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来临之际,日前,大型生态纪录片《中华白海豚》在央视总台科教频道首播,其中下集展播了在阳江东平渔港海域,阳江核电站、大澳渔村渔民与中华白海豚和谐共生的故事。当笔者看到纪录片讲述“白海豚回来了,而且还拖家带口地回来了”的片段时,内心触动颇深。这既是有温度的纪录片,又是有故事的科普片,展示出社会各界都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并取得明显成效。
中华白海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海上大熊猫”, 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是海洋近岸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它们世代栖息在河口和近海咸淡水交汇处,目前,全世界大约还有6000头中华白海豚,约4000头栖息在中国,其中2000头生活在广东珠江口水域。纪录片《中华白海豚》以讲述某个小海豚成长轨迹的视角,探寻中华白海豚栖息地的生态价值、科研价值和科普价值,让公众懂得,保护中华白海豚就是保护海洋生态,也是保护人类自己,更是保护我们共同生活的美丽家园。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构成人类基本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资料都源于自然界的馈赠。近期,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大火,公众透过这部剧,再一次感受到了大自然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再一次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相依相待的浓厚情感。当地居民依赖阿勒泰丰富的自然资源而生,也以虔诚的态度对待自然:在迁徙放牧时,会遵循自然的规律,选择适合的路线和牧场;在狩猎时,也会尊重动物的习性,尽量不破坏生态平衡。这种“顺时”“不违时”的尊重,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保障。
保护和发展是人类社会追求文明进步所面临的永恒课题。敬畏自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既是保护自然,让自然万物得以充分、自由生长;也是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保证人类的生命延续。唯有常怀一颗敬畏自然的心,珍惜相互依存的自然环境,我们才能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延续人类文明的发展。
以敬畏之心保护“海上大熊猫”,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海洋生态环境。有关部门应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中华白海豚的科普和宣教,尤其要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保护的“种子”,提高社会保护和救助的意识;在它们的栖息地限制或减少渔业等人类活动;尽量避免向海洋排放垃圾或丢弃废旧渔具;广泛发动环保志愿者清理海滩白色垃圾等,共同守护好人类与“海上大熊猫”共存的蓝色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