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赵立彬:
辛亥革命先驱的“新中国”理想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为现实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丰西西
“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110年前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革命的旗帜下,中华民族的觉醒者们用青春与热血,为未来中国百余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书写了动人篇章。
广东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南粤大地上留下了许多仁人志士为振兴中华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历史见证。广东为何能成为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辛亥革命给我们留下哪些精神内涵?日前,羊城晚报记者独家专访了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赵立彬。
广东是当之无愧的 民主革命策源地
“中山手创,遗泽余芳。振兴中华,永志勿忘!”这是中山大学校歌的两句歌词。在中山大学南校区中轴线上,孙中山先生铜像庄严屹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十字校训,镌刻在无数师生的心中。二十多年前,赵立彬初到中山大学历史系工作时,就已将对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的研究,作为自己的主要学术方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赵立彬刚刚抵达武汉参加第33届孙中山宋庆龄纪念地联席会议,他在此次会议上作了关于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研究史料搜集整理的发言。
“广东是近代与西方文明接触最早的地区,近代中国的许多进步人物和进步思想,最早出现在广东。孙中山诞生在广东,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说到辛亥革命与广东,赵立彬表示,自1895年起,广东就是孙中山领导发动反清武装斗争的主要地区,是革命党人从事革命运动最活跃的地区。以黄花岗起义为代表的历次广东反清武装起义,对于动摇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产生了巨大作用。
赵立彬说,1911年武昌起义发生后,广东较早响应并推翻清廷在广东的统治、建立起由革命党人主导的革命政权,并积极支援各地的革命,对辛亥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辛亥革命后,广东又是孙中山领导捍卫民主共和斗争、三次建立革命政权的地方。后来又以广东为根据地,与中国共产党紧密合作,共同领导国民革命。“因此,广东是当之无愧的民主革命策源地。”
中国共产党将“新中国”从理想变成现实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与1911年辛亥革命之间,有着近四十年的时空距离,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当下的我们,有着怎样的启示?数年前,赵立彬与同事谷小水博士合作写成《辛亥革命与新中国》一书,着重研究辛亥革命与新中国内在联系的若干重要方面。
赵立彬表示,“辛亥革命”与“新中国”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和历史发展脉络。“新中国”的思想概念早在辛亥革命前就出现了,辛亥革命本身也是“新中国”理想的第一次革命性实践;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政治和社会变革的新时代,并赋予其以新的历史内容和发展目标;辛亥革命后,革命作为推动中国现代化的首要手段,被现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不约而同地予以选择,也让20世纪的中国历史高潮迭起;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接续辛亥革命的历史使命,领导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将从辛亥革命以来的“新中国”由理想变成现实。
“从历史的视角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开展和新中国理想的实现,是在辛亥革命后整个中国社会变革的背景下进行、并接续着辛亥革命的历史使命。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赵立彬说。
辛亥革命是重要的历史与思想资源
今天的我们要如何继承和弘扬辛亥革命精神?
赵立彬表示,中国共产党纪念辛亥革命活动由来已久,抗日战争时期已经形成了纪念的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一传统延续了下来。“对孙中山先生与辛亥革命的纪念,不是单纯的缅怀、回顾和颂扬,更强调的是充分发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当代价值,特别是到了新时代,如何充分认识和挖掘辛亥革命的现实意义,总结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根本启示,进一步强调振兴中华、推动祖国统一大业,孙中山和辛亥革命都是重要的历史与思想资源。”
在赵立彬看来,辛亥革命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首先是爱国精神,孙中山最早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他的革命主义,首先是一种救国主义;其次是进步精神,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历史条件;第三是奋斗精神,孙中山和辛亥志士不畏艰辛,愈挫愈奋,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仍然百折不挠、坚持理想、坚持奋斗;第四是牺牲精神,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志士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从陆皓东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到辛亥革命后为捍卫民主共和牺牲的无数志士,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
赵立彬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刻阐述了辛亥革命110年来的历史启示,郑重宣示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与坚定意志,对于我们深刻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弘扬辛亥革命精神,激励我们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极推动祖国统一的伟大事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珠水江畔大元帅府 收藏铭记辛亥风云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柳卓楠
广东是辛亥革命策源地,留下了众多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印记。广州大元帅府旧址是这些印记中较为重要的一处。近年来,依托该旧址而建立的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致力于收集、保护与孙中山及其在广东领导民主革命时期相关的文物,让公众铭记这段峥嵘岁月,弘扬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近日,羊城晚报记者走进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寻访革命印记,探寻背后故事。
寻访革命印记
百年帅府见证中国历史峥嵘岁月
在珠江南岸、江湾桥旁的大元帅府广场正中,孙中山先生的雕像面江而立。雕像的背后,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广州大元帅府旧址。
穿过挂着“大元帅府”牌匾的门楼,两栋中西合璧的外廊式建筑有着分外厚重的历史感。“广州大元帅府旧址是全球现存孙中山与宋庆龄共同生活时间最长、规模最宏伟的旧址。大元帅府前身为兴建于1906年的广东士敏土厂,现存门楼、两栋中西合璧的外廊式建筑,2019年入选第四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馆长程存洁告诉记者。1917至1925年,孙中山三次在广东建立革命政权,其中两次在此开府办公,领导护法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筹建黄埔军校,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这里是孙中山护法运动大本营、国民革命策源地,更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成功运用统一战线这一革命法宝并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见证地。
1997年,广州依托广州大元帅府旧址建立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文物保护管理部副主任曾舒慧介绍,该纪念馆是孙中山两次在广东建立政权的所在地。辛亥革命未完成的理想与目标,孙中山与他的革命同行者在这里继续为之奋斗。该纪念馆同时也是孙中山和众多辛亥革命先驱的重要纪念地,收藏的珍贵文物中有部分与辛亥革命人物及事件息息相关。
在北楼的二楼,纪念馆讲解员黄佩时正在为中学生作讲解。她介绍,馆内现设有“帅府复原”“捍卫共和 复兴中华——孙中山三次在广东建立政权”“吾志所向 一往无前——孙中山早年的奋斗历程”等基本陈列。其中,位于南楼的“帅府复原”陈列,根据有关的历史照片、文献资料、口述资料等恢复了1923-1925年间孙中山在广州创建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时期大元帅府的各个房间的布置。
徜徉于两栋历史建筑之间,通过基本陈列一幅幅、一件件弥足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物,观众身临其境,大革命时期的风云变幻历史场景扑面而来,仿佛听见了大革命时期隆隆的炮声和革命先烈铿锵有力的宣言。
对话文物守护者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文物保护管理部副主任曾舒慧:
馆藏文物20年间增加上万件(套)
曾舒慧在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工作了将近20年。她告诉记者:“在我心里,孙中山和宋庆龄的身影遍布大元帅府,无论我走到大元帅府哪个角落,我都能感受到当年在这里发生的故事。它能唤起我们的记忆,生动而鲜活。”
建馆以来,大元帅府旧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肉眼可见的便是大元帅府的馆容馆貌。曾舒慧回忆说:“我进馆时,大元帅府旧址刚完成修缮工作。而在此之前,大元帅府的南、北两栋主体大楼里,住满了‘72家房客’。现在我们看到南北楼每层楼的外围都有宽阔而漂亮的拱形回廊,但此前的回廊都被砌砖封起来作为房间使用。此外,大元帅府门楼正前方就是江湾桥的匝道,匝道前面是一片低矮的居民房;离南楼不到5米的西面也是居民楼。整个大元帅府旧址是被包围在一个杂乱的楼房之中。”
经过多年来的旧址保护,南楼西面的居民楼已被拆除,原地变成景色优美的绿化地,还放了一座孙中山和宋庆龄汉白玉雕像。门楼前面的江湾桥匝道、低矮的居民房也被拆除,原地被开辟为大元帅府广场,使大元帅府恢复了面江而立的历史原貌。
另一大变化,是馆藏文物的丰富。“我刚到大元帅府工作时,文物和资料加起来才542件(套),连1件珍贵文物都没有。而如今,我们的馆藏文物总数有10710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0件/套、二级文物113件(套)、三级文物584件(套)。”曾舒慧对此很是自豪。
曾舒慧说:“馆藏珍贵文物的增加,得益于近20年积极与曾经在帅府工作过、生活过的帅府名人后裔坚持不懈的联系。通过不断地投入感情的联络和动员,我们逐渐获得了一些帅府名人后裔的充分信任和支持。他们愿意将家藏的函电文稿交给我馆整理和研究,有了新的线索也乐意与我们分享。”
2016年至2019年间,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征集的藏品共2760件(套)。其中有2241件(套)是从境外征集。值得一提的是,该馆2016年从海外征集的古应芬家藏未刊函电文稿等文物。这一批文物共计764件(套),经鉴定,其中国家一级文物9件(套)、二级文物108件(套)、三级文物450件(套)。此外,该馆还在宋子文、李济深、章太炎、陈铭枢、程潜、李汉魂,以及孙中山、宋庆龄私人的雇员等人的后代手中征集到不少文史资料。
文物保护管理部的“90后”吴张迪:
举办专题展览让文物“说话”
吴张迪是文物保护管理部的一名“90后”,2016年从大学毕业后进入馆里工作。“作为一名文物守护者,我希望能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吴张迪说,“在保护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努力更深入去挖掘和研究,让这些文物‘说话’。”
2017年,吴张迪参与策展了《抗日名将 党的诤友——陈铭枢将军生平展》大型展览。陈铭枢将军是著名的爱国人士,是同盟会和辛亥革命的参加者,是大革命时代的北伐名将。2016年,旅美的陈铭枢长孙女陈小涟女士为了给两张陈铭枢所撰纪念十九路军的珍贵碑文拓片找一个“家”,将13件(套)与其祖父陈铭枢有关的文物捐赠给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后来,他们又陆续提供了许多与陈铭枢有关的文物和线索以及陈小涟女士搜寻到的四本陈铭枢日记手抄本,促成了本次展览的举办。
最近,吴张迪又策划了《孙中山在广州革命活动史迹》展览,将于本月下旬开展。他介绍,广州丰富的孙中山史迹,这是宝贵的文化财富。该展以孙中山一生在广州的重要活动地为线索,将一代伟人为国家共和复兴而奔走的艰辛革命历程、采取多点触控方式形象地向观众展现。该展将展出孙中山在广州的39个活动史迹,包括大元帅府旧址、黄埔军校、春园、国民党一大旧址、岭南大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