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景妈屿岛 黄庆伟 摄
1922年,上海世界书局发行《新时代国文大观》(全国学校成绩甲编二集)收录了汕头市广东省立岭东甲等商业学校学生温初芳的文章《游妈屿记》(见“相关链接”)。
该文记述了岭东商业学校学生在杨先生的带领下,从汕头海关前雇小轮前往妈屿旅游的所见所闻所感。文章对妈屿岛上的“海关旧址”“礅台”“领港人瞭望台”“旧税务司署”“洋人坟墓”“天后宫”“印度人住宅”“齧崖石”等景物以及鹿屿的灯塔,均有描述和品鉴。这些景物,有的早已湮灭于历史长河中;有的因人为破坏,已无踪迹可寻。这篇游记如实描述了学生当时的目睹耳闻,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这篇游记,选编者给的评语是:“意兴浓至,故说来有味,观者、读者也罔不称快,是之谓引人入胜。”游记的开头引用古语:“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这段话,出自《礼记》中的《学记》:“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学记》是古代的一篇教育论文,文章阐明了我国传统文人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认识。游也是学,“盖学校之有旅行,非特有游目骋怀之乐,抑也足为练智储才之助矣。”温初芳是学商科的,通过这次妈屿游,学了潮汛、地貌、海运等方面的知识,正如游后所感慨的那样,“余思此游也,追古迹、览海景,形形色色,俱商埠嚣尘中所未闻睹,无一非自然科学之资料;观海口之形势与轮船出入之情形,则其补助于商学、地理学者多矣;而登山练足力,吸新鲜空气以舒胸怀,其裨益吾等之身体,又岂浅鲜哉”。
1995年12月28日,汕头海湾大桥建成通车,大桥从妈屿岛飞渡而过,昔日妈屿口已变通途。去年10月,笔者欣闻妈屿岛已完成新农村建设的更新改造,慕名坐公交车前往参观。温初芳所描述的“循路登山,崎岖诚如羊肠”的风貌早已荡然无存,代之以宽阔水泥路面、齐整的花圃、宽敞的环岛路,汕头市的城市公交已开到了妈屿岛,岛民生活方便多了。
笔者循温初芳的旅游路线,从岛岸码头往上眺望,一排排的居民住宅,挡住了小岛山色,昔日“濒岸屹立一大洋楼”即“海关旧址”,已不见踪影。据当年带领商校学生游妈屿的杨先生介绍,“54年前,所有来汕商船,皆停泊于此验货,税务司也驻此”。同学们见到的海关就是潮海关,当年的海关税务司也移设在那里,与海关一起办理进出口货物的验货、税收业务。潮海关于1860年1月1日正式开关,不久迁入汕头市内。如杨先生上述的说法可信,那么潮海关迁入汕头的时间应为1868年前后。
循路登山,他们当年见到的“废礅台”早已不见踪影。“礅台”是古代守军举烟为号、预报敌情的信号台。可见,古时的妈屿,也是一军事要塞。在礅台的高处,还设有“领港人之眺望台”,这是潮海关“带水人”的工作场所,这座旧时负责指挥进港船只的领港人眺望处也在历史长河中湮灭了。从眺望台折而下,就是“旧税务司署”。税务司是潮海关开关前在此设立的负责出入口货物收取税收的税务机构,温初芳称“楼阁虽旧,然尚清洁可人”,但这座当年仍有人专门负责管理的楼阁与现在仍存在的营仔山上的平房有无关系,也无可知;在税务司署后,温初芳还见到“洋人坟墓,荒塚残碑”。在汕头开埠后不久,妈屿岛上就有这么多洋人墓碑了。由此观之,汕头正式开放商埠以前,早有洋人在妈屿居留、经商并终老在那里了。考察发掘这些掩埋于山体中的墓碑,对于研究汕头城市发展史是有帮助的。
“复乃转而登东南之高峰”,学生们用“望远镜俯视之,则全屿景物历历在目”;“税务司署之左右者,渔民之住宅也”。据说,那时岛上居民不到100人,还有外来渔夫,共约200人,多为贫苦人家。此外,还有英、美两国在岛上各建教堂一座。据传,此岛为“凤地”,居住甚安。学生们还见海面白浪滔天,如万马齐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看到的“齧崖石”,这“齧崖石”是不是如今当地人说的“妈印石”,尚不清楚。温初芳还亲身感受到港口的繁忙景象,“汽笛鸣鸣,鸣者进口之船也”,“帆席高挂,随风摇荡于海面者,捕鱼之船也”。
登高望远之后,他们又“取他道而下”,旁有天后宫。温初芳称:“潮人称天后曰妈。此宫建立甚古,盖本屿及沿海渔民所崇信,妈屿实由是得名云。”天后宫后来还重建新宫一座。此外,还有3座忠爷宫,并有龙王爷庙、佛祖庙、伯爷宫、北爷宫各一座,共9座老爷宫。参观天后宫后,他们又移往宫之东侧,此处是“印度人之住宅”。杨先生介绍说:“此屋为一印度人所作成,木工土工皆彼自为之。”学生们听后感慨:“鲁滨孙之流亚欤。”当时,在妈屿上常住的外国人并不多,除此,只有5户外国人住宅,他们在夏季时才来此避暑,其中,就有美国三达洋行的商人住家一座。
商校学生下山后,回到原上岸时濒海滨的潮海关旧址用午膳。膳毕,他们又乘船往鹿屿灯塔参观。从妈屿遥望灯塔,才知道这座航标塔设在另一岛屿上。以前,同学们在汕头遥望灯塔还以为灯塔设在妈屿岛上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