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翎 实习生 蔡华海 通讯员 宋欣妮
好山好水出好茶。中山五桂山地区有一片雨水充沛、山高林密的“绿谷”,曾盛产五桂山红茶。连日来,羊城晚报记者深入五桂山地区走访,喜见新老茶人正在以各自的方式,接续本地“茶脉”,重塑“五桂山茶”的辉煌。
老一辈茶人:难舍“五桂红”,重整旧茶园
中山市五桂山内群山连绵,层峦叠翠,是中山市唯一的生态环保区。1975年,这里的白石坳大帽山岭诞生了五桂山茶场,盛产五桂山红茶。五桂山红茶甘醇美味、色泽橙红,一度成为中山特产之一。20世纪80年代,五桂山茶场迎来茶叶种植的鼎盛时期,茶场总面积达1100亩,总产量30吨。到了20世纪90年代,五桂山茶场逐渐荒废。
日前,羊城晚报记者来到五桂山南桥村白石坳的古观明和黎少喜夫妇家中,两位老人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在五桂山茶场种茶、制茶。“家后山就是一片茶山,我们重整了10亩茶园。”古观明老人介绍,自己与茶打了大半辈子交道,一直没有停止打理这片小天地。
古观明给羊城晚报记者斟上一杯明前红茶,闻之似有一股馥郁的果香。细抿一口,唇齿间荡漾一股淡淡的花香,如糖似蜜。“这就是五桂山红茶特有的风味。”古观明说,“山上的茶种原本是从清远英德引入,但在经过长时间的种植和培育,已经适应了五桂山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味。”
当年,黎少喜被派到福建、英德学习制茶技术。她说,当年茶场除了本地村民,还有知青,茶多的时候,忙不过来,附近十几个村民都一起来帮着揉茶、炒茶。“我们老了,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将五桂山红茶传承发扬下去。”两位老人家说,自己也曾计划开制茶工场,“但开设工场的相关要求比较严格”,未能如愿。
中生代茶人:保护茶园生态,打造茶产业链
驱车进入位于南桥村白石坳大帽山岭的原知青茶厂旧址,远处便见到一片茶山之下,一间叫作“知青茶厂”的建筑矗立在稻田边上。“我们是一群爱茶人,也是知青的后代。在得知五桂山茶的历史后,就想一起重振中山茶文化。”知青茶场制茶总监林光明说,“我们对原茶厂进行保护性开发,目前已复原茶林100多亩。同时,还规划建设标准化的茶厂,正在等待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批。如果建成投产,将是中山第一家标准化的茶厂。”
“我们希望通过规范化的生产和管理,将这片茶园打造成一个标准化的茶叶生产基地,从而重新打响‘五桂山茶’的知名度,将其打造成为中山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林光明说。林光明老家在福建省,家族一直从事种茶制茶行业,自己从事这个行当多年。他认为,五桂山的茶树已有近50年的种植历史,已经与五桂山本土融合,成为五桂山的群体种茶树,口感独特,很适合制作红茶。
“去年,我们起草了五桂山红茶的群体标准。”林光明的思路是启动对已发现的原始群体种茶树进行保护,培植更优质的本土茶园,以提高红茶整体品质,复原史料记载中“香山神仙茶”的古法制作技艺,建立现代食品安全加工体系,稳定茶叶品质。
“我们通过茶园生态保护,带动当地居民加大茶叶种植和恢复茶产业。”林光明表示,未来知青茶场还会整合南桥村的房车露营、团建基地和青龙虾养殖场,形成生产、食宿、休闲和研学一体的区域产业链模式。同时,创建户外琴茶民乐艺术集训和大型山水稻田舞台表演为主题的音乐艺术小镇。茶场还计划开发茶健康日用品,如茶饼干、茶酒饮、茶牙膏和茶浴露等高附加值产品。
新生代茶人:研发新茶饮,推出茶文旅项目
与知青茶场遥相呼应,同样承载着五桂山茶叶产业希望的,是位于国家3A级景区大尖山露营公园的大尖茶园项目。走进景区的时光里书吧,你可以品尝五桂山生产的白茶与水果的奇妙碰撞,仙气飘飘的围炉冰茶,以及QQ弹弹的白茶冻……运营的团队共推出十几款不同的茶品。“运营团队全是清一色90后、00后的新生代年轻人。游客在书吧可以一边看书,一边品尝我们的茶品。”景区负责人林紫君介绍。
年轻人的加入,使五桂山茶产业加入了创新的关键元素。林紫君说:“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口味,我们推出了冷萃的冲泡方式。与传统的热茶冲泡方式不同,冷萃茶口感更加柔和清爽,并呈现出独特的香气。”新茶饮的出现,为茶产业发展打开了新赛道,更能迎合消费者的需求。
运营团队的背后,是国家3A级景区大尖山露营公园内的五桂大尖茶园。自2015年起,这里种植了300多亩茶树,是中山目前最大的茶园。“我们几位合伙人都是本村人,想复兴五桂山的茶场,于是便赴云南、清远等地重新学习,回来之后就和本村老茶农一起做起了这个茶园。”林紫君说。
“如果按传统方式卖茶叶,五桂山茶叶竞争不过云南、福建这类传统的产茶地区,因此就要靠创新。”林紫君表示,2019年开始,他们就开展了茶文化研学体验活动,有红茶种植园、茶文化展示厅、制茶车间、茶艺体验室等体验场景。近年,茶文旅研学成为景区的一个新板块,书吧项目就是今年“五一”推出的文旅结合项目。“目前,景区通过自己开发和种植茶叶的模式经营茶园,提供一站式的品茶、赏茶和购茶体验。”通过提供包括采茶、炒茶、品茶、汉服体验和拍照服务等茶文旅项目,每年吸引10万人次的游客前来,体验茶文化的魅力,同时还带动了上百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