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灯火六街红,人影衣香处处同。一笑相逢无别讯,谁家灯虎制来工。”这是清代诗人陈坤曾描述潮汕地区灯谜竞猜盛况的诗句。潮汕灯谜以澄海为最。澄海灯谜延续了南宋临安“击鼓导猜”古风,并与民间方言、谜语、中原谜法相融合,在数百年的传承中展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在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市民大年初一在活动现场猜灯谜。新华社数据图片
近年来,汕头市澄海区积极推进“中国民间文化(灯谜)艺术之乡”建设,致力于中国传统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断让灯谜文化发扬光大。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公示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名单,其中就包括澄海灯谜。据悉,本次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名单的案例将在全国推广。侨乡汕头澄海,将再一次迎来举世目光,向外界讲述它历史悠久的灯谜故事。
灯谜,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因为灯谜较之谜语难度高,谜底犹如草丛中的拦路虎,故而灯谜亦有“灯虎”的别称。猜灯谜,也被称为“射虎”。
▲灯谜著作
元宵佳节,澄海的街道上谜棚高张。只听得“咚咚咚”三声鼓响,在场的人便知道是灯谜会开始了。猜射者报谜号,主鼓之人便敲响一击;报谜面,一击;报谜目,一击;报谜底,中则按两下,不中不击;猜中的人还需要解释,解释正确,重鼓三击以示嘉许,同时奖品双手捧上。此番古意盎然的猜谜场面,便是澄海灯谜特有的“司鼓引猜”。依次从报谜号、谜面、谜目、谜底到最后解释,都由击鼓引导。
“中华灯谜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时代的变迁,一些有特色的开猜形式已经消失。但在澄海,灯谜猜射至今仍保留着宋代临安‘司鼓引猜,曲助兴’的遗风余韵。”谈及澄海灯谜的独特之处时,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原副主任、国家级非遗澄海灯谜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哲源介绍道,“这种鼓点指挥、现场解释的独特形式,令谜会现场气氛热烈又不失秩序。”
澄海灯谜历史悠久,早在清代康熙年间的《澄海县志》,就已有“好事者或为藏头诗句,令猜者什百为群,曰灯谜”的记述,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且广泛地流传到东南亚的潮籍华侨华人小区。除了别具一格的“司鼓引猜”,澄海灯谜还有“送谜标”“猜谜母”等古风古韵的民俗形式,富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
澄海人民历来喜好谜事,这一点,从小在澄海长大的张哲源深有体会:“在以前的节日里,澄海十三个镇会在府前广场各自举办谜棚,一时间广场谜棚高张,这种十来个棚子一起开展的盛况是全国少见的。”
▲位于奥飞广场的灯谜长廊。
谈及澄海谜风的盛行时,张哲源介绍道:“在澄海,几乎每镇每乡都有灯谜传人,一代一代,薪火相传。而且在乡民眼中,会谜者是‘文人中的文人’,备受尊敬。”
数百年传承,澄海灯谜的猜谜形式既继承传统,又不断创新。步入现代后,澄海灯谜相继出现了报刊函猜式、电控竞猜式以至手机短信互猜、网络联猜、电台听猜等新的开猜形式。
▲澄海灯谜谜笺。
在澄海,灯谜活动已由自发无序演变成有组织的民俗文化活动。据介绍,澄海区文化馆建成170平方米灯谜传承基地,成立了澄海灯谜学术委员会。
此外,澄海还成立了南港小区、外埔小区等多个民间灯谜社团。这些社团不断举办灯谜活动,制作澄海灯谜,有效地提高了当地的谜艺水平,把灯谜由一般的娱乐活动提高到更高的研究水平,成为繁荣和发展“澄海灯谜”文化的重要力量。
灯谜出海过番,联结海内外潮人
汕头市澄海区曾为古老的澄海县,位于潮汕平原的韩江出海口,在清代中叶汕头开埠之前,澄海就有着“潮郡噤喉”的美誉。
岁月变迁,时光流转。近代以来,澄海的机遇不断涌现。由于地势之利,往来的船只都会停靠澄海,或躲避风浪,或进行海上贸易。出海谋生的潮籍探险家们,也在澄海的樟林古港搭上红头船起航。得益于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便利的航海交通,澄海成长为潮汕地区对外贸易的“通洋总汇”,由此成为有名的侨乡。
▲澄海灯谜活动盛行。
随着潮籍探险家远赴东南亚各地,澄海的民风民俗也经由红头船到达海外,伴随着华侨们的足迹在海外落地生根。
在异国他乡,澄海灯谜活力不减,海内外谜界更是经常举办谜艺交流,连接起与故乡的情缘。20世纪90年代,张哲源就曾到泰国、新加坡等地参加国际谜艺交流会,开创谜界出访海外先河,被评为当年谜坛大事之一。
“海外潮籍华侨对灯谜也是十分喜爱,每逢春节、中秋等节日,新加坡谜人都会举办灯谜展猜活动,现场的猜射方式与澄海灯谜的‘司鼓引猜’如出一辙。”谈起数次出访海外的经历时,张哲源回忆道。
谜笺虽小,却承载了潮籍华侨们的乡愁。张哲源发现,在海外华人华侨心中,灯谜成了他们维系乡情的纽带。澄海灯谜不仅在潮汕地区代代相传,在海外潮籍华人小区中也得到了很好保护。
“泰国华侨华人对灯谜很热爱,泰国谜人的水平特别高,无论是诗词还是典故都十分拿手。早期灯谜,大多数为澄海人主持,在泰国,还有灯谜之县‘泰针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那裹的谜坛主持人,几乎是澄海莲阳乡的华侨谜家。”张哲源回忆道,“1992年曾有过一场重大的中泰谜交流会,由泰国出资,政协出面来举行。如今,新加坡还有年轻人和中年人喜欢灯谜,他们通过网络谜会来竞猜。”
作为著名侨乡,澄海近年来发挥侨乡优势,深挖人文内涵,建设一批侨文化示范点,打造一批美丽侨村,推出一批侨文化作品,推动“潮”“侨”“红”文化有机融合发展。澄海灯谜作为其中的重要元素,发挥起联结海内外潮人的作用。
形式多样,特色民俗展新姿
根据不同时节举办主题谜会、进校园开设澄海灯谜课程、组建“红头船网络灯谜实体基地”……近年来,澄海区积极推进“中国民间文化(灯谜)艺术之乡”建设,致力于中国传统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除了澄海灯谜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外,澄海作为灯谜之乡也频频获誉,1999年被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灯谜)艺术之乡”,2000年被命名为“中国民间(灯谜)艺术之乡”,2015年被命名为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21年再获“中国民间艺术(灯谜)之乡”称号,“灯谜之乡”的金字招牌正越擦越亮。
近年来,除春节、元宵、中秋等传统节日组织灯谜竞猜活动外,澄海灯谜还与各类主题相结合,结合法律、文明等内容创作各类灯谜,举办多场主题灯谜会,吸引大批民众参与。
“灯谜包罗万象,活动能根据不同的需求、不同的时节去制作谜目,专题谜会可以说是越来越多了。”张哲源介绍道,“特别是非遗进校园,现在许多谜人也在学校做灯谜老师,从小培养学生们对灯谜的热爱,为他们打下灯谜的基础。”
同时,澄海出版系列教材读物,例如《澄海灯谜简明读本》一书,以供更多的青少年学习和传承澄海灯谜。此外,定期在中小学开展灯谜培训,让青少年学生了解灯谜知识,体验灯谜竞猜,每年培训超过500课时。
▲澄海灯谜进校园。
张哲源弃商从文,畅游谜海七十载
澄海灯谜能有如今的发展与成就,离不开一批批澄海谜人的努力。张哲源,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谈起张哲源,在澄海及潮汕地区的灯谜圈子中,可谓无人不知。这位78岁的老人一生制谜无数,谜号“小流”,澄海灯谜协会创会会长,现为广东省灯谜学会顾问,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级非遗澄海灯谜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张哲源。
1944年,张哲源出生在广东澄海,正值潮汕地区兵荒马乱之际。其初中未毕业,便因家庭负担过早地落在肩上而辍学。业余时间,他进入澄海文化馆帮忙做“义工”。张哲源介绍,他将馆内的藏书几乎读了个遍。
在谜棚长大 鼓声伴一生
“可以说,从小我就在谜棚长大,最开始听大人敲鼓觉得很有趣,慢慢地自己也开始猜谜、制谜。”张哲源说,相比起其它地方的灯谜,澄海灯谜、潮汕灯谜最大的特色,就是保留了宋代临安“击鼓司猜”的独特猜射形式:谜会现场由鼓点指挥,猜射灯谜需带解释。而这种特殊的形式,也成了年幼的他“听谜课”的来源,听别人解释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1979年,张哲源和谜友们自发组织起“澄江探虎斋”这一带有创作和研究性质的民间谜社,并主持刊印了《探虎斋谜刊》多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张哲源弃商海下文海,正式到文化馆工作。他下基层、开讲座、办谜会,在澄海多个村镇开展灯谜活动,为澄海获得“中国民间灯谜艺术之乡”的称号立下了汗马功劳。2008年澄海灯谜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也离不开以张哲源为首的一批澄海谜人的努力。
“澄海灯谜为何能够登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呢?其实,当时在申报的时候,我搜集到了康熙版的《澄海县志》,在这一版《澄海县志》中,就有记载灯谜。能载入县志,恰好反映了三百年前澄海灯谜的盛况。”张哲源介绍道,“另一方面,我保留了当年老谜人手抄的著作,以及余锡渠县长1950年开谜会时的一张非常珍贵的照片。”
文/陈锴跃 曾柯权 澄海宣
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