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连辉
安流圩位于五华琴江河源流的棉洋、洋头、周江三江汇合之处,是五华通往紫金、珠三角和揭西、陆河等地的咽喉,也是五华南片人民重要的集市贸易中心。说起安流圩悠久的历史渊源,当地上了年纪的人都会“豪横地”说安流圩曾是“安流市”呢!
旧时安流“横流渡”旧址
从“横流渡”到“安流”
安流,从前叫“横流渡”。据说因琴江河水湍急,河流改道,江水横流而得名。起初这里是渡口。在清顺治初年,当地百姓在渡口用竹木搭成几间小店,日子久了,店铺逐步增多,成为附近村民的小集市。到了清末,逐渐建成有水街、米街、中心街、上下横街的横流渡圩。那时,渡口架起木桥,还有篷船来往,两岸交通不便,惨淡经营。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苛捐杂税,农村破败,民生凋敝,世风日下,当时的横流渡,鱼龙混杂,各方势力盘踞,民无安日,人们归咎于地名称谓,士绅便倡议将不祥之兆的“洪水横流”,改为吉祥之兆的“安流”,祈望能化凶为吉,“安流”由此而来,沿用至今。
到了民国时期,安流水陆交通日趋方便。水路靠琴江航运,上至紫金、下达兴梅、潮汕;陆路有安流至河婆公路,贯通潮汕兴梅等地,成为紫金、河源、龙川、兴宁、梅县、揭阳、陆丰、海丰等地商贾交易场所。至民国22年,陆续新建河唇街、青江街、司前街,拥有各类店铺300多间,开设有兴宁商人经营为主的洋杂布匹商店,以潮州商人经营为主的药材行业,以大埔商人经营为主的烟丝业,以河婆商人经营为主的生果店和当地商人经营的酒米业、铁业、石业和屠宰业、饭馆、客栈等,特别是“锅鼎”业,远近闻名,畅销外地。
经修缮后的揭陆华边人民行政委员会办公旧址——安流中学北楼
商贸一度畸形繁荣
1939年6月,侵华日军出动飞机对汕头进行大规模轰炸,汕头沦陷。此时,韩江水路截断,海陆丰的水产、食盐、民生用品以及进出口货物便改道由海陆丰经河婆过横江到安流集散转运内地销售。同时,为阻止日寇入侵,省府三次下令将安河、五紫路毁坏,公路受到破坏,运输全靠人工肩挑。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挑夫,商旅络绎不绝往返其间,安流成为货物集散的枢纽,造就商贸一度畸形繁荣。那时,琴江百条民船竞波逐流,安流圩场码头人声鼎沸,不仅招来外地大商贾在安流开店设行,当地的官僚政客、富户资本家也在安流设号坐庄,有的经营“过载”批发,有的经营洋杂布匹,有的经营油盐酒米,有的经营煤油香烟,甚至有的以经商为名,走私贩毒,祸国殃民;有的投机倒把,囤积居奇,操纵物价;还有土豪劣绅,地痞流氓,巧取豪夺,开设烟馆赌场,搜刮民脂民膏。
此一时期,安流圩可谓百业齐全,商店林立,货如轮转。每逢农历“一四七”圩日,四面八方的群众便来此赴圩,人山人海,十分热闹。可是,经济命脉却牢牢操纵在官僚政客,无良资本家手里,虽然日用百货、进出口商品源源不断涌入圩场,对老百姓来说只不过是过眼云烟。无良商家为牟取暴利,相互角逐,明争暗斗,将日杂百货、粮油布匹不断运销外地。他们为争夺市场,操纵经济,以并吞或挤垮的手段,而致使许多小商号关门倒闭。当时,安流圩场火水煤油堆积如山,百姓却以松烛火照明;满街棉花布匹,百姓却衣不蔽体;米谷粮油成行,百姓却家无隔日粮;官僚富户声色犬马,百姓却食不果腹……大街小巷赌场遍地,烟馆林立,赌棍、烟鬼、小偷横行,国民党败兵游勇到处流窜,圩场世风日下,民无安日。而日军还频繁出动飞机轰炸五华城乡。1941年4月15日,日机1架轰炸安流圩,投弹5枚,炸死4人,伤8人。
抗战胜利后,随着公路逐渐修复和兴建,韩江货物转入陆路运输,外地商贾迁离,过载行、批发商逐渐减少,安流圩冷落萧条。
1949年4月解放水寨时,揭陆华边政工队短枪班部分队员。
“安流市民主政府”的建立
解放战争时期,五华属于闽粤赣和粤赣湘两个边区的接壤地带。1948年8月,中共潮汕地委在横江成立中共揭(阳)陆(丰)(五)华边工作委员会,9月改为中共揭陆华边县委。1949年2月,粤赣湘边区党委在五华石灰坝成立中共五华县工作委员会(简称“五华县工委”),隶属中共九连地委。3月11日,闽粤赣边纵队进驻棉洋成立揭陆华边临时指挥部。4月20日,该边纵队解放东部重镇水寨,随后成立水寨军管会。4月28日,该边纵队进驻、解放安流,成立揭陆华边临时指挥部安流军管会。闽粤赣边纵队进驻安流后,以安流军管会名义张贴安民告示,大规模开放原国民党各乡政府谷仓,救济灾民,并打击无良奸商富户,废除各种苛税。安流的解放,使进驻闽粤赣、粤赣湘两个边区的两支解放军连成一片,加速了五华全境解放。
5月中旬初,五华县人民政府在周潭乡成立。5月14日,五华县城(华城)和平解放。5月26日,五华县人民政府在华城挂牌办公,全面接管国民党旧政权。此时,五华以琴江河为界,河东片属闽粤赣边纵队的揭陆华边县委管辖,河西片属粤赣湘边纵的五华县工委管辖。6月18日,揭陆华边人民行政委员会在安流中学北楼宣告成立。它是该边区最高行政机关。内设民政、财粮、文教、民运、供管科和民兵大队、总税站、看守所。开始建制范围共16个乡、9个独立行政村,2个市(镇),4间中学。其中五华边区有洑溪、安流等12个乡民主政府,安流、水寨2个市民主政府,叶湖、枫林塘、黎塘3个独立行政村民主政府,及3间中学(县立二中、三中,水寨中学)。揭陆华边行委会成立后,为乡村政权建设,迎接南下大军做了大量工作。
1949年7月下旬至9月下旬,国民党胡琏兵团残部先后多次侵入五华,粤赣湘边纵和闽粤赣边纵人民武装,五华县和揭陆华边区广大人民群众与其先后进行大小战斗10多次,共毙伤溃胡匪大队长以下200余人。9月底,被胡琏兵骚扰、侵占的地区全部收复。1950年2月15日,揭陆华边行委会奉命撤销,其临时辖地按民国时五华所属区域划归五华县人民政府管辖。3月15日,边区政府76名机关工作人员调入五华县人民政府安排工作。是年5月,五华按原有县境规模重新划分8个区、64个乡、5个镇。安流区辖福昌、福河、棉洋、磂砂、三水、洑溪、三江、鲤江、联和、梅林10个乡和安流镇。随后,安流的建置几经变迁,演变为现在拥有区域总面积238平方公里,管辖人口达16.1万人,下辖42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的物埠民安“三江荟萃·商贸重镇”。
五华解放初期的“揭陆华边人民行政委员会”和“安流市民主政府”属于过渡性临时县级和镇级政权机构,当时民众简称为“揭陆华边”和“安流市”,存在约半年的时间。时间虽短,但“安流市”这个带有时代色彩和人文特色的名字,却影响久远,在当地群众脑海里留下深深的岁月印记。
参考书目:
《五华工商史料》五华县工商业联合会、政协五华县文史研究委员会编, 1988年9月出版;《五华文史》(第8辑)政协广东省五华县文史研究委员会编,1989年12月出版;《五华县志》五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一版;《中国共产党五华县地方历史(第一卷)》中共五华县委党史研究室编, 1997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