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吴泳 通讯员 黎昭映 杨文升(除署名外)
一条古道一段历史,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每一处地方,或多或少总有那么几条老街古道,它们经历了时代变迁,见证过沧海桑田,或仍在向往来者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或早已消失在历史的滚滚烟尘之中,静待有心者们一次次地反复“打捞”。在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黄岐,有一条自明清时期便开始因水而兴、集墟为市的古道,名为岐阳,曾见证过广佛同城的“最初模样”。
易地重建后的大沥黄岐龙母古庙
古道旁历经百余年风雨的共济善堂
一条古道
广佛两城居民“趁墟”地
岁月流金,潮涨潮退。探寻历史上的岐阳古道,首先需要深挖黄岐的前世今生。相传,在珠江支流雅瑶水道南岸有一个乡村,名为“黄竹岐”。据考证,“黄竹岐”地名由来在当地普遍认为是旧时乡人用竹竿撑起杏黄旗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乡人将黄竹旗视为吉祥之物,之后演化为当地地名。后因附近有小山名为岐山,遂易“黄竹旗”为“黄竹岐”。新中国成立后,改“黄竹岐”为“黄岐”。
经走访当地乡人,普遍认为历史上黄岐的开村时间已难以考证。今可考证到的典籍,最早有明代《永乐大典·南海图经》记载了“黄竹岐坊”等字眼。此外,据原黄竹岐村岐南一梁氏大宗祠的《梁氏族谱》记载:有先祖梁耿携其弟健斋“走广州,泛珠江,入岐山之西而家焉,此德祐二年九月也”。“德祐”即南宋宋恭帝年号,“德祐二年”即为公元1276年,此也成为推断黄岐最早开村时间应在南宋末年以前的重要考证之一。
龙母庙内的钟鼓亭
据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文化站、南海区黄岐龙母文化协会编制出版的《龙母印记》一书中所收录的《黄竹岐简易地图》(黄岐乡人何兆基绘制)所示,黄竹岐立村于河边,北面隔江有沙溪,东面为罗村,南面为省佛通衢(今为广佛公路),西面为北村。在村边大埗头不远处,有个镬耳状的门楼,上书“岐阳古道”,相传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或更早。
据介绍,岐阳古道门楼牌坊曾在民国初年重修,由当时被尊称为“典师”的乡贤梁配尧题写门楼匾额和对联,对联内容为“岐山曾闻鸑鷟至,道路会见骅骝开”。“黄岐龙母诞”非遗项目传承人、南海区黄岐龙母文化协会理事会理事孔灿均介绍,联中的“鸑鷟”是一种传说中的神鸟,为“五凤”之一,而“骅骝”指的是高大的骏马,对联意在表达黄竹岐有人听闻有凤凰之类的神鸟飞来,也有人看见有骏马在大道驰骋,可见黄岐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历史上岐阳古道的盛景是怎样的?2019年,大沥黄岐旅港乡贤何湜基将一幅长达8.5米的《二七黄岐墟图》赠与大沥镇人民政府。该画卷历时六年创作,曾22度易稿,生动描绘25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十多个精彩细致的故事片段,构成了20世纪50年代初黄岐墟从岐阳古道门楼至牌坊脚大榕树的生动风情。
关于黄竹岐墟,现可考最早在明代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编制的《南海县志》已有记载,其悠久历史可见一斑。“当时黄竹岐最繁忙、最热闹的地方就是岐阳古道,也就是墟市的所在地。”孔灿均表示,黄竹岐墟设在岐阳古道上,是农副产品和日用百货的集散地,也是乡人贸易的重要场所。每逢墟日,黄竹岐周边的乡民都会到此地“趁墟”,甚至连广州西关一带也有不少人过来采买生活用品。岐阳古道,也成为广佛同城“最初模样”的见证者。
后随着时代变迁,因水而兴的黄竹岐墟逐渐没落,随着墟市慢慢向居民区移动,岐阳古道也慢慢成为历史的一个印记,停留在那一代人的记忆中。
岐阳古道今为岐阳路
一庙一善堂
见证两地群众美好向往
“当时来岐阳古道趁墟的乡民,不少都会顺道到龙母古庙祭拜龙母。”孔灿均表示。“龙母崇拜”是西江流域的民间信仰,也是岭南一带重要的民俗之一。据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考察论证,确认龙母的出生地为广西藤县。传说中,龙母名为温凤娇,生于战国时楚顷襄王九年(公元前290年),卒于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曾拾卵豢龙,养育五条小龙且带领乡亲星宿说理防御水旱灾害,后被尊为“龙母”。
据考证,黄岐龙母古庙最早设于雅瑶水道南岸码头边,最早在清代同治十一年(1872年)《南海县志》有所记载。据传,黄岐龙母古庙来自德庆悦城,相传有一年发大水,一尊龙母木雕像随江水顺流而下,一直流至当时的黄竹岐。该木雕像被当地善信迎上岸,并在渡口供奉。后信众在渡口处建起龙母古庙,用于奉祀龙母。
南海区黄岐龙母文化协会秘书长罗容卿介绍,历史上的龙母古庙曾被毁,庙舍荡然无存,直到1996年才在岐阳古道旁易址重修,考虑到原古庙旁有观音庙、三娘庙各一座,便将三间庙宇联同一起修建,于1997年农历四月迎来重光。时至今日,龙母诞庙会、龙母诞锦龙盛会仍是万人观瞻的盛事,也是大沥黄岐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拜龙母、看龙船”仍是广佛两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
清同治《南海县志》 大沥镇文化发展中心供图
一条古道,见证商贸繁华;一间古庙,护佑一方平安;一座善堂,传承百年仁风。探寻历史上的岐阳古道,除了龙母庙外,也离不开始于1921年的共济善堂。据记载,黄岐共济善堂设于岐阳古道中段东侧,于1921年秋动工,次年5月建成投用。善堂为当时乡贤呼吁筹办,目的就是抱着和衷共济、造福桑梓的愿望,取名“共济”即寓意“同舟共济”。善堂开办之际,有中西医驻堂应诊,假日不休息,设有留医所、留产所、方便所等场室,具有赠医施药、赈济贫黎的公益功能,是当时较为完善的慈善机构。
既为早期慈善机构,运作所需经费从何而来?“善堂如遇经费困难,村中善长仁翁定会鼎力支持。”孔灿均介绍,善堂经费来源主要包括捐款筹资、土地租金及地方公款,其中地方公款大部分也来源于当时龙母古庙所募集的善款,“设于古道上的墟市带旺了龙母古庙人流,古庙募集善款用于善堂支出和古道旁的黄岐小学日常运作,这大概就是最初的传递善意行为。”
曾经的岐阳古道之上,龙母古庙与共济善堂近在咫尺,如果说祭拜龙母是一种祈求美好生活的形式,那么,共济善堂的创办就是一种具象化的向善行为。
大沥黄岐龙母诞盛况。大沥文化发展中心供图
历经风雨
岐阳古道以全新形式“重现”
“背靠龙母庙,这里应该就是古道‘牌坊脚’的位置。”“这一段应该就是古道门楼所在的位置。”……将目光暂离浩瀚的典籍之上,再次踏上岐阳古道原址(今为岐阳路),孔灿均坦言每次步行经过此处,总有一种恍惚感,仿佛能“看见”昔日古道上墟市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的盛况,耳畔好像也能“听见”传来的此起彼伏吆喝叫卖声。
如今,能见证古道曾经真实存在的除了“岐阳路”路牌的“岐阳”二字外,还有历经百余年风雨的共济善堂。早年间,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位于古道旁的共济善堂也逐渐被人们所遗忘,整座建筑呈颓废之势。近年来,大沥镇政府重视群众提议的修复善堂建议,对其主体建设进行修缮,并将周边环境建设为一个小公园,交予有关部门和社团组织联合管理。现在的共济善堂设有义诊室、阅览室、棋艺室等场室,定期为当地长者开展有关健康养生的咨询活动及义诊服务,同时也为青少年举办免费书画班、舞蹈班等课程提供场所。百年善堂,正在延续它的历史使命,不变的是传递“行善事、结善缘”的内涵。
如今,岐阳古道除了作为历史印记在古籍和人们的记忆中盘旋外,还能以另一种形式再次“重现”。当前,南海大沥正有序推进黄岐北环路滨河景观提升工程建设。该项目西起北村水闸桥,东至广州环城高速。全长约2000米,总面积约7.4万平方米,旨在打造黄岐北环路交通枢纽门户形象,再现岐阳古道等地域文化景观,营造多重体验的市民空间。据介绍,该提升工程设计为文化活动区、滨水运动区、科普体验区等六大功能区,将串联岐阳古道、龙母诞等传统文化项目,提升“石门夕照”景观,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公共环境空间。
其中,在文化活动区,将以龙母庙为辐射中心打造黄岐滨水运动公园,设计具有岭南特色的镬耳屋及龙形绿化花基,同时将在公园内打造岐阳古道文化长廊,建设文化广场,让广大市民能在其间重温“二七黄岐墟”盛况。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岐阳古道将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回到世人眼前。“将来应该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重新知晓岐阳古道的名字,希望他们也能去探寻曾在这条古道上发生的精彩故事,更好地去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能够为心目中的乡土情结和文化根源重新寻找到‘栖息地’。”孔灿均如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