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风从海上来。
即日起,《羊城晚报·名家说名作》栏目提质升级,推出第二季“粤藏于海”系列,在岭南公共收藏珍品中发掘“海上丝绸之路”的广东故事,努力从更广阔的层面推动名家名作的高质量传播推介与知识生产。
2022年8月以来,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携手广东省文旅厅、广东省博物馆,在《羊城晚报》及金羊网、羊城派APP、云上岭南、“羊城晚报”视频号等海内外传播平台首创《名家说名作》栏目,并推出系列报道。
栏目先后邀请陈传席、林蓝、李劲堃、林锐、彭玉平等众多名家对岭南名作加以介绍和剖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古今对话,为当下文艺繁荣与公共文化建设提供启示。
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发祥地之一。在本季“名家说名作·粤藏于海”系列中,我们将进一步联系广东各大公共收藏机构,与读者、观众一道巡礼岭南经典名家名作、南粤珍宝。
快点击下面的视频↓↓↓,听名家说故事,看文物动起来。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文艺 朱绍杰
图/广东省博物馆提供(除署名外)
清代中期,广州成为中国唯一的通商口岸。此时,广州不仅是世界贸易网络的节点,更是中西方艺术文化交流的门户和窗口。
在广东省博物馆近期的重磅展览《焦点:18-19世纪中西方视觉艺术的调适》中,巨幅外销画《广州港全景图》引得观众频频驻足。
《广州港全景图》堪称清代珠江版“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从沙面、十三行商馆区、海珠炮台直至大沙头附近的东水炮台一带珠江北岸的广阔风景,是当时中国其他城市罕见的图像记载,也代表着19世纪中期中国油画创作的最高水平。
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示中心主任、研究馆员,策展人白芳在展览现场为我们解读了《广州港全景图》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定格特定历史时期的“手绘照片”
外销画产生并兴盛于18、19世纪,集中在广州十三行(今文化公园)一带。为迎合西方社会热衷“中国趣味”的风尚,广州画师采用西方的绘画颜料和技法,绘制带有中国风情的图画,用以销售给来华的洋人。
从《广州港全景图》的绘画风格及画框背部上方残存有“Youqua”画室的标签残片来看,可以断定此画出自煜呱画室。Youqua音译为煜呱,他是活跃于1840年-1870年的广州著名外销画大师。
《广州港全景图》长2米,宽88厘米,是目前已知最大的外销画。白芳说:“在19世纪中叶,这种尺幅的油画作品是极其罕见的。”
画作采用了经典的三段式构图,上半部分大幅空间描绘天空,下半部分宽阔的江面上帆樯云集,中间十三行一带岸上风景呈直线状横贯画面。
“它无论是取景角度还是细节的精准度,都体现出作者曾受到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荷兰港口风景画的影响。”白芳表示,港口风景画正是煜呱擅长的领域。
据船舶研究专家金行德初步统计,《广州港全景图》中的船只总数约为311艘。“有从事远洋贸易的广东红头船,也有载客的客船,还有卖花、卖米、卖盐的商船,更多的是水上人家生活的疍家船。它们聚集在珠江水面,就像东方‘水上威尼斯’一般。”白芳介绍。
画作虽然没有标注明确的绘制时间,但我们可以根据画面内容推测一二。“它左半部分的十三行商馆区除了中部建筑比较完整外,两侧建筑其实处于修建过程中。此时,外国商馆的旗帜只有零零星星几面,美国花园和英国花园也不算繁盛。”白芳说,这反映了十三行商馆在1840年鸦片战争中遭遇大火后的复建状态。
与此同时,十三行商馆区于1847年增建了圣公会教堂,而这幅画中并没有圣公会教堂的身影。白芳因此推断,《广州港全景图》的绘制时间为1840年至1847年之间:“它就像一张‘手绘照片’,成为广州十三行特定历史时期的真实写照,为十三行研究提供了实物证明。”
从半个地球之外征集“回家”
《广州港全景图》的征集源于近二十年前广东省博物馆新馆的展陈设计,白芳负责博物馆珠江新城新馆中“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常设展厅的“扬帆世界”板块。
“这一部分讲述的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清代广州因‘一口通商’政策而一地繁盛,十三行是当时清帝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然而我们馆内几乎没有展现十三行贸易繁盛的外销艺术品。”白芳说,于是她从“图像证史”的角度出发,开始关注历来被人们忽略的外销画。
在中国绘画流派中,传统文人画长期占据主流。而外销画一直以来被视做商品而非艺术品,它的生产面向海外,收藏也主要来自海外。
2007年底,白芳获得消息,著名外销画家煜呱的《广州港全景图》现身市场。因为对煜呱的作品做过大量前期研究,她一眼便判定这幅画具有极高价值。
在与海外艺术公司达成合议后,《广州港全景图》很快由英国运送到香港,由粤博专家一起组团前往鉴定。“我们还邀请了香港、澳门,以及国外的专家共同鉴定这幅画。大家一致认为这幅画独一无二,兼具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所以我们最终决定征集这幅画。”
在当时,从海外征集文物是一件新鲜事,各种海关申报手续异常复杂。“此前我们几乎没有海外征集的经验,为了争取《广州港全景图》入关的税费减免,团队甚至先后请示了广东省文化厅、国家文物局、中国海关等部门。”
一番周折后,《广州港全景图》于2008年底永久入藏广东省博物馆。有了这次经验,广东省博物馆的海外藏品征集模式基本奠定。
广东省博物馆外销画藏品从无到有,现已涵盖油画、水彩、水粉、素描、版画、玻璃画等六大类共200余件(套)外销画藏品。近期的“焦点”展览正是广东省博物馆近20年间研究梳理的成果展。
“西学东渐”与“东画西传”
走进“焦点”展厅,首先看到的是中国当代书画界泰斗刘海粟的一段话:
“近代美术史家把我的同时代人尊称之为先驱,我附在骥尾,惶悚不安,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大一点,中国油画史还可以提前半个世纪,真正的先驱,应当是被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埋葬了的无名大家,(广州的)蓝阁林呱可能就是其中之一。这一想法,希望能被美术史家所证实。”
正是这段话给了白芳策划“焦点”展览的底气和信心。因为对于外销画的价值认定,学界一直以来存在分歧,不少人认为外销画是不入流的行画,不具备艺术价值。她说,现存外销画的确多数依靠流水线批量生产,但不可否认少量艺术精品的存在。
记者看到,本展览不仅在开头呈现了刘海粟的观点,还在结尾处放置了被美术学界公认为“中国油画第一人”的李铁夫的画像。刘海粟与李铁夫同为20世纪美术大家,然而相比林呱、煜呱等18-19世纪的广州外销画家,他们接触到西方绘画的时间晚了一两百年。
白芳说:“本展览之所以取名为‘焦点’,其中一层含义是我们想借此构建关于中国油画早期开端的话题焦点。”
她认为,我们应该肯定广州外销画家最早从事西画艺术创作的尝试和创新。这种西方绘画不但体现了“西学东渐”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东画西传”后,对西方的中国风艺术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外销画最大的历史价值所在。
出品人:杜传贵 林海利
策划:孙爱群 陈桥生
监制:邓琼 蒋铮 吴小攀
统筹:朱绍杰 易芝娜 付怡
执行:文艺 周欣怡
合作单位:广东省博物馆 广东美术馆 广州博物馆 广州艺术博物院 广州海事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