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佛山文化馆举行“广府文化长篇小说·佛山三部曲”作品座谈会,让我再次走近佛山。
品读佛山作家尹洪波先生三部长篇小说,所有文字奔赴佛山,令我感动。
尹洪波三部长篇小说,可谓佛山文学的重要收获,亦是作家对本土文化的贡献,可喜可贺。
《釉变》写佛山陶都、南风灶、陶瓷之都、佛山陶工的生活,题材特殊,可惜其中细节写的不够质感,人物情节偏于公共化。在细节以及本土氛围上,葛亮的《燕食记》下了功夫,甚至端出粤菜菜谱,典雅而入戏,与作品水乳交融,值得广东作家借鉴。
《保济天下》写岭南神药及其人事,近似传奇故事,保济丸目前仍然是岭南良药。
《嘉惠堂》写佛山断粮,涉及“标准的佛山人”、佛山规矩等,直指佛山文化个性,令我注目。
想到佛山,印象中多为传统符号,广东GDP居广深之后,似千年老三。
她低调务实,日常世俗,自有潜在民间信仰,却绝无一丝颓废与荒诞感。既安静稳妥居于喧嚣广州一侧,又生机勃勃面向未来面向世界。
她为何如此左右逢源?
佛山显然既保持了传统的广府文化个性,又在四十年的改革发展中卓尔不群:保持地域传统主调上,兼具现代时尚气息,屹立不倒,与我而言仍为一文化之谜。
外地读者读佛山题材亦觉新鲜,与广州同中有异,更不用说与内地不同。如何更好地挖掘佛山题材,《釉变》《保济天下》《嘉惠堂》作了有益的艺术探索。
我注意到:佛山提出用艺术为载体,践行成为“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的目标。
假如把佛山置换为岭南或广东,也是当前文化强省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议题。广东如何近代崛起?两次文化北伐如何发生?众多文化命题值得探讨——
文化与珠江、珠江与黄河长江——可否并肩而立?文化与世界,岭南与中原,十三行与广府,佛山与广府,康梁与广府,香山中山与广府,澳门与广府、香港与广府,广佛同城与深圳气势、佛山功夫……
还有明清时的广东,二百年前岭南到底处于什么样的社会状态?
比如,古代中央集权只达郡县——县以下由豪门士绅、行业协会管理,特殊社会结构给予今天作家极大空间,可以让作品更丰盈丰满丰厚;
比如,三元里抗英后,政府、民间、洋人三股力量纠缠,广州民间顶着不让洋人入城。
今天文化人的使命是什么?
我们为什么写小说诗歌做文化艺术?与杜甫有何不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文化传承传什么?岭南与中原“和而不同”,异在何处?
今天,岭南文化正借粤港澳大湾区之势,呈现新世纪新面貌,其文化个性如何守正创新?值得广东文化艺术界去探索去传播去传承去发扬光大。
2023-6 佛山
江冰,文化学者,专栏作家,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酷青春》《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岭南乡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