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中元节,即七月半。七月半吃什么?在我们大埔,吃糍粑和老鼠粄是必不可少的,民间也一直有“冇食糍粑老鼠粄,等于冇过七月半”的说法。
糍粑在很多地方都有,而在我们这里,七月半做的糍粑,吃起来别有滋味。
纯手工做的糍粑,其制作过程有些繁琐,费力费时间,当然也更地道和美味。做糍粑首先要选上好的糯米。通常,七月半前一天的晚上便将糯米浸泡在水中,第二天一大早再把糯米捞起放入锅里蒸熟。接着便是做糍粑的最重要工序——舂糍粑。舂糍粑用的石臼不是家家户户都有,常常是好几户人家一起舂糍粑。所以这个时候是很热闹的,大人在忙乎,小孩则围在旁边叽叽喳喳饶有兴致地观看。把蒸好的糯米饭放进已经清洗得非常干净的石臼里。舂糍粑是力气活,所以一般都是由力气大的男人来干。“大力士”拿起手臂粗的木杵,一下一下有节奏地舂着糍粑。每隔一段时间,旁边的人会往石臼里加少量的水。糯米极具黏性,所以舂糍粑很费气力,“大力士”早已挥汗如雨。舂糍粑也是技术活,并非使用蛮力盲目地舂,比如开始的时候力气要小,再慢慢加大力气捶打。
千“捶”百炼之后,糍粑舂好了,然后便是捽糍粑。捽糍粑,即是把舂好的糍粑捽成两三厘米长的样子。当一个个大小相近的圆形的糍粑出现在眼前,再撒上早已准备好的白糖、芝麻、花生仁等,糍粑就大功告成了,看着就让人垂涎不已。不过,我们的风俗是,七月半做的第一碗糍粑要摆放在厅堂里先敬祖公,让他们保佑家庭和睦、风调雨顺。敬完祖公,迫不及待尝尝糍粑,它香味扑鼻、韧劲十足,百吃不厌。
七月半吃过了糍粑,还有老鼠粄。
老鼠粄,乍一听这名字有点“吓人”,不过它和老鼠没有任何关系,只因制作出来的粄条两头尖细似老鼠尾巴,故唤作老鼠粄。和臭豆腐一样,它名字虽“可怕”,味道却诱人。已故大埔籍知名作家杜埃先生曾认为老鼠粄这个名字不雅,故将其改名为珍珠粄。不过,多年来人们还是喜欢“老鼠粄”这个亲切接地气的叫法。
作为我们这里的特色美食,小镇的街道上可以看到很多专门做老鼠粄的小吃店。平常日子里,老鼠粄是许多人的早餐或者夜宵。而到了七月半,普通人家喜欢自己动手制作老鼠粄吃,那样才更有味道。
老鼠粄怎么做?它是用粳米粉做成的。粳米粉加入适量的水,反复搅拌揉捏成团状。再取出制作老鼠粄的重要工具粄擦。粄擦上有无数密密麻麻的小圆孔,看着也许会让人犯密集恐惧症。粄团在粄擦上来回摩擦,通过这些圆孔会由团状变成细条状。通常,我们是一边用锅烧热水,一边把粄擦架在锅上制作老鼠粄。如此,擦好的细条状的老鼠粄便直接落入锅中。盆里的粳米粉粄团慢慢地都变成了锅里细条状的老鼠粄,煮一会儿,再将它们从锅里捞起来。
捞起来后的老鼠粄要放入冷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等冷却后晾干水分。这时,雪白粉嫩的老鼠粄让人欢喜。
老鼠粄可以煮汤,亦可炒,加入肉末、葱花、胡椒粉等,吃起来鲜嫩爽口,唇齿留香,极美味。自己亲手做的哪有不好吃的?像一首客家山歌里唱的,“双手挖出清泉水,辛苦做来水也甜”。
食亲手制作的糍粑和老鼠粄,过个有仪式感的七月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