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思泳 通讯员 汪张跃
图/通讯员提供
2023年中国自然教育大会于7月7日至9日在广州举办,大会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中的自然教育”为主题。在广州,深受市民欢迎的白云山在2023年晋升为全国自然教育基地,一起走进白云山,感受绿色生态之美。
白云山,素有“羊城第一秀”之称,是广州城市“绿肺”。“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白云山与广州母亲河珠江共同构成了“云山珠水”的城市生态格局,是展示广州生态文明、岭南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广州开展自然教育的重要基地。
自然教育资源丰富,设施完善
白云山动植物资源丰富,拥有植物1075种,森林植被群系23个,国家级及省级珍稀濒危植物23种,可观察到鸟类170种、昆虫185种、两栖类动物43种,是岭南地区动植物基因库和市区不可多得的“自然博物馆”。
景区文化沉淀浓厚,秦末高士郑安期隐居在白云山采药济世,并在白云山“成仙而去”;唐宋以来,有杜审言、李群玉、苏轼、韩愈等著名文人登山吟诗,为岭南增添了宝贵的历史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多位领导人及国际友人为白云山风景区留下不少墨宝。
白云山设施完善,自然教育体系完备。景区内拥有鸣春谷科普馆、云溪岭南植物史馆、双溪图书馆、雕塑艺术展览馆等“自然教育之家”8处,百花庭科普馆、醉华苑等自然教育科普研学室内场馆17个,总面积达12668㎡,还有凉亭、广场、开放的草坪等丰富的室外研学活动场地。
白云山实施动植物保护与监测、景区生态氧吧、鸟类声纹监测以及安装红外摄像机等项目,不断完善和提升自然教育设施和基础,满足自然教育多元化需求。2022年又新增了观鸟观景平台、观鸟望远镜、水生态解说牌以及人工鸟巢、昆虫屋等自然教育装置20套,为开展自然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撑。
自然教育师资雄厚,课程多元
白云山现有自然教育工作专职人员62名,其中持中国林学会自然教育师、研学导师和教师等专业资格证的导师12名,兼职导师50名;专职讲解员19名,兼职讲解员63名。
组建了具有生态学、植物学、建筑学、文学及花、鸟、蝴蝶和摄影等各专业特长爱好者的志愿者队伍团队8个,共有471人,并不定期向社会招募志愿者共同参与白云山的自然教育工作。
景区依托自身古树名木、夜月观景、玻璃温室、人文教育等特色资源,精心设计了“云山蝶影”“探秘云山古迹”等自然生物类和人文艺术类自然教育课程39门。
开辟“四季花道教育径”“听见自然的色彩”“观鸟自然科普教育径”等特色自然教育径12条,共20740米,成功培育了“花花世界”“湿地生态”等科普品牌9个,设计开发了独具“景区赏花地图”“云山六福”等科普资料、文创产品20多种。
自然教育成果显著,惠及群众
白云山采用“事业单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模式共同推动白云山自然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其中,自然同行、壹航等知名企业6家,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4家,华南自然保护与生态修复研究院等科研院所3家,逐步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自然教育模式,年均开展科普活动、培训100场以上。
白云山充分发挥科普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环境教育基地、研学教育基地等社会职能,与云山小学等多所中小学建立共建关系,打造出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外课堂”,成为多所学校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同时,加强与社区的合作,定期开展“五社联动”公益便民活动,促进社会参与科普的广度与深度,助力市民综合科学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