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三官坑窑址4号窑址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文艺
图/受访者提供
在广东,陶瓷烧造历史渊远流长。特别是唐宋时期以陶瓷贸易为主的“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后,坐拥重要贸易港口的广州,窑业迅速兴盛。
笔架山潮州窑址Y10号龙窑 黎存根 摄
相较于“五大名窑”,广东陶瓷以生产日常生活用品为主,且物美价廉,受到海外民众的喜爱。由于广东本土陶瓷器以外销为主,在国内很少出现,导致长期以来受到的关注有限。
近年来,随着窑址考古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考古发掘令广东早期窑业的面貌得以复原。记者留意到,近日初步进入“2022年年度广东重要考古发现”公示名单的五项考古项目中,窑址类遗址占了三项,分别是:潮州市湘桥区笔架山潮州窑遗址、佛山市南海区奇石窑和文头岭窑宋代窑址、惠州市惠东县三官坑明代窑址。
笔架山潮州窑产青白釉瓜棱盖盒 黄舒泓 摄
这三座古窑址的考古新发现,让我们一睹广东窑火千年的盛况,并能重新认识广东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发祥地的不凡地位。
笔架山潮州窑产青白釉鱼形壶 黄舒泓 摄
持续考古发掘中的新发现
三座古窑中,要数笔架山潮州窑年代最早,它创烧于北宋初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古代,大规模窑场多建在临水、树木繁茂的低矮山地,以满足制瓷所需的大量用水和木材,且具有便利的水运条件。笔架山潮州窑遗址就位于韩江水系东岸,相传当地曾有九十九条窑之多,产瓷极其丰富,所以这一带村落又被当地民众称为“百窑村”。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对笔架山潮州窑址先后进行了四次发掘,并发现数十座瓷窑。在去年结束的第五次发掘中,近百米长的Y10号龙窑得以完整呈现,它是广东境内长度最长、规模最大的宋代龙窑。
佛山市南海区奇石窑和文头岭窑同为宋代窑场,窑址的发掘与世纪沉船“南海Ⅰ号”密切相关。经过考古发掘和科学论证,考古工作者确认佛山两窑址是“南海I号”上所载部分酱釉罐的产地,进而勾连起“南海I号”与广州之间的密切关系。
惠州市惠东县三官坑明代窑址所属的白马窑址群是广东经考古调查、发掘所发现规模最大的窑址群。白马窑址群位于西枝江旁边的丘陵地带,涉及大约23平方公里的区域。到目前为止,白马窑址群共发现20处窑址,其中三官坑窑址是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个。
经过2019年到2022年对三官坑窑址的持续调查和发掘,考古工作人员基本推定该窑址的烧制时间为15世纪末至16世纪中叶,并弄清了9座窑炉的布局情况。
佛山奇石村出土酱黄釉“政和元年”四系罐残片 (佛山市博物馆藏)
古代广东对外贸易繁盛的缩影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三官坑窑址考古发掘项目领队刘长认为:“三个遗址虽然年代不一,但都体现了古代广东对外贸易繁盛的缩影。它们就像改革开放时期东莞、深圳所建的工厂一样,是中国对外开放的表征。”
所谓“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随着南北文化交流的加深,以及北民南移,许多先进的制瓷技术被带到了南方。在此过程中,广东古代制瓷技术受到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等名窑的影响,不断模仿学习、取长补短。
以烧制青白瓷为主的笔架山潮州窑场,在生产技术上与闽南等地相互交流,互为影响。在当时广东的诸多窑场中,笔架山潮州窑场所使用的窑炉技术遥遥领先。
专家估计,笔架山潮州窑场瓷器年产量以Y1号窑为例,窑床不到30米,年产量可达20万只左右;而Y10号窑这样的大型窑,年产量则超过50万只。从窑址生产规模、产品造型到装饰手法,明显呈现出当年适应外销区域的历史文化、生活、宗教习俗等的趋势。
青瓷是惠东三官坑窑址的主要出土器物,因其仿烧的是浙江龙泉窑,所以又命名为仿龙泉青瓷。作为一项外来制瓷技术,仿龙泉青瓷承继了浙江龙泉窑的基本器型和装饰特征,但又明显地域化和简单实用化。记者了解到,广东生产仿龙泉青瓷的窑址不仅出现在惠州,还包括梅州、河源等地,主要分布在粤东一带。
考古工作人员勘察奇石窑址时从地面采集的标本
各时代广东外销窑场定位不同
北宋占领南汉之后,于971年设立了广州市舶司,广州进一步确立了海外贸易始发港的重要地位。从外销情况来看,北宋时期以潮州窑、广州西村窑为代表的广东瓷窑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份额。
出土的笔架山潮州窑瓷器中,有一些特殊的器物,比如西洋人头像、西洋狗和军持等,说明笔架山潮州瓷当时外销贸易的存在。同时,笔架山潮州窑产品在十世纪中叶至十二世纪大量出口外销东南亚市场,随着考古工作的进行,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就出土、出水了笔架山潮州窑器物。
南宋以后,广州港的地位被泉州港逐渐取代,这也导致潮州窑和西村窑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相比之下,随着佛山南海奇石窑、佛山石湾窑的成熟,其产品成为了广东地区南宋以后为数不多的外销瓷品种。
奇石窑的主要外销产品是酱釉大罐,其主要功能是储物,“类似于今天的纸箱行业”。这类大罐子被很多学者统称为“广东罐”,从侧面体现了当时的广州作为商品集散地的重要商贸地位。
“广东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角色不断变化,不同类型窑场的海外市场定位各有不同,它们各自反映了广东对外贸易的某一个方面。”刘长介绍,白马窑的外销产品以碗、盘、盏等生活用品为主,其产品既能见于惠州、广州、香港等地的官署、衙署、居址和墓葬之中,亦可见于东南亚地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明代海外贸易的兴盛繁荣之景象。
白马窑址群三官坑窑址在发掘情理中
纷纷加入“海丝申遗城市联盟”
笔架山潮州窑、佛山奇石窑和文头岭窑、惠州白马窑都曾是广东地区重要的外销窑场,它们的兴衰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心发展密切相关。
凭借窑址的考古发现,潮州、惠州、佛山三城陆续加入“海丝申遗城市联盟”,相关窑址也被确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史迹。其中,惠州还被确认为2023年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联席会议的举办地。
白马窑址群三官坑窑址出土器物
据刘长透露,白马窑群址的考古工作是长期的,今年将继续展开第四阶段考古发掘。同时,惠州还将依托白马窑址群出土文物资源,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积极推动建设广东省考古标本库。这一项目已纳入国家“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储备库,建成后将成为广东最大的陶瓷标本库房。
白马窑址群三官坑窑址出土标本
在潮州,笔架山潮州窑考古遗址公园于2017年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成为粤东地区首个获准立项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未来,笔架山潮州窑考古遗址公园将在考古发掘和公园建设同步开展中逐步落地。与此同时,佛山也将以加入“海丝申遗城市联盟”为契机,进一步开展对奇石窑和文头岭窑等“海丝”史迹的保护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