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锴跃 赵映光 通讯员 濠江宣
“未有汕头埠,先有达濠城”。汕头市濠江区,三江出海口,屹立着一座全国罕见、保存较为完好的“袖珍”古城——达濠古城。
达濠古城面积仅为1万多平方米,在三百多年的潮来潮往中,见证了汕头埠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变迁,也见证了一批批潮人“出海过番”、又荣归故里的华侨往事。
近年来,作为众多海外华人华侨的乡愁载体和精神家园,达濠古城不断得到修缮,跻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行列,展现出新时代风貌,成为当地市民群众的休闲文化场所。羊城晚报记者近日从汕头市濠江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获悉,达濠古城墙修缮工程现已完工,并完成专家组竣工验收现场检查。记者日前走进达濠古城,近距离感受古城的历史,以及古城修旧如旧的“新变化”。
潮水往复,古城见证百年历史
波光粼粼、一碧万顷,濠江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升出熠熠烟波。江水行进至中下游时,江面由窄变宽,浩浩荡荡,达濠古城的城墙依稀可见。潮水往复,古城是它们无声的见证者。
达濠古城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古城呈不规则长方形,城墙高约5米,墙顶厚度1.8米,周长429米,外观风格与万里长城相似,一高一低呈齿形,低处为军事瞭望和防卫口,墙顶四方转角有角楼。
城墙下半部用条石垒砌,上半部则用贝灰砂土夯筑,据说还掺入糯米红糖,故而十分坚固,这是在沿海地区才能看见的特殊建筑风格。在达濠古城的南边,曾经有一座祠,达濠民间称之为“许公生祠”。
古城有多小?羊城晚报记者绕古城行走一圈只需10分钟,不过喝一盏工夫茶的时间。“达濠古城的‘袖珍’是罕见的,面积仅0.014平方公里,城墙墙体保护十分完整。” 汕头市濠江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资源管理股股长陈一帆介绍道。
那么,当年为什么会修建一个这么小的城池呢?考诸史籍,关于达濠城,史料记载很少,《潮阳县志》(光绪甲申本)载:“国朝康熙五十六年奉旨建达濠城,城在县东30里招收都,周围142丈,高1丈5尺。”
历史上关于达濠古城的由来并没有详细记载,也没有解释古城为什么会修得这么小,但是民间关于古城的传说却十分鲜活。
相传明清时期,沿海经常受到倭寇和海盗的骚扰、劫掠,人民深受其苦。为加强海防、抵御敌寇,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两广总督杨琳上奏朝廷,请求在达濠岛建城。朝廷于是下旨督促南澳总兵府负责修城,建城任务落到一位叫“许公”的地方官员身上。按当时的建城规划,是将聚居人口较多的青林、赤港、达埠三个村寨围在城内,建一个很大的城。
许公实地考察之后认为,达濠岛山多地少,当地民众多以渔盐为主业,生活贫苦。在此地建城廓,将对靠潮汐劳作的渔民在生产生活上造成极大阻碍。如果按朝廷旨意大兴土木搞城建工程,势必加重百姓负担,劳民伤财。
许公思量再三,决定改小古城建造面积,在海边建成一个袖珍小城,既向朝廷交了差,又不会影响到黎民百姓的正常生活。而后,许公用朝廷下拨和筹资建城节省的钱修筑了10多公里长的防潮海堤,使当地百姓免受潮水侵扰之苦。许公体恤民情的风范深受达濠民众的赞誉和感激,当地百姓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自行集资,在古城附近修建了一座“许公生祠”供民众拜谒,以此纪念。
民间传说巧妙地将达濠古城与“许公生祠”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达濠民众对廉洁爱民这一品质的赞扬。尽管传说的真实性无从考究,但古城确实是濠江一处十分重要的地标。
步入近代,成为华侨精神家园
羊城晚报记者在走访中看到,达濠古城分东西两城门,东为“达善门”,西为“西濠门”。夹巷内,狭窄的巷道只能容两人并行,行人走过石径、车轮碾过时的哒哒声清晰可闻。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过去,古城城内西面设有“水师左营守备府”, 东面设“招宁司巡检署”,城北则设“招收盐场”,东西北三个机构形成“品”字形布局。
“这座小隐于闹市之中的达濠古城,并不是一般古城池的概念,它的存在是与濠江历史上的地方军事、政治、经济中心发展相关联的。”陈一帆介绍道。
岁月变迁,时光流转。近代以来,达濠的机遇不断涌现。达濠地理位置险要,扼守韩、练、榕三江的出海口,往来的船只都会停靠达濠,或躲避风浪、或进行海上贸易。出海谋生的潮籍探险家们,由此踏上行程。得益于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便利的航海交通,达濠成长为潮汕的水上门户,有了“黄金之港”的美誉。
古城目送一代代濠江乡亲漂洋过海,又在入海口处迎接回乡报效桑梓的华侨。
三百多年来,古城和一代代濠江人相伴,生生不息,早已成为他们的心灵地标。在潮籍探险家们“出海过番”时,也将古城的印象带至海外,成为时刻挂念的家乡印象。
“华侨们回乡时,一定会到古城来游览,这是他们的家乡记忆。”汕头市濠江区鱼丸行业协会会长林木隆表示:“我曾接待很多归乡华侨,他们虽然漂泊多年,但对古城的记忆还在,即使是在异国长大的华侨,也会从祖辈那里获得关于古城的记忆。经由长辈的口口相传,他们会知道,家乡有一座达濠古城。”
林木隆是个土生土长的达濠人,对华侨们的古城情结有独到的理解,“古城就像是一种外出潮人与故乡的链接,世世代代不会中断,引领着他们回家”。
修旧如旧,焕发文旅时代风采
穿过达濠古城的窄门,绿道、古木、八角亭等景观便迎面而来。古城墙与内部的园林景象相互映衬,一步一景,都是拍照打卡胜地。放学后的孩子们在城内的广场嬉戏,晚饭后的老人们坐在树下乘凉,再没有古港喧嚣,有的只是寻常巷陌的闲适。
实际上,历经三百多年的时间,古城景观几度变迁,历史遗存建筑不复存在,古城墙也曾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古城展现出来的样貌,则是不断修缮的成果。
“达濠古城的修缮工作在2015年被列入十大为民办实事项目,修缮工程于2015年3月开工建设。”汕头市濠江区达濠街道党政办主任肖坍熔介绍道,“古城修缮包括拆迁清障、原工人文化宫加固修复、影剧院原貌加固整修和绿化景观营造等项目。”
据了解,2018年6月濠江区还推动实施了达濠古城墙修缮工程,依照“修旧如旧,保持历史风貌”的原则,对古城墙本体进行全面加固和修复。
修缮的难题在于如何最大限度还原古城墙的原貌,修旧如旧,保持其原有的韵味。
“达濠古城墙主体属贝灰砂结构,城墙底部采用石条砌筑。对此,工程委托专业的公司编制了设计方案,采用文物保护修缮材料、技术、工艺对原有的古城墙进行修缮,保留了现有的达善门与西濠门,修复南面城墙缺失部分并对受损城墙进行修缮加固,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古城样貌。工程于2022年向省文物局正式提出竣工验收申请。” 肖坍熔介绍道。
古城的修缮还包括对古城的活化利用。“在古城内,我们还打造了露天舞台,并对原影剧院进行改造,以满足民众更多的文化活动需求,其中改造后的影剧院可同时容纳437名群众观看潮剧,举办文化汇演等大型演出活动。” 肖坍熔介绍道。
如今,古城拥有达濠街道综合文化站、濠城影剧院、露天舞台等文化设施。每逢节庆之日,楹联灯谜盛会在此搭台举行;每逢周末,都能看到潮州民间音乐的排练,锣鼓震撼,丝竹悠扬,古城一派热闹景象……
此外,达濠古城还打造“文化濠江 城内有戏”等文化品牌,通过举办音乐会、文艺演出、惠民电影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侨味氤氲,各种元素寄托乡愁
近年来,除了古城本身,古城周边以及其衍生的古城元素也不断出圈,驰名海内外,承载起浓浓乡愁。
黎明时分,东方的天色未亮之时,古城上空早已飘起达濠鱼丸所散发出的浓郁香味。“没有鱼丸,不成宴席”,潮汕达濠鱼丸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是潮汕濠江区的传统特产,深受老百姓喜爱。
记者注意到,古城周边散落着诸多著名鱼丸店。逛古城、吃鱼丸成了当地旅游的一块知名招牌。
“华侨回乡,一定会做的事情就是逛古城以及品尝达濠鱼丸。” 林木隆说道,“这是他们刻在记忆里的乡愁味道。”林木隆所经营的蒂蒂香鱼丸店每年都会收到很多海外订单。一包包鱼丸 “出海过番”,一解华侨的思乡之情。
从2017年开始,濠江每年元旦举办“达濠鱼丸”美食节。达濠鱼丸相关企业积极参加香港、新加坡等国内外各地美食节活动,宣传推广达濠鱼丸。
类似于达濠鱼丸这样的古城元素还有很多。据了解,2021年,为做好培育活化达濠古城文化街区,让古城老字号文化旅游品牌焕发活力,濠江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达濠街道办事处等单位评选出了18家“达濠古城老字号”,保护传承濠江人挥之不去的古城情结记忆。
此外,古城的故事还经由广东潮剧院被改编为《古城风雷》等剧目在海内外巡演。该剧荣获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优秀剧目一等奖,并被列为2015年全省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巡演剧目。古城故事正在以不同的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攀升。
近年来,濠江区围绕达濠古城打造数条国家级、省级精品旅游路线,最大程度地加强对达濠古城活化利用。路线吸引了一批批海内外游客参观游览,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增强了与华侨们的联结。
2017年达濠古城建成300周年庆典期间,濠江区委、区政府授予蔡章阁、张恭荣等30位人士“港澳华侨热心公益事业之星”荣誉称号,以表彰他们为家乡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古城背后所蕴含着的“侨”元素和华侨文化,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成为连接海外华侨的“连心城”。
链接
濠江:以侨为桥,绽放魅力
早在明清时期,濠江区已成为潮汕地区对外经贸要地,号称“南北通大海,皆航海者往来湾泊之所”,达濠港更是有“千金港”的美称。不少潮汕籍华侨就是从濠江出发“出海过番”。
近年来,濠江不断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凭借丰富的华侨历史,增强侨乡文化“软实力”,以侨为桥,推进侨村建设,讲好侨村故事,凝聚侨心侨力。据了解,当前濠江正紧抓汕头获得2024年第二十二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第十届国际潮商大会主办权的机遇,与海外华侨共谋商机、共话发展,加快释放“侨”经济动能。
东湖:金色菊海激发动能
走进东湖村,目光所及是古榕、古巷、古碑及中西风格结合打造的侨宅。阳光照耀下,连片的菊花田如金色海洋一般,那便是东湖社区的特色产业。每逢秋日菊花当季,菊花节就会在此举办,擦亮金字招牌。
东湖村几乎“家家有番客,户户有侨亲”,素有“侨乡”“海员之乡”之称,是“全国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广东侨界人文社区示范点”。
这个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滨海侨村,正依托人文、自然和区位优势,倾力打造“最美侨村”,留住绿水青山、记住乡情乡愁。水美土沃的滨海侨村东湖依托激发“以侨招商”“以商招商”潜力,大力发展教育服务业、文化休闲旅游和特优农业产业。
葛洲:百年侨村华丽蝶变
创乡于南宋的葛洲社区是汕头市十大“最美侨村”之一,历史遗迹丰富,旅外侨胞众多。
据了解,葛洲有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约一万人,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越南等地。多年来,旅外华侨为家乡捐资兴建学校、幼儿园、广场、敬老院等,为家乡的教育事业、福利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2011年8月,国务院授予葛洲社区“侨爱新村”的光荣称号。2019年2月,葛洲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
据了解,达濠街道和葛洲社区正以“留根葛洲 海丝故土 侨乡起航”为主题,通过开展侨情调查、维护侨益和提升景观风貌三个方面,以侨为桥,推进侨村建设,讲好侨村故事。全面擦亮葛洲“最美侨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