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思泳
云吞面、肠粉、牛杂、咸煎饼、濑粉、糖水……广州好吃的小吃实在太多了,如果要评价同一品种的小吃店哪家最好,可能会引起街坊们的争论。毕竟“食在广州”,广州小吃品类多元,而每个人口味不同,对某家店产生味蕾寄托的原因也不尽相同。
或许每位街坊家附近都有一家令人印象深刻的小吃店,有些小店甚至还陪伴着街坊们的童年成长。在广州东山口名校林立的区域,就有数家开了二十多年以上的小吃店,庙前直街的“肥佬牛杂”是其中一家。
每逢放学时分,便有家长带着自家小孩到店内帮衬,在晚饭前先吃一些小吃充饥。在周末,不少游客根据网上推荐慕名而来,品尝一番。

记得在2020年10月,我曾采访过“肥佬牛杂”的老板娘罗阿姨,当时看到朴实的店面以及罗阿姨做生意的惬意态度——没有客人到店时坐下来刷刷手机,有客人来点单时马上处理,便让我感觉有老店的韵味。
今年3月上旬,我在东山口完成采访后又特意去了“肥佬牛杂”,重温这份曾打动不少学生味蕾的小吃。同样的店面,同样的小吃,同样的店主……变的可能是每天来来往往的食客们。
来到店内,罗阿姨一如既往地问:“靓女,食咩嘢?”我点了一份20元的萝卜牛杂,便坐下静静品尝。
牛杂,主要食材来源于牛内脏。一份带汤的牛杂有牛肠、牛肺、牛肚、牛筋、萝卜等,吃之前我会加上海鲜酱、蒜蓉酱。牛肠附带少量油脂,牛肺被处理得干净、爽口鲜嫩,萝卜完全吸收了用各种药材、酱料烹煮的汤底,咬一口就能吃出萝卜的鲜甜。

在品尝期间,脑海中依旧记得采访罗阿姨的情景和对话。20世纪90年代末,罗阿姨和丈夫在东山口推小车卖牛杂,后来有了积蓄,便租下店面经营生意。仍记得罗阿姨说过,“以前许多学生都结婚生子了,周边学校有校庆活动时,曾经的‘学生哥’带着小孩来吃牛杂,还和自己小孩说,这里就是爸爸妈妈曾经吃牛杂的店……不得不感慨时光流逝,大家对东山口庙前直街是有感情的。”
为何叫“肥佬牛杂”?罗阿姨爽快地说:“因为我丈夫身型肥硕,干脆叫肥佬牛杂。”可见,一家店铺的取名也体现了广州人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
目前,社交媒体上有不少网友对“肥佬牛杂”褒贬不一,毕竟不同人有不同口味,或许“肥佬牛杂”对附近的老街坊而言不只是一间普通的小吃店,更是老朋友一般的存在。再者,判断一家店是否“好吃”,涉及许多方面,在我看来,食物有语言,一份小吃除了能体现店家的烹煮心思,也要看是否能与食客产生朴实的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