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古今绝艺——李得浓木雕艺术作品选集》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受到广大读者广泛关注和好评。该专著是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潮州木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得浓(1949-2016)的学术研究、代表性木雕作品等进行整理集合,形成的一本综合性强、教科书式的木雕艺术作品选集。
从收集作品、编辑到出版成书,历时十二载。为什么要出版该专著?专著的编辑工作如何展开?该书能让读者得到什么收获?近日,记者就此专访了李得浓女儿、《古今绝艺——李得浓木雕艺术作品选集》执行主编李庆。
□ 文/本报记者 李灿霞 实习生 张卫坚
毕生艺术造诣纂而成书
本报记者:为什么要出版这本作品选集?
李庆:出版《古今绝艺——李得浓木雕艺术作品选集》的初衷,是为了传承和弘扬潮州木雕文化。将毕生的艺术造诣作总结,纂而成书,为后人留下可记忆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视读的潮州特色传统木雕工艺,这是父亲的毕生夙愿。
本报记者:该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李庆:该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父亲李得浓所写的学术文章。这其中有父亲对传承和发扬潮州木雕的艺术精神、对潮州木雕的形成和特点等方面的见解,是一本涵盖面广、综合性强的潮州木雕“教科书”。
第二部分则是父亲所创作的作品。其中多以木雕为主,还收纳了他的雕塑、脱胎漆、绘画、书法、喷砂彩绘玻璃等不同类型的作品。其涉猎之广,种类之繁,作品之丰,让人叹为观止。同时,该书并没有对具体作品作逐一评析,为读者留下更多感悟的空间。
作品时代感鲜明代表性强
本报记者:该书主要展示李得浓大师的木雕作品,作品的收集工作如何开展?
李庆:2010年,在萌生了出版作品选集的想法之后,父亲便着手选择作品,收集资料,并与挚友、摄影家陈友群走访有其艺术代表作的收藏单位,摄影采集,系统分类,归档整理。
2016年10月,父亲逝世后,潮州市浓园木雕艺术研究院继承其遗志,继续做好该专著的编辑出版工作。我院依据父亲生前留下的文字、图像资料,走访了广东省内多处园林古建。在潮州市松林古寺,发现了他九十年代制作的脱胎漆《十八罗汉》。这《十八罗汉》姿态各异,存放至今仍面容栩栩如生,骨骼肌理分明,衣纹自然流畅,充分体现了李得浓先生高超的技艺水平。而这十八尊罗汉更是李得浓先生盛年时期所创作,特色鲜明,具有代表性,且是佛像脱胎漆类型中为数不多仍被完整保存的作品,极具收录价值。于是,我们将这十八罗汉收集起来。
从2010年至今,历时12年,在潮州市浓园木雕艺术研究院的努力下,以及诸多单位和有关人士的支持下,作品选集最终出版成书。
本报记者:在编辑出版的过程中,你们对书中作品的挑选有什么要求、标准?
李庆:此书编辑出版的过程中,我了解到,父亲曾为108个以上的单位与个人创作过不下千件的作品。令人遗憾的是,父亲一生创作的艺术品盈千累万,但本书编撰受篇幅所限等客观因素,故仅选取既经典且具有时代特性的作品约300件编辑出版。
此书虽然不可能包含他创作的所有作品,但所选取的作品均是父亲不同时期所创作的有代表性、对木雕的理解和创作发展有所感悟又能直观视读的作品,反映出他的艺术人生之旅。静心细品,我们总能被作品本身包含的精湛技艺、完美构图和丰富内涵所打动。
本报记者:该作品选集中哪些作品比较有代表性,请您选择两个代表作品介绍一下其背后的创作故事。
李庆:国际汉学泰斗饶宗颐先生为李得浓先生写下“大匠无弃材”,这是对父亲木雕技艺的赞誉。本书中有一件作品,名为《安居乐业和谐吉祥》。该木头原是一块中间完全通透的沉香木。之前,沉香木的主人四处走访,以期有一位木雕匠人能为其沉香料子创作加工。机缘巧合之下,沉香木的主人看到了我父亲的作品,主动上门找到了我父亲。父亲也为他收藏的沉香料所震撼,便答应为他的沉香进行创作。
历时一年多,这件直径0.8米,高约1.5米的沉香木雕问世。该件木雕作品草木华滋,云烟飞渡,生动优美的花鸟鱼兽嬉戏于山林河水间,一幅和谐吉祥的景象。
该作品的创作汇聚了诸多中国木雕技艺,如浙江高低浅浮雕、福建立体圆雕、潮州镂通雕等技艺都融汇于此,体现了父亲传统文化理论功底之深厚,艺术创造力之旺健,雕刻技艺之精湛。
另一幅作品名为《百忍堂》。《百忍堂》是由三件独木雕刻而成的潮州木雕多层次镂通雕花板组成的屏风。作品的内容取材于《旧唐书》,相传郓州人张公艺九代同居,唐高宗经泰山时听闻此事而亲幸其宅,并询问张公艺能九代同居的缘由。随后,张公艺取出纸笔,但书百余“忍”字。高宗听完嘉奖其义,赐以缣帛。
整件作品的木雕构图处理是以“之”字型径路关系构成,把不同时空、不同距离的物种完美组织在一起,尤其是中间的百忍堂故事,人物、动物、树木在15公分厚的木头上完美地表达,令人赞叹。仔细端详,作品中的人物、马匹和亭阁与树木的表现疏密有序,毫不累赘,将木雕作品的体积感、空间感、立体感、层次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覆以金箔,作品更显精致高雅,令人赏心悦目。
此件作品开创了潮州木雕在屏风设计制作的先河,也是潮州首例传统和现代结合的表现手法,格调清新。作品雕刻技法和纹饰变化都是集萃了潮州木雕的精髓,尤其是文武身人物的衣饰图案,是目前对几乎要被遗忘的传统纹式的挽救,是李得浓大师继《憩息之舟》《喜悦归》之后的另一件力作,也是潮州木雕精品力作的一张名片。
高超技艺背后蕴藏深厚文化
本报记者:您觉得李得浓先生的木雕作品有什么特点?
李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是潮州木雕所追求。通过牡丹表达“富贵”,香蕉叶表示“事业有成”,喜鹊和梅花搭配寓意“喜上眉梢”等,父亲的作品亦是如此。但他的作品更讲究艺术审美,既保留了传统潮州金漆木雕精致细腻、多层次镂空的特点,还更加讲究木雕空间的布局、比例的协调、图形点线面之间的处理。除此之外,还会根据木料的特征制作随形的木雕作品,并且把木色和金漆两部分处理得恰到好处,相得益彰。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作品除了令人通过外在欣赏获得愉悦情感外,还能使人感知到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历史知识、传统文化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父亲李得浓的作品,其实就是造型、技艺、思想、文化、情感等元素有机融合的艺术精品。这也是他的作品必然会具有永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本报记者:在编辑该书的过程中,您对李得浓大师的作品有没有新的体会?对潮州木雕文化有什么新的感悟?
李庆:在编辑该作品选集的过程中,我接触到许多以前没有看到过的作品,内心由衷的崇拜,更是敬佩父亲对潮州木雕文化所做出的贡献。
在编辑出版该书的过程中我更加明白,潮州传统文化蕴含于潮州木雕之中,是潮州木雕创作的依据和基础。如作品里亭台楼阁,各类建筑的设计,依据的是我们潮州传统的民居风格;作品中的人物主次,也是根据我们的辈分大小等排序设计。所以说潮州木雕实际是以潮州传统文化为基础,借助现代手法通过木雕的形式而呈现。
对于潮州木雕、潮州传统文化的理解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一朝一夕的接触、钻研中,愈加清晰透彻。作为后学晚辈,编辑出版该书的过程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推动潮州木雕创新性发展
本报记者:您认为该作品选集出版的意义、价值是什么?
李庆:古人云:“圣人立言”。在以前,包括父亲所处的年代,想要出书,还得先掂量一下自己的“斤两”,衡量一下自身是否有足够的资格出书。如今父亲虽已离去,但我认为他的艺术生命仍在延续,本作品选集承载着他的艺术理念、创作灵魂和技巧绝艺,在潮州木雕史,乃至我国的木雕史上留下了生动、深刻的一笔。
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认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大师,在潮州木雕领域,李得浓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是当之无愧的、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师。该作品选集的出版,让人们重新回顾李得浓先生的艺术成就,更思考其艺术理念“要入乎传统,更要出乎传统”对于当下潮州木雕发展的意义。
我希望该作品选集能够让更多人了解潮州木雕、喜欢上潮州木雕,同时为后人研究木雕文化提供素材,为潮州木雕乃至中国木雕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本报记者:您对潮州木雕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有什么见解?
李庆:在我市,从事潮州木雕制作的匠人不在少数。要使得潮州木雕更上一层楼,推动潮州木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就要博采众长。既师从前辈,又不窠于前辈,而要另辟蹊径。对传统潮州木雕应得其骨,得其韵,同时还要求其变。这种“于无法中求有法”的追求,综合现代人的审美观,融合入匠人自己所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其自身涵养,对于木雕艺术的创新性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潮州木雕是中国四大木雕之一,其地位毋庸置疑。但若是放到广东省外去讨论,大家对潮州木雕的了解远远不够。以后我们会带上更多优秀的作品到外面展示,让更多人看到潮州木雕有别于其他传统的木雕的创新之处,特别之处,推动潮州木雕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这也是我辈中人要为之努力奋斗。
本版图片 陈友群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