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五,我們來聽一首寫給港珠澳大橋的歌曲《同心圓夢》,由王強進作詞,李長青作曲,李白、張朝夕演唱。
海天一色、百舸爭流、煙波浩渺。這座「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復興橋」如同一條巨龍飛騰在湛藍大海之上。讓我們從廣東出發,「走上」這座橋,飛速去到香港和澳門,感受這兩座城市的年味。
香港:年宵盆菜利是拿來
香港是個保留着東方文化傳統的國際化大都市,每年春節都會舉辦一系列慶祝活動:年宵市場、煙花匯演、花車巡遊、元宵彩燈會等等。其中,又叫「花市」的年宵市場是香港過年的必備節目之一,歷史比維港煙花、花車巡遊都要悠久。
年宵市場每年農曆臘月二十四開市,大年三十通宵開放,正月初一清晨6時結束。這樣的時間安排,也方便市民在除夕吃完年夜飯後全家老小齊齊出動「行花街」,逛年宵市場也成為不少香港人過年一定要做的事情。全港最大的維多利亞公園年宵市場,曾創下最高峰時段超過5萬人逛的紀錄,在大年三十會有交通管制,禁止私家車前往,周邊多條公共線路延長服務時間或通宵運行。
在香港人的團圓飯里,通常會有最能代表香港地道年味的盆菜、年糕。盆菜最上層通常置放如鮑魚、大蝦、牡蠣、蚝豉等高檔食材,接着放入冬菇、髮菜等,中層放「炆豬肉」,最底層則是魷魚、枝竹等容易吸收湯汁的食材。吃盆菜讓全家圍坐一起,象徵合家團圓;食材豐富,以求豐衣足食好兆頭;盆菜上台時食物擺得滿滿的,祝福吃的人賺到「盆滿缽滿」。
過年期間,香港人還會在家裏準備「全盒」,用來盛賀年小吃,一般是圓形,寓意一團和氣。全盒分成多個格子,通常把瓜子放在中間一格,主人會邀請客人先嘗瓜子,形容抓瓜子的動作為「抓銀子」,寓意新的一年裏增財添富。
「恭喜發財!利是拿來!」春節拜年時到處可以聽到「逗」利是的歡笑聲。「利是」原為「利事」,取大吉大利的好意頭。香港人會派出很多利是,但數額都不會太大,以十塊二十塊港幣居多。
大年初一,許多香港人會扶老攜幼前往著名廟宇——黃大仙祠,甚至有不少人在除夕午夜前來排隊搶「頭炷香」,以求來年順景,平安如意。
大年初二「車公誕」去車公廟拜車公,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到大埔林村的「許願樹」許願,在誠心許願祈福後將寶牒成功拋到樹上,祈求願望成真,也是香港人過年的傳統節目。
澳門:「易發」「發財」好兆頭
澳門居民原籍粵閩為主,過年習俗基本源自嶺南文化與八閩民風。
「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年俗之一。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同樣按傳統用灶糖之類的貢品來「糊住」灶神之嘴,免得他上天之後在玉皇大帝面前說人世的壞話。
澳門人過年從臘月二十八開始,因為「廿八」在粵語中諧音「易發」,分外受到商家喜愛,不少老闆會在當晚宴請員工吃團年飯,討萬事安全滿意、生意興旺發達的好意頭。
到了除夕之夜,守歲和逛花市是澳門人辭舊迎新的兩件大事。
澳門花市通常為期三天,至大年初一凌晨結束。大部分市民都會到花市逛上一圈,市政機構也會在花市所在地的議事廳前舉辦迎春接福晚會,與花市相互輝映,倍感年味!
守歲謂之「燃燈照歲」,又稱照虛耗、點歲火、熬年、熬夜等,指除夕夜遍燃燈燭,燈火通宵不滅。據說如此通宵之後,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全家打打麻將,看看電視,聊天敘舊,共享天倫之樂,熬夜迎接農曆新年的到來。
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習俗要吃開年飯,此餐必備髮菜(諧音發財)、生菜(諧音生財)、鯉魚(諧音年年有利有餘),寓意生財利路。
從年初四開始,政府部門恢復上班,但一般市民能夠持續享用假日探親訪友,喜慶的過節氣氛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
在陸續發佈五首廣東原創歌曲MV後,零號音樂廳在元宵節之前還會送上五首經典年俗音樂,讓美妙的音樂陪伴您整個新春佳節!
出品人|杜傳貴 林海利
總監製|金旭庚
執行監製|陳亮
導演|闕道華
攝像|謝逸隼 林達樂 余文瀟
剪輯|謝逸隼 余文瀟
場務|吳皓華
執行|李旖慧 曹園 程茹
文字|林達樂
視頻拍攝製作|零號音樂廳
鳴謝單位|廣州錄8錄音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