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記者 朱紹傑 黃宙輝 周欣怡 文藝
圖/受訪者提供(署名除外)
2023年的「五一」假期期間,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推出多場藝術、非遺展覽活動,與廣大觀眾、遊客一道穿越古今,遊歷中外,審美東西,充分彰顯大灣區歷史底蘊、文化本色、時代活力。
《綻放:維多利亞時代的藝術》現場 羊城晚報記者 賀全勝 攝
經典中的文明互鑒
五一假期開啟之際,廣東省博物館年度大展《綻放:維多利亞時代的藝術》拉開帷幕。展覽集中展現了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繪畫的發展盛況,更濃縮了19世紀異彩紛呈的歐洲藝術。
現場展出了威廉·透納的《沉船浮標》、愛德華·約翰·波因特的《忠誠至死不渝》、勞倫斯·阿爾瑪-塔德瑪的《悄悄話》等珍貴展品。
《綻放:維多利亞時代的藝術》海報
維多利亞時代(1837-1901)正值英國工業革命的鼎盛時期,社會的繁榮滋養了文化藝術的蓬勃發展,在世界藝術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筆。在貿易全球化的影響下,頻繁的貿易往來塑造了無數融貫東西特色的藝術品,它們為維多利亞時代藝術風華潤彩融光,生動述說著中英兩國的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
此次展覽以從英國利物浦國家博物館下屬的沃克美術館、蘇德雷博物館、利華夫人美術館和世界文明館精選的近100件珍貴展品為依託,並聯合粵博和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外銷精品及中國絲綢博物館甄選藏品,展出油畫、水彩畫、雕塑、服飾、珠寶和瓷器等多項品類,展現了維多利亞時代絕妙多樣、開放共融的傑出藝術成就與東西方文化交融的藝術魅力。
《圖式博弈——徐悲鴻臨倫勃朗<婦人倚窗像>修復研究展》海報
近代以來,中西文化交流互鑒更為頻繁、激烈。20世紀,中國畫家有三次大規模與西方藝術交流的活動。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展出《圖式博弈——徐悲鴻臨倫勃朗<婦人倚窗像>修復研究展》,力求還原徐悲鴻臨摹倫勃朗作品的細節與心境,更展出中央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館藏的20世紀著名畫家臨摹珍品。
當我們細細凝視這些「不像」的細節,結合彼時的歷史語境,不難感受到彼時彼境藝術家們的雄心與激情。
華夏文明代有高峰
數千年前的華夏民族,就以鐘鼎彝器銘刻盛世華光,創造了中國古代青銅文明的輝煌成就。青銅鑄造技術出現於公元前兩千年左右的黃河流域,是夏商周時期政治、經濟、思想以及最高科學技術的集中體現。深圳博物館攜手上海博物館,以《鐘鼎銘盛世——中國古代青銅文明》展覽,為觀眾重現青銅時代的熠熠生輝。
豕卣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046年)
展覽擷選上海博物館藏青銅精品172件/套,包括不同器型、功能的青銅器與造型奇特、紋飾瑰麗的各類青銅珍品,生動闡釋了中國古代青銅器兩千多年發展中的藝術、科技、歷史文化價值,以及中國禮制文化的內涵。
展覽中,近半數文物為首次展出或從未著錄,帶銘文的青銅器達77件,重要展品包括商代晚期的戈卣、鳳紋犧觥、豕卣,西周時期的厚趠方鼎、小克鼎,春秋晚期的鳥獸龍紋壺等。
青銅文明深刻影響着中國數千年的政治、社會發展。代有高峰的華夏文明,對東亞文化圈產生深遠的影響。去年是元代文人藝術大家趙孟頫逝世700周年,其文化藝術影響力持續輻射東亞各國。
趙孟頫是元代書畫大家。在繪畫上,他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在書法上,更是有元一代之領袖,抗衡唐宋,影響明清及近日。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
《千載流光——趙孟頫書法碑拓展》現場
東莞嶺南美術館正展出的《千載流光——趙孟頫書法碑拓展》,彙集了趙孟頫書碑70餘種,近200件碑拓珍品展出。展出拓本多為1949年前拓制,其中有的原碑已不存世,僅存拓本,碑文內容廣泛而豐富,涉及歷史、經濟、文化、風俗民情等。這些寶貴的資料讓觀眾可以沉浸式地領略到趙孟頫書法藝術的雅韻風貌,為其書法藝術造詣而讚歎。
科技賦能當代文化
5月1日,大型展覽《真實的拓撲:媒體藝術展(深圳2023)》在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展出,同期呈現《運動中的藝術:媒體藝術傑作之旅》中國巡展。
展覽以60年代數字革命之肇始為源,演繹了近60年來在技術的極速發展中,幾代藝術家的探索與實踐,試圖為當下方興未艾的新媒體藝術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尋蹤探源的契機。
作為中國的科創高地、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龍頭,深圳彙集了全國最多的高科技企業總部,在數據時代道路上持續加速,在科技創新領域不斷拓進,其成果與發展前景令世界矚目。此次展覽在深圳呈現,是深圳對藝術與科技融合所帶來的社會變革與時代趨勢的全新審視,也是社會高速發展對文化藝術影響的前瞻論述。
《工藝臥遊》數字工藝文化展現場
廣州K11展出的《工藝臥遊》數字工藝文化展,以當代數字影像、沉浸式交互體驗、藏品陳列相結合,展現中國「黑漆描金」的匠心工藝,攜手新一代匠人與當代藝術家共同探索傳統工藝的傳承與復興。
展覽現場,屏幕上的一艘艘滿載着中國工藝精品的金色帆船,正穿過洶湧的波濤前往歐洲,完成東西方文明交流的使命。300年前千帆競發的盛況,通過科技賦能生動重現觀眾眼前。
《虛擬凡爾賽宮之旅》現場
香港文化博物館與法國凡爾賽宮合作,推出《虛擬凡爾賽宮之旅》。此展由法國巴黎凡爾賽宮開發,是全球首個介紹這座歷史地標的虛擬展覽,觀眾可以在沉浸式展區感受凡爾賽宮輝煌氣氛及認識凡爾賽宮的歷史。展覽焦點在於多感官體驗,包括可以聽到模擬路易十四的聲音,以及聞到法國著名調香大師為凡爾賽宮創製的獨特香氣。
「非遺+」走進生活
近年來,「非遺+文旅」盡顯中華傳統文化魅力,廣受觀眾遊客歡迎。作為新晉文化地標,廣州市文化館新館自開館後遊人如織。
五一期間,廣州市文化館新館廣綉園推出《錦繡中華——傳統織染綉藝術與生活展》,聚集嶺南、江南、滇南等地傳統織染綉藝術類非遺技藝,展示了來自全國多地的代表性刺繡技藝、織造技藝和印染技藝,市民遊客在移步換景中領略中華傳統織染綉技藝的魅力。
白族扎染工藝 羊城晚報記者鄧勃 實習生 吳宇豪 攝
展覽特別注重展現傳統工藝與當下生活的聯繫。滿洲窗、通草畫、廣式點心等極具嶺南風情的元素裝點着展區;中國織物、廣彩瓷復現了當時十三行外銷品的精緻華麗,廣式點心則營造出「飲和食德」的濃厚的生活氣息;蘇州緙絲織造技藝過去為皇家御制,如今積極融入生活,在日用品上注入緙絲元素,如背包、香囊、圍巾等,普通人也能欣賞到緙絲之美。
陳家祠被稱為嶺南建築藝術的明珠,是節假日的熱門景區之一。設址於陳家祠的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日前推出新展《淳樸之美剪貼之趣——館藏潮汕麥稈畫展》,展覽甄選館藏麥稈畫33件套,聚焦20世紀60年代與70年代潮汕麥稈畫的發展變化、工藝特色及藝術風格,兼及80年代的傳承發展,以期帶領觀眾體會這一工藝門類的淳樸之美、剪貼之趣。
潮汕麥稈畫展覽現場
麥稈畫是我國傳統民間工藝品類,不僅歷史悠久,且產地分佈廣泛,既體現了人民群眾充分利用天然農作物材料裝點生活的共同智慧,又反映了不同地區的文化與社會生活特點。
潮汕麥稈畫獨具地域特色,在潮州、碣石、普寧均有生產,暢銷一時。它題材多樣,源於生活、反映生活、裝點生活;它表現手法豐富,廣泛吸取與模仿不同藝術門類的特點,既有利用麥稈本色呈現自然之趣,又有套色表現更為多姿多彩的物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