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树坚
(二)艰辛成长
话说卢行瑫晚年得子,笑逐颜开,乐以忘忧,完全忘却了被贬谪流放之苦。妻子李氏是新州当地旧塱村的一名纯朴的农家妇女,虽未读过诗书,但贤良淑德,聪慧而勤劳。惠能出生后,李氏更是集贤妻良母于一身,在家相夫教子,在田躬耕乐道,一家三口过着清贫而幸福的日子。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惠能已是两岁,父亲卢行瑫经常抱着小惠能讲故事。小惠能聪智过人,总是手舞足蹈地模仿着大人讲述故事,逗得父母呵呵大笑,家中充满一片天伦之乐。可惜好景不长,正当惠能要开始学书识字的时候,从北方南来的移民卢行瑫,因一直不适应当时岭南瘴气弥漫的气候环境,日常又勤于劳作而积劳成疾,竟阖然与世长辞,留下惠能与母亲这一对孤儿寡母。
根据《坛经》记载,六祖惠能大师如此自述身世:“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可见卢惠能虽然是“官二代”,但是家道中落,父亲早逝,一直与老母亲相依为命。而且,卢家又是被贬谪流放于南方的家庭,家族单薄,家徒四壁,艰辛贫乏。卢惠能未足十岁,便每日上龙山袈裟岭一带砍伐柴木,挑到20多里远的新州市集变卖,换取银两来奉养母亲。日复一日,惠能母子的日子过得非常艰辛。
一个寒冬腊月的傍晚,北风凛冽,天降大雨,寒风侵肌。一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饥寒交迫的老人家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来到卢家茅屋前,扣门借宿。惠能打开门,见是一位气喘吁吁的老人家,连忙将他扶进屋内,然后端来热姜茶给老人驱寒,母亲李氏急忙煮好饭菜,款待老人充饥。入夜,惠能陪同老人一起住在茅屋的偏房。时至夜半,老人始终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破旧的床板吱吱作响,小惠能听到后,便走到老人床前,先伸出小手垫住床脚,让床板不再发出声响,老人家便很快安然入睡了。小惠能等老人入睡后,轻轻收回小手,再从外面找来了两条小树枝,代替小手垫住床脚,自已才回到一旁的草席上睡觉。
第二天,雨过天晴,阳光明媚。老人醒来,精神焕发,笑盈盈的摸着小惠能的头,似乎知道惠能昨天晚上的一切举动。母亲李氏一早便已煮好早餐,招呼老人享用。老人对惠能母子的热情款待感激不已,便对李氏说:“我本是一名风水大师,远来新州是为京城贵族寻找风水墓穴,经数月勘察,好墓穴已经找到,就在距离夏卢村不远处的龙山山头上。昨夜你们母子俩慈悲收留,救助我于饥困之中,老朽心存感激。所谓福地归福人,你母子俩热情好施,正是有福德之人。我昨晚辗转反侧,就是在想是否把我历经数月所找到的好墓穴,归赠于你家。昨晚见到你家儿子年纪小小,就有如此慈悲之心,我就更加下定决心把这座墓穴指点给你,用以安葬家中先人。但此穴有两个坐向:一是坐南向北,可出九代状元;一是坐东向西,可出万代香火。要九代状元还是万代香火,就由你自已选择了”。
李氏想到自已的夫君卢行瑫,虽在京任官,却遭贬谪流放,历尽凄惨。所以,李氏再也不想儿孙后代考中状元,入朝作官,只希望惠能娶妻生子、传宗接代、平平安安、香火不断。于是,就选择了坐东向西的方位,把丈夫卢行瑫的骨骸重新安葬于此。结果这个“万代香火”,并非李氏想象中传统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万代香火,而是后来六祖惠能成为千古圣人,受人万代敬仰的万代香火。六祖惠能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自从丈夫去世后,李氏对丈夫日夜思念。正所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数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后来,李氏为解对丈夫的思念之苦,也为了方便母子俩上山打柴,就把家从夏卢村迁到龙山丈夫的墓穴附近,每有心事,就对墓向丈夫倾诉。还恳切地嘱咐惠能,每天上山砍柴前,先要到父亲墓前礼揖祭拜,祈愿先父保佑这一对可怜的孤儿寡母平安。
数十年后,母亲李氏去世,六祖惠能把母亲与父亲合葬。此墓就是现在位于新兴县龙山国恩寺内的“六祖父母坟”。
作者:杜树坚 广东省新州六祖惠能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