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怿韬 徐炜伦
6月17日,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开赛。125支龙舟队伍在珠江广州河段,上演“速度与激情”。
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在珠江广州河段举办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钟振彬 摄
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期间的彩龙巡游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钟振彬 摄
记者走访各支龙舟队伍获悉,无论是“本地龙”还是“过江龙”,均对本届赛事十分重视。除了比赛,不少“过江龙”希望通过本次广州之旅,加深对广州的认识,增进交流和友谊。
本届广州龙舟赛,多条“本地龙”“外江龙”争相参与
名为“广州赛”,广州本地队伍自然不会错过本届比赛机会。早在比赛之前,不少广州市民的社交媒体,被广州本地一支常在夜间训练的龙舟队“刷屏”。6月17日,这支常在夜间训练的广州市黄埔区黄埔街龙舟队,踏着晨光来到比赛现场。
“龙舟既是传统文化,也是一项强身健体的运动。”既是广州本土龙舟龙头“雕刻大师”,又是黄埔街龙舟队队员的张伟潮说,龙舟运动在广州黄埔“世代相传”,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更是常年举办的大赛。作为广州本地的队伍,自然不能缺席。之所以队伍常常“夜训”,是因为队员白天大多上班,只有晚上才方便聚在一起训练。
“为了这届比赛,我们准备了很久。”广州水结女子龙舟队领队黄二丽说,“水结”二字意为一群因水上运动结缘的爱好者。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组的“公开组”,给了这支女子龙舟队一个参赛的机会。
黄二丽(左二)与她的“水结”队友们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炜伦 摄
龙舟不仅中国人喜欢,不少外国人也喜欢。在广州,就有一支既有中国队员,也有外国在穗居民参与的“广州国际友人龙舟队”。“我2010年起就参加了这项赛事了,我们的队伍一直没有中断参加。”长居广州的龙舟队员英国人David说,疫情后恢复举办的首届赛事,队伍自然不会缺席。
David(第二排左二)和他的“广州国际友人龙舟队”队员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炜伦 摄
在“本地龙”活跃的同时,“外江龙”同样重视参与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
“我们正处于队员新老交替的状态,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水平高参赛队伍众多,正好可以验证我们的实力。”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龙舟队领队梁敬辉表示。
接受羊城晚报采访的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龙舟队领队梁敬辉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炜伦 摄
“在完成平日繁忙工作之余,我们刻苦训练,备战广州赛。”香港水师龙舟队领队黄浩智说,“水师”之名,系因该队伍源自香港水警。为了备战常年参加的广州赛,队员们利用节假日备战,将最好的状态留给广州观众。
“为了广州赛,我们同样牺牲了节假日用来训练。”澳门独木舟会女子龙舟队领队梁玉卿说,广州是一座大城市,龙舟赛又是大盛事,作为大湾区的一员,澳门同样不能缺席。
比拼高低,更收获友谊
富有传统文化意义的龙舟赛事,更多地彰显出和谐共处的内涵。赛场上,各队船桨飞速划动,比拼高低;赛场下,各队队员其乐融融,收获友谊。记者现场所见,一场小组赛结束后,运动员上下水的码头,常见互不相识的各队队员相互击掌加油“名场面”。
中外运动员相互击掌加油鼓励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怿韬 摄
“这就是我们常年不缺席广州赛的原因。”黄浩智说,他非常喜欢在广州体验这种彼此原本互不认识,一场比赛下来“打招呼交朋友”的氛围。
“这届比赛,我又新认识了一批来自其他国家的龙舟队伍。”David说,龙舟竞渡如今已是一项世界普及的运动。通过广州国际龙舟赛,他可以认识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龙舟好手。
“正如我们‘以水结缘’的队名,通过比赛我们认识了很多高手。”黄二丽说,场上是对手场下是朋友。“对手朋友们”不仅带给队伍比赛经验,也会分享更多龙舟比赛信息,让队伍获得更多参赛积累经验提升水平的机会。
赛龙夺锦,加深对广州的认识
除了提供一个奋楫争先的舞台,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还是城市对外展示的窗口,当激烈的赛事过后,不少运动员还有着进一步认识的广州的计划。
6月17日,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期间的珠江广州河段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怿韬 摄
“疫情这三年,我们都没有机会来到广州,这一次我们要好好看看广州的变化,以及与广州朋友相聚。”黄浩智说。
“烧鹅、云吞、猪手,好多广州美食,我们都想吃。”梁玉卿说,她和队员们计划比赛结束后在广州逛逛,吃上闻名世界的广州美食。
“这是一个向世界展示我们传统文化的舞台。”张伟潮说,通过本届比赛,中外选手不仅在赛场上“打成一片”,外国选手还能更深入了解各项文化技艺,这是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特有的“舞台效应”。
“希望龙舟队伍来广州时,不仅只是比赛。”David说,广州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建议参与本届比赛的队伍可以在比赛之余在广州多待几天,这样大家可以更深入认识这座城市,知道这座城市的温暖和友好、包容和多样。在采访结束时,David不忘“剧透”6月21至24日在广州海珠湿地举办的第五届海珠湿地龙船景活动,活动届时将继续有中外龙舟好手参加,欢迎市民朋友届时到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