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 岭南非遗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胡海平: 与皮雕艺术翩跹起舞 为“非遗”传承解语献花
来源:羊城晚报 云上岭南 发表时间:2024-01-09 08:36

平湖非遗传承人系列报道⑤

冬日暖阳微醺,迈步走入胡海平的皮雕工作室,只见一幅幅惟妙惟肖的皮雕装饰画悬于墙面:草原上踏风驰骋的骏马、水塘里清冽傲放的莲花、蒸腾而起的镶金祥云雍容华贵、夕阳下的客家围屋散发温暖柔光……一凿一划,敲打锤炼,仿佛世间的万般风情皆能纳入这小小的一方皮革之中,在滚滚不息的历史潮涌中沉淀出或粗犷豪迈或温润灵动的艺术品格与文化气度。

皮雕技艺也被称作“软浮雕艺术”,是一种皮革刻绘装饰工艺。匠师们在经过植物鞣制的皮革上进行刻绘、敲击、塑型、染色、镂空镶嵌等,从而让皮革形成层次鲜明的立体软浮雕纹饰。


欧洲的皮雕艺术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而中国早在先秦时期的手工艺专著《周礼·考工记》中,便列出了“攻皮”工艺。这一来源于草原的手艺,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了岭南,延续至今。皮雕技艺(深圳)于2021年4月被列为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胡海平便是该项目的第八代传承人。


寻师问道千百度 锤起錾落十几载

这位江南女子身材娇小、气质淑雅,她手捻一株皮雕簪花,神采奕奕地讲述着自己与皮雕艺术的缘起和情落。

胡海平来自素有“百匠之乡”美誉的浙江永康,自幼“饱受”邻里工匠氛围的熏陶,这也为其日后从事皮雕艺术埋下最初的因缘。2004年,胡海平进入皮雕制品行业;2007年,在一次赴内蒙古探亲的旅途中,胡海平被皮雕这种神奇的手工艺术深深吸引,返深后秉着扎实的绘画功底,开始自学皮雕技艺;她辞去本职工作、毅然投身热爱,几番求索研磨,后拜蒙古族皮雕工艺美术大师、科尔沁皮雕技艺第七代传承人李思沁嘎瓦为师,得以系统性地研习传统草原皮雕艺术。

“皮雕拥有上百种不同的表现技法,制作的工序流程复杂繁琐。但这些技法又大同小异,它所雕塑的其实是每个手艺人不同的性格特色与审美理念。”

据胡海平介绍,皮雕技艺囊括了基本的选料以及裁皮、打湿、印花、雕刻、敲打、染色等环环相扣的十余种工序,每一个细小的图案和纹理都要经过成百上千次的捶打和磨炼才能完成。而在选皮的湿度、凿刻的深浅、色彩的晕染等方面,每位手艺人都有自己专属的一套实践理论。

在皮雕制作过程中,“下刀无悔”也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这是指在走刀线时手艺人不仅要巧妙控制刻刀的方向,还要精准把控皮料切割的深度,容不得丝毫疏忽,需要匠人们拥有细腻精练的技艺与极强的专注力。“这是工厂流水线生产所无法比拟的,源自对手工艺术的崇高的爱。”胡海平说。

胡海平的皮雕工作室中,除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皮雕画,还陈列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皮雕制品,如箱包、花饰,甚至篮球等。创作不同主题的作品所需要的技法组合也不尽相同,如饰品工艺,便需要结合编珠、金属缠绕等非遗工艺,而精致娟秀的手提包便需要拼贴、彩绘技艺的加持。

在胡海平眼里,皮雕艺术虽源自草原,但在年复一年的敲打勾划、细凿慢刻中,这项游牧民族的传统雕刻技法吸取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逐渐开枝散叶,各地作品内容丰富热烈、包罗万象,表现手法独特新颖,各有千秋。

胡海平笑着说:“我近些年来喜欢用纯牛皮制作花朵,这样它既有皮革的质朴,又有编珠的闪耀。这种多元融合的制作方式,给了我无尽的灵感和启发。”

传承与创新并举 在草原皮雕艺术上绽盛岭南之花

自2009年落户深圳平湖,胡海平扎根这块艺术沃土已有十几载光阴。早年间,胡海平时常思考,草原题材的作品虽然技法上已经成熟,但就是缺少老师作品中的神韵,该如何寻找个人的创作方向与艺术定位呢?   

近年来,经过对地区历史文化的研究与对本地市场的观察,一件件独具岭南文化魅力的皮雕作品应运而生。相较之大漠孤烟的苍茫、峭壁寒松的凛冽、骏马奔腾的雄浑,胡海平的作品更钟情于小桥流水的和谐安乐、瓜果花卉的饱满艳丽、客家老围的清雅祥和。

胡海平对此无比笃定,“深圳是国际化的设计之都,在考虑作品艺术性与本地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我也要充分进行自主创意,糅入一些灵魂里的东西,让作品活起来。”

在制作技法方面,除了融合不同非遗工艺的制作技法,胡海平大胆创新,在皮雕上首创大漆雕刻、青铜、金漆木雕等技法,作品线条更精美细腻,图案层次丰富、立体感强,色彩绚丽雍容,极具艺术魅力。在此基础上,胡海平的作品呈现出岭南文化风、多元民族风等多样化的风格特色,其设计制作的海水江崖系列包包、中国龙系列包包、点翠系列包包,先后在亚太文化节、国际时装周、戛纳电影节等国际平台上获得认可。

 

此外,2015年,胡海平和团队创作的《九龙壁》,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篇幅的皮雕作品。胡海平也多次代表深圳非遗远赴新疆、内蒙古、山西、浙江杭州、东阳等省外进行非遗文化交流及国内外工艺美术专业展览和赛事,斩获国家级、省级、市级奖项20项,使深圳皮雕项目重焕活力与生命力。

“将活化的‘非遗’艺术送入寻常百姓家”

皮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集实用性、鉴赏性、珍藏性于一身,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收藏价值。但在大部分老百姓的印象中,精美的皮雕也总是昂贵的、艺术化的,与烟火生活相距甚远。

“高端的皮雕画作一看就很漂亮,但这不是普通人家轻易消费得起的东西。所以我希望通过一些有创新特色的非遗手工艺品,从而让更多的人认识皮雕、了解皮雕。”胡海平认为,对非遗传承来说,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使命。而皮雕现在需要更多人来关注和接纳。

为了探索传统皮雕艺术的在地活化、促进社会传承,胡海平带领工作室的一群伙伴,积极在社区开展皮雕基础技能培训与公益非遗讲座,将皮雕体验课带进校园、商圈、景区,开发录制皮雕花卉饰品工艺系列视频教程,把皮雕的历史发展沿袭、地区文化特色和一些生动有趣的技法分享出去,为这项古老传统的“非遗”技艺融入新时代审美理念与市场需求牵线搭桥。


胡海平相信,经历了创作瓶颈、岭南文化定位与艺术活化创新的考验后,坚持本心、与自身和解是艺术家成长的重要一环。为自己“解语”的同时,也要为非遗传承“解语”,将艰涩复杂的制作过程简单化呈现,打破技术与文化隔阂,把看似讳莫如深的皮雕艺术放到老百姓眼前,为接地气的活化事业载道献花。

“做朵解语花吧,随心而开,随遇而安。”走到哪里,就在哪里深深扎根、向阳盛放。

从接触皮雕以来,胡海平和丈夫还在做一件事,就是为广东皮雕捋清历史脉络。从收到第一个福建枕头箱皮具开始,十几年间,胡海平的皮雕工作室内妥善修复和收纳了琳琅满目的各种马鞍、皮编织品、皮靴、皮箱等上千件皮雕老物件。“我目前还计划筹建一座皮雕博物馆,将这些珍藏的皮具长久展览,让更多的人能够窥见皮雕艺术的前世今生,了解这项深圳平湖非遗技艺的点点滴滴。”胡海平说。

文|郭语扬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