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思泳 通讯员 荔宣
图/通讯员提供
日前,中法两国元首在广州松园举行非正式会晤。产自广州市荔湾区的广彩茶具“荔枝杯”、广彩瓷盘亮相现场,吸引了众多目光。岭南风味十足的茶具是如何诞生的?它在设计和制作上有何巧妙?近日,广彩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谭广辉亲自讲述了“荔枝杯”背后的创作故事。
“荔枝杯”、 广彩瓷盘体现着荔湾区非遗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折射着荔湾区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近年来,荔湾区相继实施非遗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积极推进岭南文化中心核心区建设。
凸显“岭南荔枝红”,300余年广彩享美誉
据“荔枝杯”创作者谭广辉介绍,这套茶具看似简约小巧,其实在细节上多有考量,材料采用了优质白瓷,杯身则描绘荔枝图案,凸显“岭南荔枝红”的景象。
“荔枝不仅是岭南佳果,更是荔湾的一张名片,将它应用到广彩中,能够很好地宣传荔湾文化及岭南文化,非常有意义。”而在器具方面,谭广辉选用了瘦身高杯,力求让使用者持杯时手感恰到好处。
广彩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谭广辉 图 通讯员提供
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广彩瓷器烧制技艺诞生于清代康熙年间,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这类瓷器题材广泛,色彩鲜明,有三彩、五彩、珐琅彩等不同的种类,体现出中西彩瓷技艺融合、颜料制作独特、岭南文化特色浓厚、彩绘手法和题材内容丰富这四大特征,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研究价值。
在历史上,广彩瓷器曾因西洋商人的需求而大量出口。这项华丽织金的艺术,不仅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历史,也记录了广州十三行的百年商埠传奇。时至今日,广彩仍然以其独特的美感与价值闻名于世,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而荔湾作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集聚了大量广彩从业者,谭广辉就是其中一员。
1979年,年仅18岁的谭广辉被分配到广州织金彩瓷厂,师从欧兆祺,学习广彩技艺,其后更是得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赵国垣的指导。在43年的学习实践中,谭广辉熟练掌握了广彩传统技法以及广彩彩绘的全部工序,并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发展,大量吸收西洋画的手法,与中国画的画法,并形成独特风格。
广彩作品融入岭南元素 图 通讯员提供
在创新之余,谭广辉积极传承广彩艺术,培养广彩技艺能手达500多人,为广彩瓷烧制技艺的传承和保护作出重要贡献。在他看来,广彩从业者有责任把这项手艺传承下去,吸纳更多新生力量加入其中,让更多市民接触和了解这项艺术。
在谭广辉等人的努力下,广彩在荔湾的土地上茁壮成长、发扬光大。2008年6月,广彩瓷烧制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谭广辉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彩瓷烧制技艺)传承人。
厚植文化土壤,推动非遗发展
两千多年来,荔湾长期作为广州商贸中心、文化中心,诞生了一大批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粤曲、“三雕一彩一绣一窑”(木雕、牙雕、玉雕、广彩、广绣、西村窑)、广东醒狮等一大批岭南文化标志从这里发芽、成长、风靡全球。
非遗工艺融入茶具用品 图 通讯员提供
目前,荔湾非遗资源共计60项(国家级1项、省级10项、市级23项),拥有76位非遗传承人(国家级3位、省级13位、市级29位),成为了岭南非遗文化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并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为用好、用活这笔历史的馈赠,近年来,荔湾区委区政府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水平。
2019年,荔湾区成功创建广东省粤剧粤曲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并以粤剧艺术博物馆为中心,涵盖八和会馆、銮舆堂等粤剧活动重要场所,打造总面积16公顷的国家级文化保护区。
2020年,荔湾区建设全市首条非遗街区;成立全市首个非遗协会。
2021年,荔湾区开发全市首条水上非遗旅游路线;荔湾区永庆坊非遗工作站成功申报为省级非遗工作站。
2022年,荔湾区在全市率先打造非遗版权交易线上平台,具有版权展示、交流、宣传、交易等功能,为非遗传承人提供综合性版权服务。荔湾区在全市第一个出台区级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办法。
据悉,荔湾区将继续以“绣花”功夫推动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推进岭南文化中心核心区建设,高质量打造荔湾文商旅活力区,在打响文化品牌上走前列、作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