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统筹/魏琴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魏琴
视频提供/广州市增城区融媒体中心
海报/李焕菲
【编者按】《元和郡县志》记载:“增城县,按昆仑山上有阆风、增城,盖取美名也”。广州市增城区拥有1800多年历史,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美美与共。溯源岭南文明的金兰寺遗址和明代大儒湛若水创办的莲花书院是广州考古十大重大发现。远山如黛,近水含烟,薄雾轻拂初阳淡。羊城晚报《大美岭南》第47站走进广东重点侨乡之一——增城。仰望天空,是一望无垠的蔚蓝;俯瞰大地,是满目青翠的绿意;远眺江面,是水光潋滟的碧波。无论哪个季节走进增城,目之所及,皆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美图景。
东江之滨,若水之地。增城历史悠久、底蕴丰厚,迄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自然和时光给了增城丰厚的馈赠,让增城成为山水文明的教科书、岭南文化的聚宝盆。
这里涌现了南宋丞相崔与之、明代三部尚书湛若水等历史文化名人,也是传说中八仙之一何仙姑的故乡 。明代大儒湛若水,与王阳明齐名,官至三部尚书,创立“甘泉学派”。
春和景明,南香山林深树茂,鸟鸣山幽,岭南地区保存最好的明代书院遗址——莲花书院便坐落于此。书院依山而建,遗址经考古挖据保存完整,被评为“南粤古驿道重大发现”之一。书院后有“海阔天空”石刻,既是对书院视野的描述,也是提醒学生追求的心境。
古时候,“广州有三樵,曰东樵、曰西樵,曰南樵”,东樵为增城与博罗交界的罗浮山,西樵即西樵山,南樵是南香山。湛若水在三樵都有自己的书院,让甘泉文化深深植根于广州这片热土中。
师生情谊甚笃,湛若水在莲洞书院居住,学生回去时,湛若水会有赠言或赠诗送别学生。其中有《晓枕偶拈》这样的佳作:“千里不同地,万里本同天。天岂在远求?在君柱杖前。莲洞十日居,便作千年计。独怜未绝扳,与子坐超诣。”
如今,历史的遗迹虽已斑驳,“随处体认天理”的深邃思辨依然闪烁着光芒,“重民、恤民、恤商德主而刑辅”的政治主张仍是经世致用的不变真理。
放眼四望,满目绿色,河湖交错,绿树葱茏,车行至北部山间,时而清新袭人,时而恍若梦境……
增城拥有277平方公里的清澈水域,有全国落差最大的白水仙瀑,有395公里的生态景观林带,森林覆盖率高达53%,全年空气优良率达96%以上,素有“翡翠绿洲”“天然氧吧”的美称。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市)”等数十项荣誉称号。
顺着增城绿道,可以在沿途领略荔湖、增江画廊、蒙花布乡村公园的山水田园风光;可以抵达瓜岭古村、湛若水故居、清献园,感受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厚重;可以到小楼拜谒何仙姑家庙,聆听仙姑传奇;还可以去品尝正果云吞、兰溪濑粉、鹅汤糍等非遗美食。
到了初夏时节、瓜果飘香,还可以顺道进入农业公园和亲子果场,采摘时令水果,在尽享徒步骑行等运动畅爽的同时,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亲近厚重的历史文化、品尝绿色的健康美食,收获爽心休闲的旅行感受。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是一同。我们与古人其实是“不同地”而“本同天”。站在书院遗址上,望着蓝天,我仿佛能听到书院的读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