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欣怡 通讯员 穗文广旅宣
图、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邓勃 实习生 吴宇豪
热闹喜庆的广东醒狮、悠扬动听的广东音乐、扮相华美的粤剧与园林式文化空间交相辉映,引来市民游客连连驻足。
4月8日上午,《锦绣中华——传统织染绣艺术与生活展》在广州市文化馆新馆广绣园开幕,来自岭南、江南、滇南三大展览主题空间的近50项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织染绣艺术类非遗项目齐聚一堂竞芳菲,在多元地域文化的多彩互鉴中绽放姹紫嫣红的迷人光彩。
本次展览由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协同创新中心指导,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北京服装学院共同主办,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以期扎实推进岭南文化中心区建设,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一丝一缕连接传统和现代
本次展览包括“铺锦列绣——知否岭南”“天孙织锦——丝韵江南”“阑干斑布——彩云之南”三个主题展区,展示了来自全国多地的代表性刺绣技艺、织造技艺和印染技艺,市民游客在移步换景中领略非遗魅力。
其中,“知否岭南”板块以“绣”为专题,展示广绣、苏绣、湘绣、羌族刺绣等刺绣类非遗项目。记者在现场发现,满洲窗、通草画、广式点心等极具岭南风情的元素装点着这一展区。
中国织物、广彩瓷复现了当时十三行外销品的精致华丽,广式点心则营造出“饮和食德”的浓厚的生活气息。
“丝韵江南”板块以“织”为专题,以宋锦织造技艺、吴江桑蚕丝织技艺为代表,重点展示以江南文化为主题的艺术生活空间。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传承人王建江正坐在织机前向游客展示缂丝技艺,他告诉记者:“在过去,缂丝因为贵重而为皇家所垄断。如今要让它融入现代生活,我们会在日用品上注入缂丝元素,如背包、香囊、围巾等,普通老百姓也能欣赏到缂丝之美。”
“彩云之南”板块以“染”为专题,重点展示以滇南文化为主题的艺术生活空间。步入展区,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抹亮眼的蓝,这是来自云南大理的传统纺织品,展现了白族扎染技艺。
此外展区还展示了墩头蓝纺织技艺、彩印花布传统印染技艺等全国具有代表性的染整类非遗项目。
锦绣中华非遗系列活动组委会专家组成员、北京服装学院传统工艺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沈华菊是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她身着一袭香云纱,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工艺必须走进当代生活。
“此次展览叫做织染绣艺术与生活展,就是想让传统工艺与当下生活产生关联。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传统工艺连接当下生活的方式和路径,有的作品是收藏级的,有的也可以与现代设计相融合,走进寻常百姓家。”沈华菊说。
探讨传统工艺新活力
记者了解到,“锦绣中华”是全国知名的非遗品牌活动。作为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锦绣中华——传统织染绣艺术与生活展”系列活动此次落户广州举办专题展览,充分彰显“千年商都”的城市品质。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份。除静态展览外,在4月8日至4月12日期间,展览现场还将进行为期5天的活态展演,以文化空间、戏曲、音乐、舞蹈等表演形式,让游客们听到、看到、嗅到、品尝到、触摸到不同地域文化空间的魅力。
4月8日展览开幕当天,“广州传统工艺振兴论坛”“广州传统服饰与织染绣技艺专题学术研讨会”“非遗文献资料”图书捐赠仪式、“锦绣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馆”共建仪式等多项主题活动也在广州市文化馆新馆举办,积极探索广州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非遗保护的新作为、新活力。
其中,在4月8日下午的“广州传统工艺振兴论坛”上,来自广西、福建、江苏、浙江、云南等地的传统工艺专家、传承人,与广州的传统工艺分类保护研究18个小组的课题负责人,以及全市各区非遗保护工作者们,共同探讨传统工艺振兴与高质量传承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