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美食有其时间性,我叫它作“季节的味道”。
这季节的味道,首先体现在食材选择的时间要求上,简单地说,就是“当时”(当令)或者“合时序su2(暑)”,无论是海鲜食材还是蔬菜食材。
正月月正明,带鱼来看灯。
鱼类有《十二月鱼名歌》云:
正月带鱼来看灯,二月春籽假金龙。
三月黄脊遍身肉,四月巴鳞身无鳞。
五月好鱼马鲛鲳,六月沙尖上战场。
七月赤鬃穿红袄,八月红鱼作新娘。
九月赤蟹一肚膏,十月冬蠘脚无毛。
十一月墨斗收烟幕,十二月龙虾擎战刀。
“十二月龙虾擎战刀”,这刀是双刀。
“正月带鱼来看灯”,谚语作“正月月正明,带鱼来看灯”。
春籽,也写作“春只”,音zi2(紫)。鱼名。
黄脊,“脊”音ziah4(迹),鱼名。尻脊(板),人的脊背。尻脊后,身后。有另一种鱼名叫“薄脊”。
巴鳞,“鳞”音lang1(郎1);鱼鳞的“鳞”音lang5(狼)。尾部有硬鳞,故名。“巴”是壮侗语族底层语,鱼的意思,如泰语、傣语等。“鳞”是修饰语后置,类似的鱼名还有“巴毛”“巴腯(tu2)”等。
蠘,潮音cih8(齐8),方言俗字作“蛴”,梭子蟹,种类比较多,“冬蠘”是其中的一种。
墨斗,墨鱼。“斗”,音dao2(岛)。原指木工装墨汁拉线、画线的工具。
擎,潮音kia5(骑),动词,拿、执、端等,如擎刀、擎枪、擎碗、擎箸(de7,除7)等。
“四月巴鳞身无鳞”。第一个“鳞”字音lang1(阴平),硬鳞;第二个音lang5(阳平),鱼鳞。
你可以从歌谣中知道哪个月吃那种海鲜最当令。此外还有“寒乌热鲈”(冬吃鯔鱼,夏吃鲈鱼)、“六月鲫鱼存支刺”(言六月的鲫鱼不肥美,不好吃)、“六月乌鱼存个嘴,苦瓜上市鳓鱼肥”、“六月薄壳米,食了唔甘漱齿(舍不得刷牙)”、 “夜昏东,眠起北,赤鬃鱼,鲜薄壳”、“六月薄壳——假大头(大头,另一种贝类,个比薄壳大。六月的薄壳成熟了,个大接近‘大头’,双关指人之好出风头)”、“年夜尖头冬节乌(尖头,鱼名;乌,乌鱼)”等谚语。
蔬菜、水果的时令就更加明显了:春夏之交吃竹笋,大夏天里是瓜果菱角;秋日里最香的是芋头,最甜的是林檎;冬春之交最有名的是潮汕特有的大(芥)菜和萝卜。
谚语云:
(农历)三四(月)人卖梅,五六(月)煠草馃。
五六桃李柰,七八油柑柿。
五月荔果树尾红,六月蕹菜存个空。
七月七,多哖乌,龙眼咇。
九月蕹菜蕊,食赢鲜鸡腿。
立冬蔗,食不会病痛。
霜降,橄榄落瓮。
“七月七,多哖乌,龙眼咇。” 多哖,音do1 nin5,山捻子,一种灌木,其果实成熟时呈深紫色近于“乌”,人可食。咇,音big4(必),果实熟而皮儿绽裂开。“咇”非本字,同音字而已。
此等谚语都与季节的味道有关,简直就是食材采食时间表哦。所以啊,懂行的话,你到潮汕来寻味美食,就得结合你来的季节、时令来点海鲜和蔬菜,一定要避免点不对时令的鱼、菜。美食行家把这叫“不时不食”。现在的大棚菜,反季节、违时令的菜也能种出来,但是吃起来就没有当令的好吃。
对“当令”的讲究,有时还会精确到“时”,例如挖鲜竹笋要讲究在露水未开之前,而食用是最好不要过夜。新鲜的玉米也是当天“拗”(a2,阿2)当天食,过夜不食。
潮安江东、汕头疍家园等韩江沙滩地,盛产竹笋,每年春夏之交,是食用竹笋之最佳时节。有虾仁炒笋丝、老鸭炖竹笋汤、上汤冰笋片、笋丝炒粿条等时令菜品和笋饺、笋馃等名小吃。到江东和疍家园产地,可以吃到“全笋宴”。
海鲜讲究“就流”(lao5,劳),就是刚好是赶潮流捕回来的鱼。过去有“走鱼鲜”、“走薄壳”之说。“走”就是跑,从靠渔船的小码头“退”到海鲜鱼货,赶快往市场跑,谁先到市场,海鲜就能卖到好价钱,因为是最新鲜的嘛!
潮人味觉的新鲜可以先从视觉上做出判断,海鲜生猛不生猛他们可以看看颜色或者鲜活的程度就知道了。即使是已经上桌的,他们也可以从鱼鳍是否竖立起来、虾的尾巴是否张开来做判断。我曾经见过了这样的场面:一位食客见到上桌的一条“生炊鱼”,眼睛一瞪,桌子一拍,对着服务员就喊:“叫你们经理来,这样的鱼也敢给我上桌,蒙谁呢?” 服务员给吓坏了,赶紧把经理带过来。经理一看那条鱼,连忙说:“对不起对不起,咱换一条吧。” 原来,食客看出来刚刚上桌的是条死鱼,不是不新鲜,而是不够他所要求的新鲜,也就是不够生猛。
“生炊鱼”(清蒸鱼)肯定鲜美,因为蒸熟时鱼鳍竖立、鱼目暴凸,说明其下锅时还是活的。不过,火可能过了一点点。
关于“生猛”,20多年前就有北方来的朋友问我:“活的就是活的,死的就是死的,我们北方人买鱼,就分活的和死的两种。” 我说:“广东人把鱼的新鲜度起码分为四级,活的两级死的两级:活得生猛、能活蹦乱跳的,活着、但半死不活的;刚死的、冰鲜起来了,死后进了冰箱,又拿出来的。价钱也因此分为四级,大不一样。所以啊,北方人到了广东的海鲜市场,买鱼要小心哦。
“虾姑”够生猛。“虾姑”,粤语叫“濑尿虾”,北方叫“皮皮虾”,学名“螳螂虾”。不过潮汕人还得看看它们是否“有仁”:“有仁”者价高也食,“无仁”虽生猛也不食,所以价格高不了。
地理的味道,则指潮汕美食的地域性,从食材到菜品。潮汕各地山川形胜有所不同,民俗即有差异,此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就是小吃,也是各有特色,潮州的鸭母米念、腐乳饼,揭阳的乒乓粿、笋粿,惠来的靖海豆米咠(音cib8)、隆江猪脚,普宁的炸豆干、豆瓣酱,潮州府城的潮安的凤凰单丛茶、栀粽,澄海的猪头粽、卤鹅、银屏蚝烙,汕头的西天巷蚝烙、老妈宫粽球(粽子)、新兴街炒糕粿、老潮兴粿品……说不完,尝不尽。而好的潮菜馆,对食材的要求也必须有空间感和品牌意识的,卤鹅一定要澄海的,豆瓣酱要普宁的,芥蓝菜要潮州府城的,大芥菜(包括其腌制品“咸菜”)要澄海的,炸豆腐要普宁或者潮安凤凰山的,紫菜要南澳、澄海莱芜、饶平海山的。
南澳紫菜。头水,也叫“头bang3”,即第一茬,最好吃。“bang3”,本字未明。
潮汕人吃海鲜除了讲究时间的“就流”之外,还要讲究地理上的“本港”,也就是本地的食材。在南澳岛,“本港鱿” (也称“宅鱿”)和“白饶仔”的价格是外地同类海鲜的两倍以上,想买都不一定买得到。
潮人对食材出产地理的重视意识起源较早,而且达成共识,并编成了“潮汕特产歌”来传唱。下面摘录一段,与大家分享。这类歌谣,各地都有所不同,大致唱自己家乡的,都会多编一些。
南澳出产的鱿鱼干,叫“宅鱿”。用“本港”新鲜鱿鱼生晒而成,“宅”指县城“后宅”。
揭阳出名芳豉油,南澳出名本港鱿,
凤湖出名青橄榄,南澳出名甜石榴,
南澳出名老冬蠘,地都出名大赤蟹,
葵潭出名大菠萝,苏南出名好卤鹅,
海山出名大虾脯,溪口出名甜杨桃,
邹堂出名青皮梨,石狗坑出鸟梨畔;
府城出名鸭母米念,梅林出名大红柿,
下湖出名好荔枝,达濠出名鲜鱼丸,
樟林出名大林檎,隆都出名甜米粢,
海门出名大红螺,月浦出名狮头鹅,
凤凰出名凤凰茶,内陇出名酥杨梅,
石马出名石马柰,东湖出名大西瓜,
……
浮沉二字合一,音lim3/nim3,是六书造字法中的“示意”字,指母鸭在水面上时而潜水时而浮游(半浮沉)的状态。潮式大汤圆煮熟时在锅里也是这种状态,时沉时浮。字也写作“米念” “捻”。本字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