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龚卫锋
《广交天下》围绕广交会讲述了一段跨越66年的爱情故事。为什么要选择“爱情”作为故事主线呈现广交会?为什么要用香云纱作为重要意象?这部剧里有广交会66年间的真人真事吗?联合编剧冯敏仪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独家专访。冯敏仪是广东粤剧院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入选文旅部“2019戏曲艺术人才培养高级研修班(千人计划)”“2021年全国编剧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曾参与创作《东江紫荆红》《决战天策府》《谯国夫人》《八和会馆》等知名粤剧作品。
故事:法式浪漫和东方式守候结合
羊城晚报: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创作这部剧的?
冯敏仪:去年夏天,闫兵导演给我打来电话,说珠影乐团准备筹排《广交天下》,他作为总导演,想邀请我一起加入编剧行列,我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初稿是闫导写的,我从第三稿加入。我们沟通后,决定采用双线结构来讲述这个故事。
羊城晚报:你为这部剧带来了什么?
冯敏仪:比如,男女主角跨越66年的爱情线。广州一中是我母校,以前有一对老校友,他们的爱情跨越了50年,是一段很曲折的真人真事,让我印象深刻。当时,我跟闫导都认为可以从现实里抓取到一些线索和感情根基。此外,女主角伊莎贝拉是法国人,她对中国的情结源于其保姆,角色原型是我的一个姨婆,她是自梳女。当时,我们就给了伊莎贝拉安排了这样一段前史,让她东方式的感情处理方式得到有力支点,让法式浪漫和东方式守候结合。
羊城晚报:这部剧里会有广交会的真人真事吗?
冯敏仪:我是“老广”,一直知道广交会,但很少深入感受它。这次创作得到广交会方面的很多支持,相关工作人员给了我们书籍资料,带我们现场采风,去陈列馆看历届展品,讲解很多真实故事。比如,秦志荣的原型是李欢先生,他从1957年第1届到132届都参与其中。我舅公也是一位“老广交人”,他是香港南北行商人,所以剧中秦志荣寻亲这段戏也有历史来源。
感情:用粤曲《花田错会》元素展现爱情
羊城晚报:坚守66年的爱情,你写的时候相信它吗?
冯敏仪:我相信。《广交天下》爱情主线的最终落点是,那份坚守不一定要开花结果,而是我想知道他好不好,如果他过得好,我这辈子就无憾了。我想,无论是剧里这段广交会中的情谊,还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感情,都是一种彼此传递温度和爱的过程。
羊城晚报:为什么想到提取爱情元素作为故事主线?
冯敏仪:首先,爱情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用爱情呈现广交会会更为浪漫诗意,我们可以用大量咏叹调去诠释,让观众由此进入《广交天下》的世界,看到背后更为广阔的广交会。其次,这部剧里的爱不只是爱情,还有亲情、友情,有梦想,有爱的传递。
羊城晚报:这部剧用了什么元素来诠释这段爱情?
冯敏仪:我是粤剧编剧出身,在剧中用到粤曲《花田错会》的元素。丝巾是《花田错会》中的重要意象道具,所以在《广交天下》里,男女主角爱情的起始点,也是因为伊莎贝拉戴着保姆的香云纱丝巾回到广州。剧情方面,《花田错会》中,一段阴差阳错的爱情开花结果。这个隐喻作为一条暗线贯穿了《广交天下》全剧,我们是花城,巴黎是花都,最后男女主角通过不同的方式“团聚”在这个繁花似锦的四月广州。
羊城晚报:你想通过这种极致的爱情传达些什么?
冯敏仪:首先,极致的爱情是能够真实存在的,它不只是文艺作品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存在于每个人心里。我也希望通过这种极致的爱情告诉大家,我们的真善美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另外,广交会是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我们也希望告诉大家,我们的大门永远打开,我们的爱一直都在。
特色:打开广州舞台文化活地图
羊城晚报:为什么要用香云纱作为重要意象?
冯敏仪:这个想法最初是闫导提出的。香云纱的一大特点是纯手工制作,从顺德一方水土里“长”出来的。每条香云纱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情谊、个人体验也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最终汇聚在广交会,而它正是情谊的纽带。
羊城晚报:你如何看待香云纱?
冯敏仪:香云纱很耐穿,它就像广东精神一样低调、朴实无华,但很有底蕴。香云纱不仅能穿,也具备收藏价值。
羊城晚报:听说香云纱也被写进歌里?
冯敏仪:作曲杜鸣老师建议写两首关于香云纱的歌,既要写香云纱,但不要在唱词上直接提到香云纱。创作过程中,我想到香云纱独一无二的特性,它寓意着乔诚和伊莎贝拉、中国和法国、中国和世界独一无二的情谊。
羊城晚报:除了香云纱之外,剧中还有哪些广州元素?
冯敏仪:岭南的文化名片——粤剧、粤曲,还有岭南童谣《月光光》《点虫虫》。我们还对广州进行了浓缩版展现,比如,上下九的骑楼、麻石街、琶洲、广州塔等地标,艇仔粥、炒牛河、紫苏炒田螺等美食,希望老广们看完剧后会有亲切感和共鸣,也希望外地朋友打开《广交天下》这张舞台文化活地图,跟着我们打卡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