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说岭南】江冰丨阳江漆艺:从民间传统走出来的艺术,与时俱进,熠熠生辉
  • 来源:云上岭南
  • 作者:江冰
  • 发表时间:2021-12-20 09:58

陈其积,阳江漆艺非遗省级传承人,被业界誉为“金鱼积”。因为陈老金鱼画得精彩,寓意吉祥,喜爱者多,获大奖多,收藏者多。

访问陈老,他正在一幅大屏风前画金鱼。起身洗洗手开口就说:阳江老传统,几百年了,不变也不好,要想办法从传统里走出来。

陈老八十四岁,但每期都买《中国美术报》,70%阳江漆艺人才由陈老师领入行。陈老谈锋颇健:

——从前的艺人手艺不外传,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我是从传统中慢慢走出来,画室开放,可以交流,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吸收,画风变化。

——争取每次都有点变化,技艺成熟了,材料也不重复,需要不断尝试。漆画传统的材料不变,想法画风要变,不断地变;不变就是别人的东西。

——个人的风格需要慢慢培养,不能急。好似拉小提琴,必须慢慢拉,形成自己的风格。

——金鱼题材比较传统,庄子时代大众就喜爱。也要观察金鱼形态,就象水上芭蕾、美女起舞。红树林,亦是海边生活常见,需要艺术表达出来。

——我心态好,作品卖不卖不要紧,关键是精益求精,向现代艺术转换,不一定全是传统的红色,靠拢现代审美,还要考虑年轻人喜爱。

——我的父亲文盲,靠自己兴趣入行。文革时在阳江漆器厂设计组工作,经常被请去广州为老外修复古旧家具,也受到外界影响。

——最重要的影响,遇见广州美院教授蔡克振,受他影响,也喜欢现代绘画观念。我又喜欢学习,开始从民间工艺走出来,逐步转向艺术创作。

陈老烟酒都来,喜食狗肉,四季皆食;他白天作画,夜晚阅读;除了最近耳膜炎耳朵有点背外,其余健康,心静如水,但愿意了解新事物,接受新信息。

陈老的学生林业潮,一位阳江本土85后漆艺画家,大学毕业后,从业15年。他由衷地赞美陈老的艺术活力:不守旧,善学习,比年轻人思维还活跃。

阿潮认为:漆艺技法上千种,艺术家每人只需几种,用到极致,就能出神入化。漆艺画种优势在材料,比如金箔银箔,比如螺壳蛋壳,比如炭粉金属粉,比如乌木粉等等——85后青年漆艺家林业潮称之为“永恒材料”。

我问工作室有气味会影响身体吗?阿潮回荅:大漆多为树漆,气味是溶剂,比如松节水就有一点异味,但不影响身体。

我们的话题在阿潮画室中四处弥漫,随意游说:

——构思、技法、材料,可以创新探索天地太大,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挥。当然也需要一些特殊材料,比如非常好看的银朱,其含有砒霜成份;

——中国传统文化内核不变,精神应有所承传。非遗受政府保护,但命运还得靠自己,必须融入当下。不断探索,才能发展;

——从前在综合画种,近年就独立门户了。中国的审美观自成体系,不可能被西方体系覆盖;漆画、漆器、总称漆艺,阳江有三百年历史,为“阳江三宝”之一;

——制作传统漆器是不用动脑,花功夫费时间按规矩套路做;但现代漆画需要创新,漆有其特殊特性,创作起来“人画一半,天画一半”,我做起来就有创造的快乐!

——比如我获银奖的作品《韵》,一些藏家希望我复制,但那种奇妙感觉很难再现,我估计全力以赴才能做到六成相似,我一直不敢动……

我看着阿潮灼灼发亮的双眼,感受一种艺术原创的激情。

艺术原创——讲求瞬间性灵感及其不可复制性,甚至有神灵附体奇妙感、天眼打开高峰体验感、与天地神相连通神秘感。

或许,阿潮描述的正是如此境界;

或许,艺术家的幸运与幸福即是比常人更易接近并获得如此境界。

阿潮是幸福的,尽管他依旧徘徊在赚钱生存与埋头原创之间。但他自信地告诉我:我有收藏客户,不可能再改行了;不但可以养活家人,还可以继续我喜欢的创作。比如,中华传统中就有无数可以创作的资源与灵感。

我注意到墙角摆了一幅未完成的红荔枝与鸟,阿潮说:岭南题材,想了半年,还没想清楚。

我知道,正是这种流贯于陈老与阿潮两代人之间的激情与热爱,牵动着阳江漆艺一步步从民间传统中走出来,走向辽阔恢宏的大海,走向通向中国乃至世界的艺术天地。

衷心祝愿阳江古老艺术,继往开来,守正创新,枝繁叶茂,大海星辰,走出一条新路,开创一个新的漆艺世界。

2021-12-17阳江~广州

江冰,文化学者,专栏作家,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酷青春》《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等。 

相关稿件
粤B2-20040141 新出网证(粤)字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10522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