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说岭南】江冰 | 海幢寺:临珠江而入大海,晨钟暮鼓中见证羊城千年风云
  • 来源:金羊网
  • 发表时间:2022-03-02 14:58

广州珠江南岸,海幢寺。多次路过,敬仰有加,今有缘分入内瞻仰。

海幢寺为何以“海”命名?让我联想羊城人自古称珠江为“海”——因为珠江与出海口息息相通,潮汐相应。

十三行专家谭元亨教授告知:十三行兴盛时,海幢寺就面对珠江,由此登舟可入大海。寺院隔壁是十三行富豪伍家的宅邸和园林。网络作家阿菩的商战小说,许多故事也在珠江上展开,浪遏行舟,龙腾虎跃,煞是好看。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海幢寺若玉人佇立江边,目睹羊城千年风云变幻。

入内方知:海幢寺历史悠久。后汉时(公元907年~971年)就已在此建成寺庙,名为千秋寺。以寺貌庄严、殿宇雄伟、高僧辈出闻名于世,被誉为广州市“五大丛林”之一。后废为民居,明朝时重建,方有海幢寺大名。

大雄宝殿,感觉金塑佛像高过屋宇。殿前的两棵榕树伟岸轩昂,其中一株榕树气根落地,围坛供起。

殿后巍峨的念佛堂,显然是新修的。海会塔殿两侧多间功德堂,供奉众多亡者灵牌——灵牌若纸牌般密集横行排列,木格叠加真至房顶。

让我想起一部外国电影,其中主题印象深刻:一个人真正的死亡,不是肉体而是灵魂,被亲人所遗忘,灵魂消亡才是真正死亡。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佛教的祝福中,生命得到安息。阴阳两隔,亡者活在生者的记忆中。中国人可以把“慎终追远”视为生命记忆的延续。或许,这也是万物灵长的不凡处吧。

大幅画展广告立于寺前,“禅”字大而夺目。据说19世纪初期,海幢寺乃广州文人聚会雅集之处,享有盛名。禅风雅意——岭南寺僧书画暨海幢寺文化艺术展——应该亦是古风余韵,文脉延续。

我细细端详大写的“禅”字,一时联想京剧老生念白:沉郁顿挫,韵味盎然。一股来自历史深处绵长厚实的力量扑面而来,不由心头发热,精神为之一振。

专家告知海幢寺历史底蕴深厚:清初,反清遗民遁世参禅的聚所;清末,抗清志士革命的据点。岭南文化——自古多姿多彩,以各种方式形态传承至今。

大雄宝殿的左侧有六祖殿。

广东两个历史人物令我膜拜:一为粤西的俚人领袖冼夫人;另一个是出于今天云浮新兴的六祖惠能。他是毛泽东赞扬过第一个创作佛经而进入经典的中国人。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禅宗六祖不识字而顿悟,可谓神奇。在他的手上,外来佛教实现了真正的本土化。古代广东有此二人,让我感受文化自信。

阳光灿烂,气温迅速提升,羊城的残冬与初春似乎没有过渡。暖暖的寺庙,缓缓的和风,有种恍惚不期而至,仿佛漂浮在时光隧道。生活于此刻向我敞开无数可能:浑融无间,历久弥新。

海幢寺给我启示多多,择日再访,洗滌心灵,静心琢磨佛教禅宗——精髓慧眼,智慧无边。

2022-3广州海珠区海幢寺

江冰,文化学者,专栏作家,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酷青春》《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等。


相关稿件
粤B2-20040141 新出网证(粤)字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10522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