润,实在珍品。亮点二为有自己民间神龙母,历史远过日本;亮点三名人辈出:袁崇焕、太平天国四王、李济深等。

广东德庆的龙母诞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每年广州的各大报纸都有大幅广告图片力推。这次到了梧州才知道龙母庙最具代表性的在梧州,她的出生地。德庆据说是龙母出嫁的地方。

在梧州博物馆,头一条内容就是龙母的传说,它对面是舜帝南巡古苍梧的事迹。可见龙母,在梧州地区具有至高地位。我看龙母的事迹,直觉就是粤西洗太夫人那样的氏族领袖;她通医术,我又联想到古代的潘茂名,也是粤西著名民间医生。

龙母有三个特点,第一,出生附带女神传说;第二,抗洪中具有领袖地位;第三,通晓医术,仁爱众生,治病救人。秦始皇当年闻其大名召见皇宫,专船迎接,但是官船四次风吹回梧州,未能成行。她的神话传说中还有一个龙蛋生五子,五龙也有被认为是蜥蜴等动物,均为秦代岭南蛮荒之地的动物。这些神话同时也表现出一个女神,对于万物的驾驭。

从龙母庙我们可以仰望山顶龙母的铜像,女神双眉紧锁,长相类似男性,少了几分温柔,却多了一分严峻。双手捧住一枚印石,不知是何说法?可以想象她是西江的河神,看着西江洪水年年泛滥,颇有点忧国忧民焦虑,。在庙里看到一幅壁画,河神舞动双袖与恶龙斗法。龙母庙是典型的本土崇拜神,与冼太夫人相同,有名有姓真实人物,生卒年可考证。

诧异梧州多西洋风格建筑,梧州学院不但教学楼罗马柱高耸,图书馆有个欧式圆顶引人注目,连学生宿舍门窗均为欧式,为何?到了珠山英国领事馆,才知全是开埠商港刮来英伦风。尽管千年古城,英伦文化却是如此强势!清末民初,千年巨变,惊涛骇浪,至今余波不息,痕迹深刻。

想想也是,这座城几度辉煌,几度崛起,各种文化介入:中原文化、英伦文化、太平天国文化,太平天国英王等四王都是梧州人。黄埔军校的副校长李济深,当过广东省主席,解放后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任民革中央主席,他也是当年李宗仁上台的主要支持者与策划人。

此次学术会议,用田野调查的方式,寻找这座2000年古城昔日的辉煌、人文的遗址、地理的标志。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在瞬间复活。

我们看到古代的校场,两广总督府如何在这里点兵出征?我们也可以看到欧洲的宗教如何进入这座城市,教会医院开门看病,教会学校招收当地的子女。

我们还可以看到由于商业活动所形成的娱乐区、美食区,以及红灯区。在清末民初的时候,老码头一带甚至是烟馆遍地。梧州的许多广东商人,他们的第一桶金都是贩卖鸦片,好在他们常常在有了第一桶金后,就进入其他行业。

只有在这样的步行巡城之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广东和广西这两省之间的密切联系。比如我们来到了粤东会馆,如果按今天的概念粤东是指潮汕地区的商人,但在当时,广东被称为粤东广西被称为粤西,他们两个的定语在前面都有一个“粤”字,这一个“粤”字就把广东和广西紧紧的捆绑在一起。他们不但在物流商业以及生活各个方面民俗都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他们在文化上就是处于一个区域。

我们的考古专家甚至从新石器时代的双肩斧的造型石器出土中,看到今天这两个省份的行政区域划分,无法抹煞向来就属于一个文化区域之历史事实与文化渊源。

梧州80%广东移民从西江下游到上游讨生活。由于靠海,由于开埠比较早,他们的生意头脑相对灵活,商业传统相对久远。所以,此次学术会议上,美国学者研究的就是明清广府男性单身汉的流动,给广西带来的各种社会变化——包括家庭的模式、夫妻的关系,以及妻妾的组合,等等。

去高铁站,一路与四川籍司机聊天。谈论梧州,话题热烈。县志上有一句这样的话:梧州是广东的“弃子”,广西的“养子”。梧州与广东粤西相近,非常地重男轻女,家里要是没有男孩子,连祠堂上香的资格都没有。因此,男孩子从小就娇生惯养,反而女孩子勤劳肯干,所以重男轻女观念,直接影响孩子的培养。

这位出租车司机来梧州生活了20多年,成家买房,儿女当地读书。他认为梧州的特点明显:男人好吃懒做;没有大的工业体系,没有经济基础,所以他们还是比较穷。以前靠水路,也曾经是广西排在第四位的经济,但是后来就衰落了,高铁和高速公路都落后了。梧州工资非常低,比如沃尔玛大商场男的做保安,月薪1700;女的做售货员,月薪1500。但消费并不低,菜价跟广州差不多。不过,近年粤桂特别试验区等举措,显示了广西对梧州的重新重视——这位四川人的最后小结却是一个光明结尾。至少希望仍在。

君住江之头,我住江之尾。一条西江贯通,广东广西自古一家。一衣带水,文化亲近。相信两广不止有昨日的辉煌,一定还会有美好的明天。

在梧州的几天,时时感觉行政区域隔离感,被相识相熟瞬间消化,乡里乡亲于粤语中浓郁。粤语中,骑楼肠粉……所有符号交替出现,映着月光下的西江水,波光璘磷,流淌古今……

如此深切地感受“两广”,此行为最。从前读过的所有书面文字,仿佛瞬间聚集在我的面前,化为一条船,与先人一道借风扬帆,破浪西江。

2017年7月11日 于高铁上

江冰,文化学者,专栏作家,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酷青春》《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等。

相关稿件
粤B2-20040141 新出网证(粤)字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10522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