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说岭南】名人笔下的羊城海珠石
  • 来源:云上岭南
  • 作者:顺德·卢兴强
  • 发表时间:2022-03-30 09:58

广州海珠石曾是羊城的文化地标。1931年广州修筑新堤时,海珠石从此就被埋于地下了。  

记得新世纪前夕之冬,《羊城晚报》曾作过报道:

冬季沽水期间,广州海珠广场长堤外,久被淹湮没的海珠石露现出过水面,引起一时轰动和各方关注。

我翻阅古籍诗词,摘录了历史上有关诗家对广州海珠石的吟咏,回眸一下各路名人如苏东坡、海瑞、屈大均、陈岩野与陈恭尹等笔下羊城海珠石之文化旧影:

江流不转尽臣心,

先代遗踪阅古今。

地借招提留间气,

人瞻山斗惬登临。

明珠照处天南北,

寒玉香时雪浅深。

自是星精垂粤海,

漫将名胜凝东林。

这首《题海珠寺》,是明末举兵抗清的顺德陈岩野义士,在大良锦岩岗设馆讲学授徒时,受南海陈子壮聘请,到广州白云山下陈子壮建之“云淙别墅”的“硕书堂”,执教“南园十二子弟”期间,登临海珠石所作。诗载于陈岩野的《雪声堂集》内,可见,其时广州河面之海珠石,晶莹碧玉似雪、屹立江流之中,蔚然壮观。

黍苗无际雁高飞,

对酒心知此日稀。

珠海寺边游子合,

玉门关外故人归。

半生岁月看流水,

百战山河见落晖。

欲洒新亭数行泪,

南朝风景已全非。

这是岭南三大诗家之一的陈恭尹(陈岩野长子)所著的《独漉堂集》内一首“海珠寺诗”,写于清康熙8年(1669),为好友屈大均从玉门关归来相约众友人为其洗尘而作,诗人哀叹沦为前朝遗民而无可奈何。

查屈大均(陈岩野弟子、陈恭尹好友)所著的《广东新语》云:

“羊城有三石:东曰海印、西曰浮邱、中曰海珠。海珠广袤数十丈,东西二江水环之,虽巨浸稽天不能没,石上有慈度寺,古榕树十余株,四边蟠结,游人往往息舟其阴。”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明朝之清官海瑞等名人,也曾到羊城游览过海珠石,咏诗流传于世上。

诗家吟咏海珠石,因时势心境即兴而抒发情怀。

苏东坡,被朝庭贬至黄州、惠州,再贬到海南岛澹州,经两广过海南,登临海珠石时,题过一首宽怀旷达、洒脱人生、随遇而安的“海珠吟”:

朝市日已远,

此身良自知。

三杯饮饱后,

一枕黑甜余。

蒲洄疏钟晓,

黄湾落木初。

天涯未觉远,

处处各樵渔。

以下则是明朝海瑞入粤赴端州上任时,登临海珠石所题之诗。

那时的珠江两岸,繁花似锦,珠江河上,船泊穿梭,寺内佛坛,香火鼎盛,好一派昇平盛世:

南海骊龙不爱珠,

水心擎出夜明孤。

云流上下天浮动,

月浸空濠地有无。

两岸交花摇彩槛,

千艘横渚散飞凫。

即看佛宝连金界,

全胜仙人弄玉壶。

世事赓叠,红尘滚滚,千百年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历史已进入新纪元。如今,广州电视塔小蛮腰已代替了海珠石成为广州新的地标。

而“珠水夜韵”纳入了新世纪“羊城八景”之一,因海珠石而得名的珠江长流不息,水上水下的海珠石,与海珠广场、海珠桥以及珠江新城小蛮腰等汇成一景,成为著名的羊城旅游景点,引来新时期新广州大都市的新咏唱!


相关稿件
粤B2-20040141 新出网证(粤)字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10522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