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七星岩,早在晋代已有文字记载,唐代已负盛名,以钟灵毓秀的湖岩石洞取胜,石室岩内外留下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题字、碑名等,与星岩湖光峰影相得益彰,是我国南方保存最多、最集中的一处石刻群,被誉为“千年诗廊”“石刻书法艺术的宫殿”。
七星岩摩崖石刻(来源:肇庆市地方志办)
七星岩摩崖石刻有唐朝以来的石刻共531题(志书有记载而至今仍未发现的31题)。其中,唐代4题、宋代80题、元代13题、明代146题、清代117题、民国10题,当代117题、年代不详44题,分布在石室岩、玉屏岩、阆风岩、天柱岩、蟾蜍岩、阿坡岩、仙掌岩和石峒8处。大部分集中在石室岩内外,有333题,占62%。面积最大26.3平方米,最小0.03平方米。
石刻内容有诗、词、歌、赋、对联、题记,以诗最多,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等各类诗体齐备。其中,清冯敏昌诗刻《七星岩五首》、黎简四言韵语《南服陨石》两石刻与唐李邕的《端州石室记》被清代书画家黄培芳誉为“石室三绝”。
石刻中年代最久远的是唐代书法家李邕的《端州石室记》,是李邕唯一传世的正楷石刻。
李邕字泰和,唐代书法家、文学家,所写的碑刻及其拓片,均为我国书法艺术珍品。他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唐开元年间,李邕谪岭南,任钦州遵化(今属广西灵山)县尉,后再被朝廷任用,从钦州前往澧州上任,于开元十五年(727年)途经端州,与友僚同游七星岩,进入恍若人间仙境的石室水洞,触景生情,写下《端州石室记》,刻于石壁。原文有386字,历经千年剥蚀,至清朝末年可见文字319字,现存298字。
李邕用疏朗峻拔的书法、细腻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七星岩石洞宛如人间仙境般的景象,抒发了积极的个人抱负:
“当是时也,慕名者执雌而迟;徇物者守心而安;求道者诲而凝;怀书者陋古而默。”
“传五龙,遗土驷马,岂直避暑窟室,缔赏林峦,击石如钟。固亦转丹灶,掇紫芝,迹参寥之远心,惟习隐之幽致者也乎?”
李邕的《端州石室记》碑刻 (来源:肇庆市地方志办)
题书《端州石室记》后,他余兴未尽,又挥毫书写“景福”两个正书大字,让石匠镌刻在石室洞口东壁近水处,后来有“天坠北斗星,人间书景福”之句。
李邕之后,历代游览七星岩的文人雅士,都喜欢在崖壁写诗题名,抒发情怀。唐代李绅、王化清,宋代包拯、周敦颐,明代吴桂芳、俞大猷,清代屈大均、陈恭尹等,均留下诗文题记石刻,其中更包括了罕见的南明石刻。20世纪50年代后,朱德、叶剑英、陈毅、郭沫若、沈钧儒等近现代名人的诗词歌赋或题名也陆续被镌刻在崖壁上。自唐而来的各朝代石刻荟萃一堂,陈毅誉之为“千年诗廊”。
“泽梁无禁,岩石勿伐”石刻 (摄影:吴勇强 )
经过百代积累,七星岩摩崖石刻记录下了肇庆地理环境、山河变迁、历史大事、宗教信仰、庙宇建筑、岩石水土以及朝代变更。景日昣题名、杨霈题洪水涨痕刻记、洪水决堤标记,都是珍贵的水文资料。
郭沫若碑刻 (摄影:吴勇强)
历代对摩崖石刻加以保护,明代明令“泽梁无禁,岩石勿伐”;1938年,建《端州石室记》护碑亭;1962年,七星岩摩崖石刻被公布为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