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说岭南】江冰 |《潮州传》:目光灼灼回望岁月,笔端常遣故乡温情
  • 来源:云上岭南
  • 作者:江冰
  • 发表时间:2022-01-21 09:30

黄国钦新著《潮州传》(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出版)开篇拜读,起笔不凡。国钦兄用全部生命精华捧出了一部纪念碑式的作品。令我羡慕:一个人有故乡,然后能够为故乡写一部作品,把个人所有生命精华由此呈现。

读到作者提及《山海经》之时,一种感动与振奋油然而生!潮州虽处“国角省尾”,独特地位大大彰显。

《潮州传》出版是广东文化界的一件大事,更是潮州文化界的盛事。这是不是第一本《潮州传》呢?至少是第一本用文学笔法书写的《潮州传》。

媒体报道中突出文学笔法这个亮点,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还不是文学方式——除了用文学方式书写的道路探索之外——更重要的是黄国钦以他毕生精华:文学功底、文化素养以及故乡热爱,一生心血——凝聚成他对潮州历史的一次深情回望。

文学在此帮助他打开了通向潮州古城的神秘通道,让他借此通道找到潮州的魂魄——从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呈现了这一座古城——从无到有、从弱小而壮大,从单薄而深厚而恢宏的历史过程。

我对黄国钦的印象得益于两次同行潮州,感受相当强烈:一是他对潮州的热爱,异乎寻常的情感浓烈;二是对潮州了如指掌爱屋及乌。他的潮州乡愁——广阔而深远、浓郁而芬芳,着实令我惊讶。

同时,他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在散文语言、结构、意境、笔法等多个方面,均有相当功底。是从潮汕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里陶冶并走出潮州的一位广东本土作家。

其散文式抒情笔法,在《潮州传》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一说:一、活化了历史现场;二、点化了历史史料的生命意义;三、水到渠成天衣无缝地连接着不同史料,时间过渡相当柔和。

读《潮州传》没有一点艰涩窘迫感,犹如飞翔于潮州的天空,行舟于韩江的水面,你会被作者的情感所拉动,历史的阅读成功地转化成一个审美的过程,历史的呈现演化为风景的浏览。

成功地将历史呈现的过程转化为一种审美的过程,这就是黄国钦的探索。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岭南故事,此探索值得充分肯定。

当然,作为一本历史著作,它最重要的还是历史线索的呈现。黄国钦注意了从大的框架下去写潮州,从整个中华流变的历史背景中去写潮州的盛衰成长。

在我看来,他对史料的收集、阅览、品位、甄别下了相当的功夫,既博览群书爬梳钩沉,又不放弃民间传说日常俚语,以一己之生命体验去面对庞杂丰富的历史形态。

历史的瞬间难以复活。历史人物在那一刻是如何思考并行动?面对史料残片断章,我们思接千载浮想翩翩,却又不免黯然神伤,感觉软弱乏力与徒劳无功。

但在文学家的笔下,却可以通过想象去揣摩乃至活化那个瞬间——我们无比向往的时刻——居然被作者无所顾忌地神奇复活了!比如韩愈见大颠,比如东坡学煨芋,比如文天祥望洋兴叹,比如潮菜潮瓷打春祭祖……

读《潮州传》,时常会为“时刻的复活”而喜悦。我欣赏作者的这种能力,以及面对历史时刻始终兴致勃勃的回望状态,而些微伤感与温情,则使全书更加具有了一种天然的暖色。

或许,这亦是《潮州传》的调性:克制而内敛的抒情,岁月回望中的温度与眷恋。其实,这一种复活能力中就有散文家抒情力量的加持。

“一辞湖上月,三见岭南春”。目光灼灼回望岁月,笔端常遣故乡温情。黄国钦年近七旬,作为潮汕人的生命历程借此书得到一次绚烂的盛开。祝贺作者,羡慕他有此机遇,能为自己的故乡咏唱。岭南从此又添名作:一往情深,悠长久远。

2022-1 广州

江冰,文化学者,专栏作家,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酷青春》《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等。

相关稿件
粤B2-20040141 新出网证(粤)字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10522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