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统筹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骁鹏
文/李海婵 周婷婷 实习生 吴锦鹏
“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作为岭南四大文明古县之一,惠州博罗县至今仍保有上百个规模较大的古村落,袅袅炊烟绵延上千年。
近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公布了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其中,惠州有4个古村落上榜,分别为杨村镇井水龙村、公庄镇南溪村、湖镇镇湖镇村、湖镇镇坪山村,均来自博罗县,加上早于2012年已获评的旭日古村,至此博罗已有5处中国传统村落。
记者走访发现,这些古村落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布局形态、工艺精湛的建筑造型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而闻名,是名副其实的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活化石”,从中也可一窥氤氲着浓浓乡愁的博罗魅力。
公庄镇南溪村吉水围是一个完整的古城寨,具有地道的客家建筑风情 博罗文旅供图
山水环绕 田园风光无限 孕育丰饶物产
巍巍罗浮山,悠悠东江水。博罗,是一处山川雄秀、名胜众多的胜地。境内耸立有罗浮山、象头山,洋溢着勃勃生机。东江穿城而过,滋养着无数百姓。
在这片土地,一处处独具特色的古村落如同珍珠般散落着。其中,龙华镇旭日古村坐拥青山绿林,溪水逶迤。村内田园庄稼环绕,石道古巷俨然,宗祠古屋林立,给人以古朴幽静之感。
相距不过20公里,同是中国传统村落的湖镇镇坪山村,位于象头山西麓。这里群山连绵,白云悠悠,碧水清流,是一处世外桃源,与周边的山峦、溪流、梯田等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构成了古老村庄的面貌。
不难发现,博罗古村落大多坐落在山水环抱之中,尽得天地灵气。村民推门可见青山如黛,开窗能听流水潺潺,充满诗情画意。远处的高楼林立与车水马龙,仿佛与这里无关。
有山有水,造就了便利的交通。湖镇镇梅潭村坐落在沙河边,如同奔流不息的河水般,古村也因繁华的水运而盛极一时,如今精美壮观的祠堂、“千金出阁道”的遗迹均是见证。此外,还有沙上村、凤安围村、旭日村、义合村等,也都是位于东江的沙河主河道边。有不少临近山区的古村背靠着山,村前河道穿过,如徐田村、祥岗村、罗岗村、天上园村、官山村等,老百姓出门劳作方便,视野开阔,经商便利,是天然的宜居之地。
好山好水,孕育出丰饶的物产。在公庄镇南溪村吉水围,有一片古荔枝林,上百年的老树便超过600株,它们虬枝曲节,枝干交错,千姿百态,相映成趣。由于地理、气候等原因,这里的荔枝普遍比其他地方迟一两周上市,但晶莹剔透,皮薄多汁,别有一番滋味。每当丰收时节,荔枝树上缀满红彤彤的果实,压低枝头,村民喜上眉梢。
荔枝园旁的公庄河岸,还有长达两公里的竹林,枝繁叶茂,形成天然绿色长廊。自古以来,吉水围村是远近闻名的产竹之乡,从清代起,当地百姓就用竹子编竹筐、竹篓、竹椅、竹扇……竹编品种繁多,造型别致,工艺精细。
吉水围古村“荔红竹青”的生动场景,只是博罗古村落富饶物产的缩影。受益于大自然的馈赠,博罗涌现出了各类特色农产品。如,观音阁红糖、柏塘山茶、福田菜心、徐田沙葛等。这些农特产品远近闻名,深受珠三角市民游客青睐,也给老百姓带来增收的喜悦。
龙华旭日村古村莲韵 博罗文旅供图
源远流长 古代先民辗转迁徙 民居建筑文化交融
古村之魅,在于每个村的来历与特色皆不一样。民间百姓认为,山环水抱必有福气。博罗这方宝地吸引着古代先民跋山涉水而来。据惠州市民协资料显示,博罗县的自然村,除水库移民和三峡移民外,基本上在清朝前就开始有人群居,最久远的可追溯到唐宋。
“颍水源长,太邱泽远”,这是旭日古村平伯公祠的门联。这一对联,源于颍川陈氏裔孙广为流行的“百世垂箕裘太邱道广,千秋绵似续颖水源长”,既溯清了源流,又点明了祖先的官职。
据陈氏族谱记载,陈氏祖先在南宋时期从中原捧着祖先的牌位,携家带眷,跨过梅岭,迁至韶关南雄的珠玑巷。随后陈氏后人约于1330年迁入龙华石门楼一带,繁衍生息。
无独有偶。为避乱世,北宋时,著名理学家朱熹的玄孙万七郎携朱姓家族,从江西往南迁徙,由水路来到广东河源、惠州等地。明代末年,朱氏后人朱时瑛从惠州水北来到博罗,见此地山清水秀,有意在此定居,开荒种地。此后,历经500年的沧桑变幻,一代代朱氏后人安居乐业、繁衍生息,这便是杨村镇井水龙村的来源。
随着中原各地的人们不断在博罗定居,多种文化汇聚交融,民居建筑是最为直观的体现。当地古村落的建筑格局和建筑工艺特色,既传承和弘扬中原文化的优良传统,又汲取古代土著文化的优良成分,形成具有鲜明的明清时期岭南建筑特色;既有客家围屋建筑文化的特点,又有广府建筑文化的风格,令人赏心悦目。
例如,有着“岭南古民居建筑之典范”的旭日古村,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历经岁月洗礼,村内至今还保留有600多处古房屋,处处可见以“麻石半墙,青砖到栋,中间铺麻石天井,两边住房形式一样”为特色的砖瓦结构建筑,每条小道铺设的都是麻石板。整座古村呈块状排列,布局严谨,气势恢宏,具有典型的明清岭南建筑风貌。现保存较完好的大型宗祠4个,古井16口,灰塑、彩绘、木刻、石雕等艺术景观和古榄园自然景观共100余处。
这些古建筑遗存饱含先民的生存智慧、工匠精神。博罗多数古村远观大气恢弘,就像一座小城堡,走进村里细看,可见建筑质地优良。据惠州市民协调查显示,民居建筑内部布局三进至七进,以九厅十八井居多,高屋大瓦,门宽柱大,麻石青砖到顶,多层青瓦覆盖,房梁粗密,檐板宽厚,主体坚固,几百年不倒。如旭日村陈百万祖屋、太和村李国标祖屋、官山村四角楼、棠下村四角楼、下浪村黄氏祖屋、徐田村“四德堂”“五经魁”古屋等等,历经几百年坚固不塌,人居如故。此外,建筑大多工艺精雕细琢,雕梁画栋,充满诗情画意。
人文蔚起 百所私塾俊彦辈出 民俗丰富多彩
古村落往往蕴含着浓厚的人文底蕴。有不少农家子弟通过艰苦奋斗,或成为朝廷命官,或富甲一方,功成名就,声名远扬。
就如,昔日罗阳镇韩屋村的韩日缵,官至礼部尚书,成为博罗古代官阶最高者。在其溘然长逝后,崇祯皇帝念其讲帷旧劳,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恪”。百姓亦感怀韩日缵生平品德,在广州承宣街(今北京路)立牌坊以示纪念,上书“七宿经天”,寓意其如北斗示人以方向。
不少名人遗迹成为古村落宝贵的财富。公庄镇大沥村的黄大铭,官至江南道监察御史,因忠诚廉明,卒后,遗体被百余官兵护送回村安葬。乾隆帝御赐道牌(下马石)两座,立于村头村尾,至今仍保存完好,吸引众多游客前往观看。杨村镇井水龙村的朱萃瑛,任从二品通奉大夫,皇帝所赐的“通奉第”牌匾现仍悬挂围屋大门中央……
之所以涌现出大批的清官廉吏与志士仁人,离不开当地崇尚教育的民风传承。据《博罗历史文化丛书》相关记载,博罗县清末民初共有私塾数百所,如龙华鹤溪村的“两院一室”(钓鳌书院、华院和永昌书室)、石下屯青云书室、坪山大田村的曙楼书室、四教山房、徐田三星书室等。古时书院,为藏书讲学之所,以四书五经为教材,由官府或地方名流、学者与士绅创办,洋溢着浓浓的书香气息。这些书院规模较大,一般包括讲堂、藏书楼、祭殿、斋舍以及园林等部分,形成独立的建筑体系。
对于族中的知名乡贤,各村历来重视为他们树碑立传,以励后人。清朝以前,考取功名者可在宗祠门前立杆挂旗。如今,在大多数古村祠堂门前,可见遗存的石柱杆夹,两根方条形石柱夹一根旗杆,石柱一面刻有姓名、功名、日期等字。如福田镇徐田村、石湾镇朱黎村、龙华镇鹤溪村、龙溪镇湖头村等,均有留存有较多的旗杆夹。特别是徐田村,新老祠堂前都有近十对桅杆石。
古村的民间文化更是丰富多彩,既有中原文化遗风,又有广府文化、本地原味,更有客家文化因素,多种多样,各具特色。惠州市民协调研发现,当地村民注重和文化传承,每逢节日喜庆、红白喜事、迎来送往等,都会举办仪式。宗族对“上灯”尤为重视。凡同一宗祠的族人家庭,前一年出生的男丁,在开年春节期间都要集体举行上灯仪式,从买灯、上灯、结灯、宴客,礼仪繁复。有的村庄集体上灯,如湖镇镇、长宁镇的黄姓和胡姓人家,集体上灯活动十分隆重,到镇上集市买灯的队伍,少则几千人,多时上万人,敲锣打鼓,舞龙舞狮,鸣放烟花爆竹,“丁头”(新添男丁的父亲)披红戴花,一路浩浩荡荡,热闹非凡。这些具有地方特色、风格独特的民俗活动,成为不少人难忘的乡愁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