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年前粤剧长啥样?粤剧艺术博物馆这个展览告诉你
  • 来源:羊城晚报
  • 作者:李焕坤
  • 发表时间:2021-10-22 10:29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焕坤 通讯员 荔宣

一百多年前,一方方小小的戏画被当作“广州手信”飘洋过海,扬起“中国风”;一百多年后,它们回归故里珍藏展示,向人们讲述当年事,再续粤韵情。10月21日,由广州市荔湾区文广旅体局、粤剧艺术博物馆主办的《百画梨园——粤剧艺术博物馆藏戏曲外销画展》开展,带领观众品读百余年前的画中故事、戏里乾坤。

“刘金定斩四门”戏曲故事通草画 19世纪

展览位于粤剧艺术博物馆负一层,共展出19世纪戏曲题材外销画100余幅,通过“戏画同盛”“画中梨园”“角色行当”“曲尽其妙”四部分讲述外销戏画的兴起背景、戏画中的精彩故事、角色行当以及曲艺活动。

“六国大封相”戏曲故事通草画

策展人张晨向记者介绍,展览历经三年时间的收藏积累和整理研究,展出多件精品:比如19世纪的水墨纸本线描戏曲人物故事图册,涵盖了传统例戏、水浒戏、粤剧武技三种,是当时画工制作通草画的图样集锦;“六国大封相”戏曲人物故事纹贝雕,在贝壳之上刻画了人物众多、排场宏大的《六国大封相》粤剧传统例戏,栩栩如生、技艺精湛。

“世父夺玺”纸本水彩画  19世纪

除了展示通草水彩画、玻璃画、菩提叶画、纸本水彩画等多个种类的外销画外,展览还利用展厅空间搭建简洁精巧的画室,配上戏服、陶俑、乐器等道具场景,营造了沉浸式的参观欣赏环境。

“左慈戏曹”戏曲故事通草画 19世纪

张晨表示,对戏曲外销画的收集和展览,可以给时人多一个角度看见18、19世纪的粤剧艺术,“现在流传下来的对于那段时期粤剧艺术的记录大部分是文字,戏曲外销画则可以生动真实反映当时粤剧之繁盛。”另外,张晨还指出,将外销画中呈现的戏曲故事与今天相比,可以知道即使经过百年,相同内核的戏曲故事仍在上演,体现了粤剧的传承。

奏乐人物菩提叶画 19世纪

新闻加点料

18、19世纪的广州是东西方贸易、文化汇聚之地,大量戏班随着各省的商贸活动到来,掀起演戏的热潮。戏船在河网交错的珠江水系穿行,所至之处留下红船子弟演戏的身影;乡野中搭起戏棚,看大戏成为乡村民众最隆重的娱乐方式。与此同时,广州的画师们学习掌握了西画技法,他们以戏曲故事和演出场景为题材,创作出形式丰富的玻璃画、通草画、纸本水彩画、菩提叶画等。戏班演戏、民众看戏、画工画戏交织出一派盛景,精美的戏曲外销画漂洋过海,在海外扬起“中国风”。

相关稿件
粤B2-20040141 新出网证(粤)字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10522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