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由惠州市惠阳区人民政府主办,惠阳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广东省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承办的“品读惠阳‘四大名著’系列活动之名人文化专场论坛”成功举办。香港凤凰卫视高级策划、主持人、评论员王鲁湘,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志才,中国晚报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周建平博士分别在论坛上作主题演讲。周建平博士的主题演讲摘要如下:
热点:名人故居旅游出现“井喷”
唐诗人刘禹锡有句名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句诗非常形象地揭示了名人文化效应原理。即使是普通的山水,一旦与名人结缘便身价百倍,为众人所景仰、所神往、所膜拜,成为名胜,旅游价值也顿升。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打名人故居的文化牌。韶关,张九龄、余靖;江门,陈白沙、梁启超;佛山,康有为;云浮,六祖慧能;茂名,冼夫人;潮州,韩愈;珠海,容闳;中山,孙中山……
在新的一轮文化强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热潮中,惠阳也毫不逊色,打造叶挺、叶亚来名人故居。名人故居文旅发展热流涌动,百舸争流。民众对名人故居的关注日益上升,也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发展。
2021年“五一”假期,在同程旅行平台上,名人故居类景区预订量相比2019年同期上涨859%。这一奇迹,令人感慨不已。
从媒体的不少报道,可以感受到名人故居文旅的热度:《北京:走进名人故居,探寻历史人文印记》;《有一种上海气质叫“名人故居”》,《毛泽东韶山故居游人如织》,《探访爱国名将叶挺故居,感受铁军风采》,《“五一”假期,天津名人故居火了》……
今年刚刚过去的“五一”,天津名人故居灯光秀出现火爆场面。在这里人们欣赏戏剧、曲艺、歌舞表演,换装拍照、与NPC(非玩家角色)互动飙戏,沉浸式体验,名人故居兼具博物馆与文化剧场功能,成为文旅“新地标”。
大家还可以从各省市出台一系列名人故居保护开放的文件,看到到这种热度:江西省文旅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历史名人故居保护和资源开发工作的通知》;保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保定市名人故居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湖南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永州市名人故居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惠阳推出《叶挺故里文化生态家园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社会对名人故居历史文化价值认识在不断提升。名人故居作为可触摸历史的“活化石”,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魅力。
名人故居承载着浓厚的人文历史文化,是城市的亮点、城市的文脉,是特殊的精神印记,地方引以为傲的文化资本,对于城市文化的构建与传承名人故居具有重要的作用。
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开发,国内外成功范例不少,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
难点:名人故居保护面临挑战
梁思成说,“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据统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名人故居被毁,在“旧城改造”“高度城市化、一体化”等诸多口号下,一些名人故居,悄然消失……
——存在问题:
建筑老化。现存名人故居大都年代久远,建筑老化现象严重。一些名人故居长年失修,建筑日趋破旧。
盲目拆除。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变得越来越小,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也变得越来越少,那些长期闲置或与周边环境不协调的老旧建筑,因其无法适应现代年活将会被拆除,名人故居也不例外。
环境破坏。随着城市的发展,新建筑的建设,将名人故居原有景观、空间格局等严重破坏。许多故居深陷在现代建筑丛林之中,成为“文物的孤岛”。
——陷入误区:
局限小场景,疏离大环境。名人故里的旅游开发中,有的规划缺乏远见和科学。有的规划忽视了名人与地方文化的联系。把旅游活动局限在一栋房子的小场景内,而未能与周边其他文化资源形成互动。
开发粗放,内容单薄。国内的名人故里旅游多以围绕博物馆、宅邸、公园等空间进行观光。在展陈上同质化现象严重。有的故里景区的旅游重点内容甚至完全脱离了人物本身,变成了纯粹的建筑或生态观光项目。
“重物轻人”,经营缺位。限于对物的静态感知,事迹(作品)的动态体验不足。故居认定中仍然存在“重物不重人”。经营不足,急功近利,缺乏高度的文化意识、审美品位、产业智慧。
——他山之石:
放眼世界,普希金故居、海明威故居、居里夫人故居、安徒生故居,无论是保护还是开放商,都有可以借鉴之处。伦敦以西180公里的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小镇——戏剧家莎士比亚故居的保护开发为例:
英国保护开发莎士比亚故居的主要做法,深挖莎士比亚文化,通过整体设计完整呈现名人一生,政府做好长期规划;信托基金独立、专业运作,实现古迹开发与保护平衡;注重全球“粉丝”培育,横向交流,不断提升名人故里吸引力。
“莎士比亚经济”:事无巨细依法保护。制定《斯特拉福德社区2011-2031年规划发展方案》,其中详细规定了小镇建设的总体思路、目标、建筑保护方案、资金来源等。清晰的法律保障是英国特色小城镇建设成功的基石。据统计,100多年城镇化进程中,英国先后颁布了与小城镇规划设计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40多部。
莎士比亚文化:在全球培养“粉丝群”。充分展示莎士比亚在小镇上“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让全镇(而非只有景点内)成为展示莎士比亚文化的舞台,让游客在这里和自己的文学偶像进行心灵对话,增进情感交流,从走马观花的“旅”向互动交流的“游”提升。在全球培养莎士比亚的“粉丝群”和小镇潜在的“朝圣者”。借助网络平台等多种手段,举办电影放映、戏剧展示,组织莎剧表演、知识竞赛、名人对话等活动。
莎士比亚品牌:国际化的文化交流。通过与中国、西班牙、巴基斯坦等国合作,共同在英国以外举办莎士比亚与汤显祖、莎士比亚与塞万提斯等名人的纪念活动,建立莎士比亚与各国的联系,推动全球视野下莎士比亚文化的挖掘。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名人故居文旅,究竟路在何方?
节点:名人故居保护开发破局
“文化资源用得巧,城市气质必然好!”几点思考,有关建议:
一是文化争锋:各地都在打名人故居文化牌,如何避免同质化,做出特色,如何脱颖而出,规划以及执行的组织、意识、底蕴、底气,决定格局、气象、境界的高与低。文化意识、审美意识、规划意识、产业智慧、创意创新以及执行能力,也决定成效大小。
二是深融视角:在融合时代,注重深化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文化与旅游跨界融合,凸显文化引领赋能作用。通过深入挖掘名人故居岭南文化、红色文化以及“文化+”“+文化”等科技手段融入高水平的文化宣传,在保护与开发的平衡当中找到契合点,稳步推进文旅产业的发展。
二是内容为王:创作高质量的文化、文艺作品、名人故居的文史研究成果。策划组织高水平的文化活动,增加游客体验度,名人故居融入现代乡村文化空间。发挥名人IP的“形象性”“符号性” 文化资源作为观光资源被贯穿到故居旅游建设的始末。历史名人文化效应中外皆然。随着现代旅游业发展,世界各国均将历史和名人当作高品质的特色旅游商品进行开发。
四是创新表达:资源整合,形式多样、丰富陈展手段,创新表达方式。除了树立名人雕像;建设名人文化广场;创意特色旅游商品,还要有创意独特的展示,如天津梁启超实景沉浸式体验——《少年强》。梁启超纪念馆将元宇宙概念赋能纪念馆,利用MR技术手段,实现交互式和沉浸式观展。观众走进了曹禺故居纪念馆,不仅深入了解曹禺先生的生活,最后还变身话剧演员,亲身体验了一把话剧《雷雨》中的角色。开平田园间的碉楼前举办新年交响音乐会,吸引海内外观众游客;央视邀请郭兰英等名家朗诵《囚歌》。又比如说,“胜利大营救”主题创作的思考。胜利大营救,我们有了电视剧、电影、戏剧、纪录片,能否打造一部同样是大营救题材的的《辛德拉的名单》,这样具有世界性影响艺术精纯度极高的作品?
丘吉尔:“我宁愿放弃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约瑟夫•奈: “软实力的关键,在于谁的故事会赢”。
时代呼唤高手!讲好名人故事,讲好惠阳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通讯员 陈曦 史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