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古司祺 李国辉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国辉
日前,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成立。以文明互鉴中心建设为新契机,中希两国正促进更广泛、更深入的交流。而在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希腊语系的两名希腊籍外教也爱上了这里多元与包容的生活,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让他们感受到了更多的变化和便利。
中国学生对待老师都非常有礼貌
Lampros I. Papagiannis是一名哲学博士,2016年起就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希腊语系任职。对于前来中国任教,他称之为“一个出于本能的决定”,并表示这里的生活推翻了他原本的想象。
“尽管有很多不同点,但在某些方面,我们两国甚至可以说是相似的。而且我任职的这所大学相当国际化,所以我有机会在这里体验中国文化。”
他的同事,希腊语系女教师Anastasia Gkortsila对此表示赞同。“透过表面,就会发现我们在思维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我们两国的人都以家庭为重。”
如今,广外希腊语系共有学生44名。作为专业的两位外教,他们对教学与教育有更多的思考。Papagiannis认为首先需要解决沟通的问题。“一开始,我们要用英语教学,并且要解释清楚语法和结构。但慢慢地我意识到,也许语法并不是最要紧的,重点是学生能够交流,理解语言的结构,并能够欣赏这门语言。”
在Gkortsila看来,“中国学生对待老师都非常有礼貌”,中希两国有很多她意想不到的相似之处,不同的是学生有各自的特点。“这里有高考,而我们在希腊也有几乎完全相同的考入大学的方式,相似度很高。”Gkortsila说,她会鼓励学生更勇于提出问题,同时也建议来中国从事教育工作的外国教师,要多钻研中国学生的特点。
喜欢广州的多元文化和多彩生活
在广州工作生活数年,这两位希腊籍教师已经爱上了这个城市。“我喜欢这里的人,都很好,很友善。”当被问到他最喜欢广州的哪一点时,Papagiannis如是说。
对Gkortsila来说,这里的关键词是多元与包容。“我真的很喜欢广州的多元文化特点。在这里,我可以找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离学校不远的淘金,是我在广州最喜欢的地方之一。那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开的小商店,例如有来自韩国的理发师。我喜欢看到的是,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和环境的人们都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式在这里扎根。”
粤港澳大湾区在过去几年间迅速发展。作为大湾区的“居民”,两位希腊籍外教也感受到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带来的变化与便利。1月8日起,香港与内地实施首阶段通关,Papagiannis当月就顺利实现了他的香港之旅。
“我去过大湾区的许多城市,如深圳、香港、澳门等,”Gkortsila乐于分享她的旅行经历,“我对中国的铁路系统印象深刻。它非常实惠,非常快速,非常方便。这是我最喜欢的旅游出行方式。另外,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走出市中心,去探索郊区,就能感受到它们各自的魅力。”
除了大湾区,Gkortsila还去过中国的许多其他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和济南。“来中国吧!这里的生活很有趣,很放松,富有活力。”
致力于促进更多交流互鉴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希腊语专业设立于2015年,是华南地区唯一的希腊语本科专业教学点,该专业致力于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适应“一带一路”倡议、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化应用型希腊语人才。
相似的理念,相通的文化,让中希之间的交流有着诸多共鸣,也让广外希腊语系的学生们有了更多深入希腊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广外希腊语系实行“3+1”国际化联合培养模式,与希腊雅典大学签订了长期的合作协议,成建制派大三学生赴希学习一年。同时,学校每年还邀请希腊知名教授到广州来讲学和交流。
如今,广外与雅典大学的常态交流正逐步恢复。希腊语系大二学生文子诵表示,他很期待即将到来的希腊之行。“我认为希腊语的字母非常的迷人,而且我对希腊神话很感兴趣,所以我一直都很想学好希腊语,去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希腊语专业教师尚冰表示:“我们希望培养出更多了解两国语言和文化,促进两国更深入开展交流的‘使者’。”
校对 | 赵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