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城茶行街老建筑同善分堂。欧蕊荣摄
江门五邑地区最早于汉末、三国时期开始拥有独立行政区划。1800多年来,五邑地区郡治、县治历经创设、迁移,逐步形成了如今的市中心及各县城,一条条街道也由此形成,部分还有幸保留至今,成为五邑历史“活化石”。随着电视剧《狂飙》热播,独具特色的五邑老街,引来市民和各地游客的关注。
▲海口埠夜色。梅雅宁摄
在五邑地区历史上,新会可谓浓墨重彩。早在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年),新会就开始设立行政区划,成为五邑较早设行政区划的地区。隋开皇十年(590年),新会首次设县。随后很长一段时间,新会县管辖着如今江门五邑大部分地区。新会的县城,也就成为五邑地区的行政中心。如今的新会区会城,有一条500余年历史的老街——大新路,便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根据新会文化馆史料记载,从元朝起,新会县城逐步建设土城、内城、子城、二重城等。其中在明成化十年(1474年),因屡遭瑶民滋扰,佥事(明代官职名)陶鲁以蚝壳修筑新会子城,并开凿会城河,用以抵御。明万历卅七年(1609年)出版的地方志记载:“城外之街……曰十字新民街。分为东隅、西隅、南隅、北隅。旧为湖田。成化十年,佥事陶鲁填砌区划成立。”如今的会城,仍然保留着西隅、南隅两条路。而与西隅相连的东隅,成为了如今的大新路。
▲新市路迎来八方客。陈卓栋摄
▲刚刚过去的春节,大新路上热闹非凡。梁国稳摄
根据新会民间历史研究者林福杰的考证,以及众多史料记载,新会子城修筑后,十字新民街东隅一直保留,而且成为一条繁华商业街。而之所以变成如今的大新路,全因为清朝时期的一次火灾。清乾隆六年(1741年)出版的地方志记载,靠近十字新民街西隅的一段东隅,曾经失火,烧毁了大批商铺。后来,当地人又重新把店铺建起来,成了一条新街。这时东隅变成一头新,一头旧,旧的仍叫东隅,新的改名“大新街”。不久之后,整条街便统一称“大新”。
繁华商业街 曾是文明教化之地
大新路在新会历史上地位举足轻重。修城的陶鲁曾在此居住,其旧居在清朝改建成冈州书院。随后,冈州书院又成为民国时期西南高等小学堂、私立冈州中学等学校的校舍。新中国成立之后,这裹又长期作为新会县政府、新会市政府所在地。
此外,出版新会第一份日报《新会醒报》的何琴樵等人在大新路上还创立著名的文明书局。除《新会醒报》外,文明书局还出版《应世杂文》《简明珠算》《趣味诗歌》等广受欢迎的应用文手册及新式教材,畅销广州、上海等地,成为民国时期新会最有文化特色的机构。
▲大新路上陶鲁旧居及众多学府旧址所在地,如今成了商业体。陈卓栋摄
20世纪30年代,大量华侨回家乡投资建设,一批中西合璧的小洋楼在大新路拔地而起,形成独特的骑楼风景线。大新路也因此逐渐发展成为新会中心商业地带。
▲文明书局如今成了新华书店。陈卓栋摄
如今,陶鲁故居原址已经成为一座综合性商业体,文明书局旧址变成了新华书店。
▲曾经的“东隅”,如今树立着大新路步行街的标志。陈卓栋摄
整条大新路也成为崭新的商业步行街。2021年,因其悠久的历史,大新路与邻近的仁寿路,作为大新路-仁寿路历史文化街区,被广东省政府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
华侨回乡投资,“砌”出骑楼街
▲荻海骑楼街。关炳辉摄
▲长堤历史文化街区上的骑楼街。陈卓栋摄
在20世纪初至30年代,在江门五邑各地,出现了大量骑楼街。除了上述大新路形成骑楼街外,较知名的还有新宁县宁城(今台山台城)骑楼街、开平赤坎骑楼街、江门(现江门市蓬江区长堤历史文化街区一带)骑楼街等。连一些较小的镇墟,如台山四九等镇,以及新昌、荻海(两地现属开平市三埠街道)等地,也出现了规模不一的骑楼街。
这些骑楼街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华侨、侨资为主力推动建设。
华侨回乡投资建设的热潮,始于江门成为通商口岸。根据江门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数据记载,清光绪廿三年(1897年),中英签订《中英缅甸通商条约》,江门成为从澳门进入西江的首个客货停靠站、西江南路重要的水路交通枢纽和商品流通中心。清光绪廿八年(1902年),英国逼迫清政府签订《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将江门辟为通商口岸,并于两年后在北街(今江门市蓬江区北街一带)设立海关。从此,江门成为以河港为主的对外开放口岸,粤西旅客进出港澳的通道和进出口商品集散地。由此江门渐成为“华洋杂处,商旅辐辏”的热土,吸引了华侨乡亲回来兴办实业。到了民国十八至廿二年间(1929年至1933年),以本地富足的经济和大量回归的侨资作基础,五邑各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市政建设和房屋建设,开辟与拓宽街道,修筑地下水道,安装路灯,沿街兴建了一大批2至6层带骑楼的商住楼。
如今,这些骑楼街均接近“百岁”,成为江门五邑一道独特的风景。
侨乡“华尔街”,侨汇通四海
经济发展和侨资侨汇业务的增加,促进了江门金融业的发展。银行、银号、汇兑铺,一时星罗棋布。
前段时间热播的《狂飙》中,位于长堤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新市路骑楼街,成为了观众知名的“旧厂街”,街上近日人头攒动,来客纷纷拍照留影,好不热闹。但他们不知道,这裹还曾是江门著名的“银行街”。
▲西宁市街区上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东风旅店。谢灼均摄
▲大新路上的铜雕,背后注明了明成化十年(1474年)起街道形成的历史。陈卓栋摄
据《新会县政月刊》第四期记载,新市路于1928年建成马路,马路两旁的骑楼随后建成。江门历史研究者何耀权介绍,这条街在1920年代至1940年代曾云集中国银行江门支行、交通银行江门(支行)办事处、中央储蓄所江门支会等金融机构,成为当地主要的“金融中心”。与新市路类似的还有台山台城西宁市骑楼街区。据悉,整个民国时期,台城经营金融业务的机构、店铺达百家之多,其中近八成分布在西宁市骑楼街区。台山最著名的银号天华银号、大正银号、义丰银号、华丰银号、裕亨银号、宝泉银号等均在此营业。西宁市街区也因此成为台山的“华尔街”。居住在台城的老人刘秉枢回忆,民国时期,西宁市大量店铺经营侨汇生意,就连经营布匹生意的“苏杭店”也涉足于此。国外乡亲通过“侨批银信”方式汇款,国内的亲友都去西宁市店铺裹取信、取款,“做侨汇的生意有时比卖布还火爆!”
根据江门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数据记载,在20世纪20年代,江门金融行业蒸蒸日上,设有5家公立银行、4家私营商业银行、50多家银号钱庄、十多家当铺和保险代理机构,分别办理江门及周边各地的金融业务。
老街百千条,何止“旧厂街”
▲新市路上一幢老楼,据考证曾为中央储蓄所江门支会和交通银行江门(支行)办事处所在地,三楼楼面“宝兴泰”字样依稀可见。陈卓栋摄
台山端芬的海口埠,以“广府人出洋第一港”而著称。最繁荣时,海口埠老街有店铺126间,各行各业,一应俱全。而曾经的鹤山县城鹤城,以经营客家红茶等茶叶而著称的“茶行街”,也成为珠三角茶叶出口港澳及海外的集散地,街上茶行、银号鳞次栉比,热闹非凡……江门五邑老街数量众多、各具特色,一时难以细数。
风流俱被雨打风吹去。如今,大量老街繁华不再,沉寂已久。更令人痛心的是,一些见证了江门五邑发展历史的老街建筑,要么残破损毁无人管理,要么改头换面不见往日容貌。往来游人匆匆过,竟不知其昔日荣光。老街提升活化,必以显示其历史文化底蕴为先,否则与普通街区无二,何谈珍贵价值?
一部《狂飙》,让江门五邑老街提升活化再度成为热议话题。除独特骑楼景观外,建城历史、侨批银信历史、五邑华人移民史、开关通商历史……可堪挖掘赋能之处甚多。但愿这些老街,将迎来一次转变命运的机遇。
文/陈卓栋 谭耀广
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