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徐振天
拍攝/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徐振天 徐煒倫
剪輯/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範晗越
端午將近,廣州大大小小的河湧早已龍船景盛,陣陣鼓聲響起,健兒們在寬闊的水面劈波斬浪,積極訓練備戰龍舟賽事。近日,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走訪廣東最古老的龍舟製造基地上漖村看到,今年開始復蘇的龍舟活動也帶火了龍舟製作,在上漖村的百年船廠,一個月就接滿了整年訂單。
為能下到訂單有的村提前起龍
上漖村是廣東最古老的龍舟製造基地,手工造船歷史已有140多年,歷經六代龍舟匠人的薪火相傳,以精湛技藝聞名遐邇。每年端午節前後,廣州各村社間爭流競渡的傳統龍舟多數出自這裏。經過多年發展,上漖龍船廠不僅成為珠三角地區龍舟製作的行業龍頭,龍舟製作的訂單更是遠銷至湖南、浙江、港澳及東南亞地區,上漖龍舟製作技藝也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沿著洛溪島北側靠近珠江的江岸尋找,看到一連串用木頭和石棉瓦搭建的低矮廠房,其中一間掛著“龍船世家”的牌匾,這裏就是廣州市番禺區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黃劍挺的船廠了。黃劍挺出生在造船世家,自幼在船廠旁邊長大,從小耳濡目染父輩製作龍舟,從父輩那裏接手船廠,如今的他,已是上漖龍舟製作技藝第五代傳承人。
“今年的新龍船訂單有12艘,舊船翻新的有四五十艘。”黃劍挺介紹,早在年初,廣州各村就陸續發來龍舟訂單,一個月左右就把船廠今年所有的訂單接滿了。廣州地區一般是農歷四月初八以後起龍,有的村為了能下到訂單,就提前起龍送到船廠翻新。“因為我們是手工製作,產能十分有限,現在加班加點也增加不了多少產量。”
造龍舟一般選用坤甸木和杉木,整個過程分為八大工序,包括紮底骨、製腳旁、上大旁、紮彩盤、釘花旁、釘夾旁、紮龍纜、上油打磨等,再細分則差不多有100道小工序。目前,黃劍挺的船廠有12個工人,他介紹,“即使在現代設備的幫助下,傳統40米長的龍舟,10個工人大概需要20天才能做好一條,一些20米長的短龍舟,大概需要10來天。翻新一條龍舟也要10天左右,快的可能一個星期。”
爺孫續力為同一個村製作龍舟
在黃劍挺心目中,今年製作的十幾條新舟裏,目前還停在船廠的這條40米長的“土華號”最有意義。這條龍舟屬於海珠區土華村,黃劍挺介紹,“他們村裏的第一條龍舟是我爺爺做的,也在廣州各龍舟賽得過獎。經過這麽多年,有機會幫他們再製作一條龍舟,我認為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如今,製作龍舟的行業和諸多瀕臨失傳的技藝類似,手工造船耗時長、效率低,市場競爭大、技藝人員青黃不接的現象嚴重。上漖村最鼎盛的時候,做龍舟的手藝人有三百多人,現在就只剩下六七十人了。黃劍挺家船廠最鼎盛的時候,手下有三十多個工人,後來工人的年紀慢慢大了,好多都退休了,後繼無人接班,大部分的工人都是50歲以上的老工人。
船廠的工作環境艱苦也許是這個行業年輕人越來越少的原因之一。在船廠裏,工人們的工作時間一般是從上午八點到下午六點,中午可以稍作休息。雖然工作時間不是很長,但是記者現場體驗發現,廠房裏悶熱且潮濕,灰塵多,噪聲也較大。
目前,“龍船世家”還有兩個年輕人在做龍舟,他們是黃劍挺堂哥的兒子,說是年輕人,其實也超過40歲了。廠裏的訂單多了,黃劍挺也會叫退休的老工人回來幫忙,他們也很樂意回到廠裏繼續做龍舟。黃劍挺看著眼前忙碌的他們,對記者感嘆道:“所以呢,我們這行眼睜睜地看著工人慢慢老去,沒有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入行,是這個行業發展最大的困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