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都从口。味是指口感;品,就是细细咀嚼。合起来,就是尝试滋味,细细分辨其高低优劣。
潮州人的生活态度是“刻苦作,快活食”。这字面表达还不够准确体现口语的感情分寸,口语更接近“宽活食”,有宽松、从容的成分。
辛辛苦苦劳作,从从容容享受。在食文化方面,潮州人那精致的文化特质表现得尤其鲜明。俗语说:“卖田卖地,食鲮箭鱼鼻。”这不是食饱,是食巧。一条鲮箭鱼,就独钟其鼻。你吃过吧?很美,很爽,味道之独特,天下觅无,人工也无法合成。所以潮州人那么夸张说哪怕卖田卖地,也要吃一吃鲮箭鱼鼻!
府城人真会享口福,懂得品味。湘子桥顶的炒面、打银街头妹仔兄的粿汁,至今为市民所津津乐道。
市民的舌尖追求大大促进潮菜的发展,至今潮州菜名满天下,被誉为最好的中华料理,弥足珍贵。
吃东西人人都会,能否品味却有高低之分,文野之别。狼吞虎咽,以饱肚为唯一目的与细嚼慢吞、享受舌尖之乐,实不可同日而语。潮州人饮工夫茶,绝不会咕噜噜一口喝下,而是慢慢饮、细细品,品出苦中带甘、甘中带涩的味道从舌尖沁入心扉。
由于会否品味,成为衡量饮食享受的标志,生活品位的象征,因而被广泛运用到其他领域,尤其是文学艺术的欣赏之中。
欣赏性是文学艺术作品最为重要的功能,所以,能否欣赏到文学艺术作品的真善美,即所谓获得美的享受,就看你的品味能力,评论家们往往称之为品赏。
潮州人品味水平令人叹服,知道鲮箭鼻、松鱼头、鲤姑喉是该条全鱼的精华所在。那么,一出戏,一首诗,一幅画,一首乐曲,一部小说,当然也有它最精华的鼻头喉,这部分就值得你细细品赏。
姚璇秋在她的代表作《扫窗会》中的表演,鲮箭鼻在哪里?
《扫窗会》的故事是:书生高文举穷途末路中遇到爱才的王员外,引其入府,把爱女王金真许配于他,留其在府中攻读,并资助他上京赴试。高文举得中高第,却为奸相温阁强迫入赘为婿,失去人身自由,就修书让仆人张千送给妻子,让她来京相会。但书信为温相截获,换成休书。王金真接休书,想起夫妻临别山盟海誓,心中存疑。历尽千辛万苦,跋涉到京,又被温相强迫入府为婢,日挑水,夜扫地。一连几年,与高文举咫尺天涯,不得一见。幸为府中一老妈子相助,寅夜到高文举书房扫窗,终得相会。
姚璇秋饰王金真,她的唱念,感情准确细腻;她的表演,美不胜收。在京演出,被京剧大师誉为“百花园中三块宝石”之一,成为潮剧经典。姚璇秋在整出戏中的唱做念,品味起来,处处精妙,就像一条鲜美的鲮箭鱼,全身都鲜甜爽口。那么,哪一处是鱼鼻呢?
是那一声“万福呀”的道白!
为寻夫,王金真经了多少苦,受了多少辱,好几年了,她身上每个细胞都积满了怨恨和悲苦。今晚得见夫面,她当然要责他忘恩负义,休弃前妻。而高文举明明没有休妻,当然要对天发誓:“若有休妻,雷电共殛!”王金真一听大惊:你说没有休妻便好了,为何发此毒咒,这样神明是要怪罪的!她急忙捂住丈夫的嘴:“冤家臭嘴,万福呀!”这分明是向神明道歉,求神明谅解,并为这位冤家赐福。这一刻,她完全忘了自己几年来的千般苦楚,只望亲人平安。姚璇念这句白,是那么投入,那么到位,王氏的善良,在这简单道白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我每次听了,都眼眶湿润,曾当面向姚璇秋表达我的激赏。她淡淡回应:“老师,是剧本写得好。”你听,她又在感恩!
正是演员的善良,才这么准确而感人地表达了剧中人的善良。姚璇秋的王金真,成了传统文化那温良恭谦让的道德化身。
一声“万福”,就是此剧的鲮箭鼻。
著名潮州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它最精彩之处是那个“溜”字:二只鉎牛一只溜。如果没这一句,前面三句是有说与没说差不多。你说桥风流,就是因为十八梭船廿四洲与廿四楼台廿四样?这叫诗?那我说:“我们小区好风流,六条小巷廿座楼,廿座楼房廿个样……”你看岂有人传唱。
二只鉎牛一只被洪水冲走了,作者说一只溜。溜是主动的,偷偷地乘人不备抽脚,有点诙谐。带有开玩笑的味道,这是游桥人的心声,更是心情!高兴呀!这才觉得桥真风流。游桥人的好心情是对桥的真正赞美!这么说,“溜”字就是鲮箭鼻。
呵,写得这么长了,想说的还不够一成哩!专栏文章不宜太长,我再略为说一下一幅画图吧。画,陈复礼大师的摄影代表作《搏斗》,恶云险浪,一只木船向大海驶去,体现船工们搏风斗浪的英姿。最显眼的是木船两侧扬起的两把长长木浆,就像那木船的翅膀,正奋力向远方飞翔。看这画面,使人自然想起高尔基的不朽名作,散文《海燕》。
我的客厅墙上就挂着陈复礼先生签赠的这幅《搏斗》,每次看去,总觉得那木浆正在摆动,那是海燕在斗风击浪。那是鲮箭鱼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