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佛山市高明区政协编纂的《高明·三区传略》完稿成书。该书是《高明历史文化丛书》的第五辑,介绍了明朝时期高明人区益、区大相、区大伦三父子的生平事迹,填补了高明关于“三区”人物历史研究的空白。
过去5年,高明区政协精心打造文史品牌,推出了《高明历史文化丛书》,陆续出版有《高明·明城梦华录》《高明·南蓬山》《高明·祠堂与碑刻》《高明·书院文化》等书籍,用系统研究与丰厚史料展现了高明“文风甲端郡、彦硕辈出”的风采,极大提振了高明文化自信,促进了文化繁荣。
高明佳话“三区”父子是循吏文化典范
“循吏”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循吏列传》,指代那些清正廉洁、受民爱戴的地方官。高明“三区”父子的从政生涯皆以勤政爱民著称,成为了循吏文化的人物典范。
区益不惑之年步入官场,先是出任江西都昌县知县,执政期间“豁达有为”,为当地做了修路、办学、建桥等一系列实事,离任都昌时民有不忍,组团拜访他以示感谢,区益所修之桥也被称呼为“区兴桥”。后区益改到浙江泰顺县任职,带民抗倭保得一方平安,被列入当地名宦祠,百姓为其立的碑至今仍较好保存。
区益的两个儿子区大相、区大伦是同榜进士,历史罕见。区大相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曾奉命出巡,所游历之处皆体察民生,并以此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改变了明代诗歌之前写“台阁体”的风气,被崇祯评价其“力祛浮靡,还之风雅三百篇”。
区大伦的历史评价同样很高,明清东明士子评价道:“区公德政最优,四百年漆人谈政牧宰者犹首屈大伦。”区大伦曾在山东东明县任知县,此处为黄河入海第一线,水灾频发,灾民遍地,区大伦冒着冒犯王权的风险开皇仓济民、感动一方民众。其执政期间养土课农、禳旱澹灾,深受百姓爱戴。在其离任后,百姓为他建了生祠,以表感恩与敬仰。
“关注民生是‘三区’身上最突出的个性点。”撰稿人之一、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主任刘正刚说。
系统研究5部作品填补高明文史空白
为了填补“三区”的研究空白,高明区政协下足功夫。整个编辑委员会集结了包括高校学者、作协会员、专家库成员、书法协会主席等多名文化精英,一年里先后前往省内外15处地方考察资料,收集了大量高明此前没记录过的石刻、书法、文献等史料,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编纂,最终有了《高明·三区传略》一书,改变了此前“三区”研究碎片化的状态。
为何要下如此大力气?书本的第一句话给出了答案:“从地方历史中汲取智慧服务当下。”通过编写《高明·三区传略》,高明区政协向社会弘扬了“三区”循吏的清廉勤政的思想,树立了高明循吏文化的典范,这也与高明区第十三次党代会“锻造政治过硬、虎虎生威的干部队伍”的要求不谋而合。
高明人文底蕴深厚,曾诞生了广佛地区第一家书院,走出过“三区”“三谭”等仁人志士,然而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面却有很多空白。高明区政协编撰的整套《高明历史文化丛书》都遵循着传统文化挖掘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逻辑进行。2017年的《高明·明城梦华录》挖掘了老城魅力,2018年的《高明·南蓬山》介绍了文化名山,2019年《高明·祠堂与碑刻》展现祠堂与碑刻之美,2020年的《高明·书院文化》彰显出高明书香底蕴。该系列丛书发现了大量文化旅游资源,为高明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打造出了高明文史品牌。
“挖掘过去实际上是为了回应现在的时代,高度的文化自信需要地域文化自信支撑,通过挖掘过去,我们完善了文化链条,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优势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刘正刚说。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