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的《赤血:丘东平的战火青春》是一本既深入大革命时代,又有丰富人物细节的、非虚构与虚构交相辉映的红色文艺力作。
作者是媒体人,对多种文体熟练操作:报告文学的高屋建瓴、新闻报道的直抵事实、纪实文学的娓娓道来,以及长篇小说的氛围营造。
可以说,是一部纪实+文学+新闻+报告,虚构+非虚构的红色文艺力作。
我非常赞成作者李迅定下:“小人物,大时代,阔空间”的创作思路,对丘东平的生平事迹做了艺术的处理。
其中不乏充满激情的片段,以及展现丘东平革命者伟大人生境界的精彩文字。
此书的特点与优点在于多种文体交叉。
比如,新闻报道方式是作者所熟悉的,而文体交叉方式的优点延长,常常又出现弱点——即文学叙事方式比较弱。
有些地方有平铺直叙现象,叙述节奏也少了一点变化。
如何营造一个氛围,引导读者进入,肯定有一个对情绪的把握:或高亢或内敛,或飞扬或沉潜。
多种文体的交叉拼合,优点在于多角度进入,但弱点也在不时分散了读者专注力。
比如P41,报告文学笔法续接小说笔法,缺少一以贯之的诱惑力。
再比如悬念,比如情节发展,比如文学闲笔的应用。
有时感觉到类似于长篇小说的笔法,已经创造了一个良好氛围。但的新闻报道笔法突兀出现,反而把这样的一种人物内心展示以及情节悬念等风化瓦解。
红色文艺创作,需要专门谈谈文化传播力。
一种文化产品要能够走进百姓大众,尤其是走到年轻人中间,它的传播力相当要紧。
今天的文化建设一方面需要研究,但我认为更急迫的工作是:优秀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岭南文化的推广传播。
需要回答一个问题:我从哪里来?故乡、祖国、共和国从哪里来?电视剧《觉醒时代》就在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不能把一种文化仅仅停留在精英教授书房与沙龙里,而是要努力使之走进千家万户、尤其是走进青少年的视野。
据百度国潮搜索数据调查,00后搜索“国潮”的密度达到不同代群体内最高,其次是90后,而在00后最受欢迎的国潮关键词里,“中国潮牌”占第一。
可见,无论是借助网络传播,还是网络消息,年轻一代的“后浪”皆不可忽视。
优秀作品其实也实现了一个目标:召唤每个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民族图腾”。
河南电视台的成功、《觉醒时代》的热播,就是有力证明。
我还想强调的问题:本土文化符号与广东气质。
什么叫本土文学创作?什么叫广东本土的文学?我觉得除了广东的那些文化符号以外,最重要的是广东气质。
研究中我们发现广东的文化其实是非常独特的。比如说岭南——环境与人的关系非常密切:四季如春,鸟语花香。
所以,北方文学作品中关于春夏秋冬的描写大多不适应广州。
但是,在我们广东当下的文学作品中间,迄今难看到这样的环境描写。
当然在《三家巷》、《虾球传》、《香飘四季》那一批现代作家笔下,具有典范型描写。
但,当下文艺作品本土描写显得稀薄,既不鲜明,也不够有力量。
跟我们广东的经济地位和我们在这个全中国这样的一个影响是非常不匹配的。
广东最大特点就是“离中原很远,离大海很近”,它的海洋性非常强烈。
广东的海洋性跟大量的海外移民有直接关联。四百年之间,广东人走向世界各地。
比如,“凡有潮水处都有潮汕人”。
丘东平为汕尾的红色少年,汕尾虽处于潮汕文化区域,但与“潮州古八郡”仍有差别。“天上雷公,地下海陆丰”,我对丘东平身上的“汕尾特色”就十分期待。
优秀的本土文化氛围,既可增强文学阅读诱惑力,又可以帮助塑造人物,回答主人公如何成长在一个殊异的文化土壤之中。
简言之,红色文艺如何在艺术上下更多的功夫,《赤血:丘东平的战火青春》一书做了有益的探索。
祝贺新著出版,祝贺作家李迅——愿他在红色文艺创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2023-3-7 广州
江冰,文化学者,专栏作家,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酷青春》《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岭南乡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