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善学宫,同学少年阔步走出
归善学宫旧貌(翻拍)
归善学宫主体建筑——先师庙保存较好
归善学宫建筑工艺水平高
先师庙内开设校史展览,展示惠高百年历史
归善学宫现存建筑——戟门于明万历四十一年重建,现保存完好
策划/统筹羊城晚报记者陈骁鹏
文/羊城晚报记者李海婵实习生吴锦鹏通讯员朱金占江滔
图/王小虎
伫立于东江畔,归善学宫隐于广东惠阳高级中学校园内。这里既充满生活气息,也是文运昌盛之地。作为惠州重要教育场所,归善学宫培养了大量人才,是惠州现存的唯一一处古代官方建设的代表性文教设施遗存,于2002年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保存较好。
时光荏苒,归善学宫弦歌不绝。百年名校广东惠阳高级中学默默延续着“阐教育才”的传统,其间历经战火,屡迁校址、校名更迭,在艰难条件下仍坚持办学,孕育出数以万计的英才,如叶挺、曾生、肖扬等,素有“东江文化摇篮”的美誉。
如今,人们走入近700年历史的归善学宫,可听到琅琅读书声传来,看到三三两两的同学少年阔步走出。此情此景,恰如数百年前光景!
实地走访
深藏老城古巷之中现存建筑保存较好
作为千年归善县衙所在地,桥东老城街巷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老屋旧宅林立,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而“老惠高”就是一大显著地标,当地无人不知。
在当地居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位于惠新中街1号的广东惠阳高级中学。远远望去,学校建筑古色古香,环境幽静典雅,与四周老街旧屋相比略显气派。然而,最引人关注的还是归善学宫现存建筑——先师庙(大成殿)和戟门,其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重建,栉风沐雨数百年,整体面貌较为完整。
据惠州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归善学宫现存建筑面积398平方米,占地面积920平方米。其中,戟门居于学宫的中轴线上,坐北向南,硬山式屋面,梁架为抬梁式,通高8米,通面阔17.7米,通进深9.75米。记者现场细看,该建筑工艺水平高,鱼龙叉手、雕花托脚、卷云驼墩雕工精细,简洁精美。点滴细节中,不难窥见古人崇儒重教之风。
穿过戟门,就可以看到归善学宫的主体建筑——先师庙。它同样坐北向南,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通高10.5米,通面阔18米,通进深12.5米,呈现出灰瓦面、蓝斗拱、红殿柱、黄板瓦,整体色彩协调。立面处理和细部构造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结构严谨,用材粗壮,雕工精细,体现了明代建筑风格和工艺水平,是岭南的代表性建筑。
作为当地历代培育人才的重要场所,昔日归善学宫建筑齐全,有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明伦堂、会馔堂、教谕室、东西两庑、号房,左后有敬一亭。至清代更有嘉善祠、肃癰亭、忠义孝悌祠、名宦祠、青云阁、文昌宫,颇具规模,建筑面积一度达到3万多平方米。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古建筑仅剩下大成殿与戟门,屹立于此,饱经风霜,见证并讲述着这里的故事。
文脉溯源
开创归善儒学历史曾历经数十次修缮
归善学宫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其创办更是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据《惠州府志》记载:元泰定元年(1324年),惠州路同知暗都刺始建归善儒学于水东白鹤峰东麓(今广东惠阳高级中学),教授张廷实有记云:“暗都刺中顺至官,见邑学独缺,乃卜筑旧学之北,取县廨遗址,厥位面阳,亢爽闳豁,直鹤峰之前。”从中可知,归善学宫的开办,结束了归善县没有儒学的历史,对惠州文化教育影响甚大。
近700年时光,归善学宫经历过兴衰浮沉。明清年间,这里作为归善县培养科举人才之场所,每年都会举办隆重的孔子祭祀活动,归善县明清两代近300位进士、举人多源于此。其间,曾先后修缮26次之多,又三次迁址:一次是明洪武二年(1369年)至洪武十六年(1383年),迁往丰湖书院,“权以丰湖书院合诸生习业”(《惠州府志》);后两次是明代嘉靖、隆头之际,“徒寓府学堂”。直至科举制度废除,学宫逐渐衰落。
近现代以来,归善学宫重新受到外界的重视与关注。1991年,广东省古建筑测绘学习班在惠州召开,将学宫古建筑作为教学范例。1993年,惠州市与惠阳县两级政府拨款共52.5万元对先师庙和戟门维修,严格采取“修旧如旧”的原则,采用了“补缺”“换腐”“固旧”的技术。建筑中的梁架、木构件、灰塑、壁画、石作等方面既保存了历史风貌,又焕然一新,让惠州这座最古老的殿堂建筑以新姿再现人前。1990年,归善学宫就被列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其极高的历史和人文价值为研究明代学宫建筑工艺和儒学教育特点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
“作为惠州市现存的唯一一处古代官方建设的代表性文教设施遗存,归善学宫既有学校的教育特征,又有其历史存在的独特性。”据惠州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古代惠州学子在此开阔了眼界,打破了私学界限,思想兼容并蓄。学宫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成为教育人才的中心,也促进了时代思想文化的繁荣。惠州归善学宫被后人称为“大学堂”“惠州归善县最高学府”。
归善学宫只是惠州现存古代教育场所的“缩影”。据不完全统计,惠州地区现存各类书院、学宫、书室约50处。除了归善学宫之外,还有宾兴馆、黄氏书室等,都比较有代表性,对地方人才教育、学术研究、凝聚和涵养一方人文精神起着重要作用。据统计,仅在书院兴起、繁盛的宋代和明代,惠州地区分别走出54名和45名进士。如今,这些文物建筑因其较高的文物价值大多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也备受游客和市民的关注。
传承发展
百年名校培育英才教育火种传承不息
岁月流逝,教育火种传承不息。广东惠阳高级中学是省内为数不多的百年老牌中学之一。说起这所学校的诞生,还要追溯到1901年。在“维新变法”浪潮的推动下,广东惠阳高级中学的前身“惠州府中学堂”应运而生,成为惠州府属十县的最高学府。
作为当时东江地方最高学府,该校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其一度迁至粤东平远,再迁河源蓝口,环境艰难仍坚持办学,被认为是开创了东江地区近代教育的历史。
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惠高孕育“民族英才”的宗旨一以贯之,培养造就了数以万计的英才。1931年,省教育厅督学韩国清到校检查考核,该校在全省中学质量评比名列第五名;1933年,该校第三届高中毕业生参加全省高中毕业生会考,成绩名列全省第三名。据跟踪调查,1930年至1936年,该校各届毕业生报考大专院校或黄埔军校,未被录取的为数极少。众多校友声名显赫,如叶挺将军、曾生将军、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长肖扬、中山大学原校长黄焕秋、著名国画家刘仑等。
进入新时代,广东惠阳高级中学成为惠州市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据该校党委书记、校长曾雪礼介绍,学校教育教学监测各项指标在惠州市名列前茅,2020年至2022年,学校都被市教育局授予“初中教学质量一等奖”、被区教育局授予“初中教学教研成果特等奖”、被区政府评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可以说,广东惠阳高级中学的发展历程,成了一幅浓缩的东江教育画卷!”曾雪礼表示。
文化底蕴深厚的归善学宫,与惠高百年沧桑校史交相辉映,造就一道靓丽风景线。走在先师庙内,弥足珍贵的照片、珍稀的史料、具有历史感的物件……都传递着历史的风韵,缓缓讲述百年惠高波澜壮阔的校史。“每年开学,我们都会带领七年级新生参观校史展览,开展校史宣讲活动,借此机会让同学们回眸校史,读懂百年铿锵,感悟峥嵘岁月,激励学生传承惠高精神,锐意进取,奋发图强。”曾雪礼介绍道。
学校还充分运用归善学宫这一文化资源,打造活动性课程开展教育活动,传承弘扬惠州本土文脉。例如,围绕校史、学宫开展手抄报比赛;开展“千年归善不朽传奇——身边的历史”项目式学习活动;“岭南古建筑美之初体验”——学宫采风写生活动……浸润在古香古色的校园内,学生自发萌生了爱护文物的意识。走访当天,可以看到不少学生会随手捡起落下的树叶。
“校友是支持学校发展的特殊资源,学校的发展也离不开校友资源。”曾雪礼介绍,校友力量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走在校园中,能遮风挡雨的走廊、古代先贤雕像、茁壮成长的树木……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融入了校友浓浓的牵挂与情谊,尤其是,秦咢生所题“广东惠阳高级中学”的牌匾、肖扬书写的“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对联。“校友的榜样引领作用,成为惠高的重要精神财富!”曾雪礼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