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树坚
(三)闻经开悟
上回说到,惠能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虽得到邻里和娘家的接济,但家中倒掉了顶梁柱,孤儿寡母俩仍是食不果腹,捉襟见肘,日子过得非常艰辛。日子虽苦,但信奉佛教的母亲李氏从小就教育惠能要自强不息,要相信因果,做事要勤勤恳恳,做人要清清白白,要知恩图报,要慈悲喜舍,要行善积德,好人终会有好报的。惠能乖巧聪慧,牢记着母亲的谆谆教诲。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惠能年纪稍长,便上山割草砍柴,挑到新州市集变卖,换取银两来奉养母亲。岁月轮转,年复一年,就这样过了十多个春秋,二十三岁的卢惠能仍然是一名起早摸黑到市集卖柴的樵夫。
龙朔元年(公元661年)的某一天早上,天清气朗,鸟语花香。卢惠能照常从索卢县的龙山挑柴到新州[1]市集,但这一次卖柴可谓是樵夫卢惠能的人生转折点,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重要折点。根据《坛经》记载:“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也就是说,有一次,一客人来到市集买柴,让惠能把柴送到客店。惠能交货收钱后,刚出到客店门口,就见到另一客人在诵经,惠能一听到经文,心即开悟。
这回就奇了!诵经的居士不开悟,闻经的樵夫开悟了!
是何等机缘让一介樵夫卢惠能在南蛮之地的岭南新州闻经开悟呢?
首先,当时的新州寺院众多,以致外地众多信众前来参禅学佛,寄宿于附近客店,闲暇之机,便在客店持诵经典。直至现在,六祖故里新兴县的每一条村落都基本有寺院或宗教信仰点,这是六祖故里的一大人文特点。当年在惠能卖柴的柴草专卖市集对面就有一个寺院叫“金台寺”(即现新兴县人民医院门诊所在地)。相传,惠能经常在卖完柴后,便到金台寺听经闻法,甚至常与寺内僧人辩论经要。
其次,新州寺院众多的原因在于新州有着独特的人文历史。在唐宋等封建帝制时期,大批名流和京城官宦因激烈的朝政争斗而被贬谪或流寓至新州,如:南越王赵佗,唐宋时期的魏光乘、宋之问、张柬之、卢行瑫(六祖惠能之父)、张弘愈(张九龄之父)、卢藏用、郭元振、裴虚已、杜位(杜甫族弟)、卢杞、路岩、许浑、蔡确、刘挚、丁大全、邹浩、巢谷、刘安世、胡寅、胡铨(抗金名将)、陶泳,还有元代的薛里吉思和明朝的黄士俊和陈献章等。其中:张柬之、郭元振、卢杞、路岩、蔡确、刘挚、丁大全和黄士俊8人曾官拜宰相。这些名流和京官大多是当时政坛和文化界的精英,他们的来寓给荒蛮之地的岭南新州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和宗教信仰,他们来到新州要么开办学堂,要么开设道场(寺院)。所以,唐宋以后,新州有一种特别的现象,就是寺院特别多,基本每一条村落都会有一间寺院或信仰点。寺院以前称作“道场”,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相当于现代的学校。
很多来寓的名流游历新州的名山大川后,还留下不少诗词。如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的族弟杜位,被贬至新州任参军,期间创作了“新昌[2]八景”,以美妙的诗句来描绘当时新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杜位的“新昌八景”诗自面世以来,引起后人纷纷效仿,直至如今依然还在流行,并衍生出老八景、新八景、十景乃至若干景。杜位因此成为中国“八景诗”的鼻祖,新州也成为“八景诗”的发源地。杜位的“新昌八景”诗分别是《筠城旭日》、《枫洞晚霞》、《龙山胜概》、《天露仙源》、《崖楼耸翠》、《锦水拖蓝》、《冼亭耕牧》、《洞口渔樵》。其中《筠城旭日》诗云:“新州万竹绕为城,旭日穿林纳户明; 寂寂门庭无吠犬,猗猗竹坞有啼莺;春雷动处龙孙长,朝露晞时凤尾轻;堪笑王公虚设险,德风化世自然清”。一句“新州万竹绕为城”已经把城池的情况描述得很清楚,当时的新州只是以“竹”作为城墙,而且“寂寂门庭无吠犬”,宁静的门户用不着养犬来防盗,可见当年新州虽为南蛮之地,但民风纯朴,治安良好。所以“堪笑王公虚设险,德风化世自然清”,新州良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关键在于以道德教化世人。杜位创作的这组八景诗,格律工整,语言质朴,意境优美。而杜位选出的“新昌八景”,也代表了当时新州境内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一千多年来,获得官方及民间的高度认可。历代文人墨客,纷纷步杜位的后尘前往踏访,并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成为新兴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曾官拜宰相的蔡确也留下《新州即事》诗句:“仁义桥[3]边杨柳斜,洗亭岗畔种桑麻。龙山水绕祖师塔,夏院云埋宰相家。十仙园里寻常到,恰似桃源一洞花。”,抗金名将胡铨留下一首《如梦令》:“谁念新州人老,几度斜阳芳草。眼雨欲晴时,梅雨故来相恼。休恼。休恼。今岁蕊枝能好”......
新州独特的人文历史,积淀出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环境。常言道,平台很重要,圈子很重要,环境很重要。所谓“一方水土育一方人”,新州有着独特的人文环境,天资聪颖的卢惠能那怕因家境贫困,无条件读书识字,却有机缘听经闻法,而且有殊胜的机缘让他“一闻经语,心即开悟”。
注:
[1]新州,今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
[2]新昌,新州别称。
[3]仁义桥,今新兴县文昌桥
作者:杜树坚 广东省新州六祖惠能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