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说岭南】江冰丨鳌湖艺术村:影响有影响人,让更多人合力乡村振兴,创造新的乡村文明
  • 来源:云上岭南
  • 发表时间:2021-11-17 14:58

一条视频报道邓春儒和他创建的鳌湖艺术村,影响不小,文字这样开头:

深圳男人邓春儒,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原本的人生路线是安安静静当一个画家,但自从15年前,回到破败的家乡鳌湖老村后,他的整个生活发生了改变。

有几个数字令我惊讶:坚持15年、近100位艺术家、近100座客家排屋。

2006年,艺术家邓春儒返乡,与朋友将村子里废弃的启明学校租了下来,改成了工作室,成为住进老村的第一个艺术家。2012年,他和妻子、孩子全家搬回了村里居住。

艺术家入住艺术村,逐渐改变了老家古村落。原来多将客家排屋租给收废品及小作坊的生态逐步成为艺术家的工作室,成为创意文化相关的工作坊。

古村的文明生态得到了改变,村民的审美水平提高,孩子有了从事艺术事业的愿望。村落清洁,村民文明。

邓的一个想法。就是把硬件建设交给政府社区。而由他与艺术界同行做软件,给古老的乡村注入新的文明力量。

深圳社科院参加论坛,文化所研究员任珺博士力荐,让我一定去见见邓春儒。见面后,一见如故,喜欢他的沉稳与低调以及那份坚韧不拔的执着。

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不要说艺术家,有点高,就说艺术工作者比较好。

我在邓的引导下,先看了村口的鳌湖美术馆。整座楼一面墙的废弃门牌颇为抢眼,让我直觉本身就是一个艺术装置。

展出作品以深圳本土画家为多,但风格各异,融入世界。

我看到艺术村主人邓春儒的画,显然具有先锋艺术气质,但似乎又从西方油画回归中国水墨,平添一种漂渺悠远的诗意。

再去“艺术+食堂”,是邓创办的艺术家沙龙,浓郁的艺术氛围,与客家老屋奇妙融汇,情调十足,赏心悦目。

然后去村里走走。

阳光打着客家排屋的门前,清洁街道,村民友好招呼,邓说这位是我堂姐,这位是我婶婶。睦邻友好,亲切家人。

走到蒙古族小伙子阿坤的租屋,院里搭建了一座蒙古包,可接聚会。接摄像活的阿坤向我抱怨说:房租的压力有点大。每个月要4500,他现在和女朋友两人承担,所以要经常搞些沙龙活动来维持开支。

我们走到了“慈隐别院”——品茶、花艺、沙尤,缘来缘去所遇皆是美好——女主人康康的老屋院子。

提及4500的房租时,她说:我们比这更贵,压力更大;但是我们确实喜欢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她指着身边的男子说:

——在深圳喧嚣躁动奋斗之后,我们想在这里找到一个宁静的居所。

——这个村子来过多次,最后选择了这里。每一处其实我们都很用心,希望把老屋表达成充满艺术氛围的地方。

——我装修了好几个房间,每个房间都按照自己的艺术想法布置。希望更多城市的朋友能够在这里消磨时光,找到他们心灵宁静的港湾。这可能就是不用金钱能够衡量的人生。

注意到一个细节:康康抬头指屋顶一个亮窗给我看并说,中午阳光正好照到这盆景。言及于此,幸福感溢于言表,我亦瞬间被感染。爱屋及乌,如数家珍,女主人用心经营老屋。

这些艺术家与邓春儒襟怀相同。但,邓是行走在自己的祖籍出生地,住的是自家祖宅。而租屋借居的外来者,又是如何产生亲密由衷的家园感呢?我内心再三揣摩。

看来,能够按照自己的心愿生活,是花艺师康康的幸福所在。

我看了几位艺术家对客家老屋的重新装修以他们的生活,我突然产生一个想法:应该和一些基金会合作,每年评选一些入住乡村的自由艺术家。

这些寻找艺术生活方式,在乡村振兴中做出贡献的人们,值得奖励并由社会基金给予一定补助。让他们能够维持生存,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

他们每一个人都像一颗艺术的种子,播到了乡间,无形中为古老乡村注入活力。

艺术家亲切称呼的邓村长,听了我的想法,表示赞同并说:他是把硬件交给了政府和社区,而软件和内容作为自己的使命,与艺术同道共同完成。

我觉得这个使命值得肯定,也值得我们的艺术村落去探索。但,所有的艺术都必须有经济生存为基础,如此方可能获得一种更长久的艺术生命,并有效地成为乡村振兴行动的有效途径。

邓村长表示:之所以要反馈乡村,做艺术村落,除了他自己的专业使命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将故乡从收废品提升为一种新的生态。

他开始做艺术村落的时候,阻力重重,村民并不接受;但是,当他把政府的一些项目与资金引入修路,改变乡村环境,大家受到益处时候,才慢慢了解他。

邓也在乡村里逐步获得了话语权,能够按照自己的理想来塑造乡村。

经过15年不懈努力,邓春儒如今被推选为鳌湖村监事会主席。作为艺术村的创办者,他感触良多:

——艺术工作者入驻,首先要解决基本生存,涉及到村民对艺术家房租给予优惠,我不断劝说村民应将艺术人与企业分别看待;其次,希望政府引进文化项目,培养乡村自身的造血功能。

关于文化治理,邓也有透彻认识:

——提升乡村文明水平、生活质量,我作为广美油画毕业,就是从专业出发,期待有一个理想的乡村振兴模板。

——期待一种“艺术的美学的生活”。期望我的故乡成为属于所有人的家园。我喜欢各种从事艺术的人入住,比如茶道花道书法绘画音乐人才,他们都是从有益的方面提升乡村。

——影响有影响的人,“有影响的人”会影响更多的人,共同建设美丽乡村。而且这个乡村不仅仅属于我和乡亲,而是属于所有人的家园。

对此,龙华区文联副主席原琳琳说:从文联角度讲乡村振兴,是一种文化艺术人才的凝聚;好比一颗文艺种子撒到乡村,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助力乡村文化建设——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利于提升村民文化素养以及人生幸福感。

在我看来,还有另一面意义:艺术家从城市来到乡村,乡村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可反哺他们;他们与村民共同创造新的乡村文明,真正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鳌湖艺术村村口,我与邓春儒握手告别。从艺术馆到村口门墙,不大的客家古村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一道辙印:邓沉稳而坚韧、低调而务实的品质感染了我。一种使命感亦在不经意间传输给了我。

乡村振兴,路还长,我们共同努力!

2021-11-16深圳龙华鳌湖客家古村

相关稿件
粤B2-20040141 新出网证(粤)字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10522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