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广场的深圳书城,“深圳晚八点”读书活动。阶梯教室,国内一流高大上,二十年设计依然时尚。唯一不适就是空间高而大,我坐在讲席,仰头看听众,好似山下望山上。
深圳阿青告知——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评价:深圳中心书城大台阶教室,是全国唯一“作者仰望读者”的地方。
不过,我的《岭南文化与粤港澳大湾区》讲座效果甚佳。
听众反应:头回知广东文化有四大板块;中华文明活化石;粤菜在上海出名;方言是“唐宋普通话”;潮汕有“出花园”——15岁成年礼和“营老爷”——英歌舞等。
文化传播有效,吾心甚慰。
书城准备了十几本我的书,几分钟被抢购一空,文友下手迟了,只抓到一本《岭南乡愁》。
深圳读书风气浓郁,有一批期望不断充电市民,他们也大多是深圳书城与图书馆的常客。
我一直在想:深圳读书活动持续不断的动力何在?
从广州一个半小时动车抵深圳讲座,因疫情推迟延后三次,海报也更换三次;但既使疫情,深圳依旧坚持。
除了深圳书城中心城,各区图书馆亦有固定读书活动。我参加过几次:比如福田,比如龙华。
晚八点读书活动主持人——深圳大学南翔教授告诉我:
——深圳中心书城晚八点周五书友会,是一个持续了十多年的讲坛,每周一次,重要节假日除外。一年有52周,就算平均一年举办48场讲座,10年也有近500场。
——此讲坛获得《南方都市报》一年一度的“领读者”最佳项目奖,获得深圳市阅读联合会的组织奖、获得全国学习品牌活动等。
——这些奖项都从不同侧面说明,一个有深度有力度也有清晰度的与时俱进的讲坛,其影响力无远弗届、不可轻估。
——晚八点已成深圳名牌活动,除各类专家主讲外,还邀请过一批已经故去的老艺术家,比如白桦,金敬迈,叶永烈,阎长贵,等等。
我的疑惑在于:商业氛围极其浓厚的情境之下,深圳这样一个外人以为物质消费滚滚如潮、红尘万丈的一线城市,文学、文化与学问的“消费”,如何构成吸引力?
我的另一个好奇处在于:年过六旬的南翔教授为何如此兴致勃勃,坚持十年广邀天下英才,其内心动力源自何处?
南翔不但长期主持“深圳晚八点”,而且是一位著名的教授兼作家。
他的小说屡屡获奖,名声遐迩。近出新著《手上春秋——中国手艺人》刚获全国出版大奖,此书译成外文,落地各国。
除了深圳书城中心城,他还为福田图书馆策划《穿越世纪的目光》——
一个季度讲一位健在的文学或文化长者,世界性的。包括王鼎钧、黄永玉、饶宗颐、金庸、黄宗英、杨绛、周有光、徐中玉、刘以鬯,等等。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经年累月,巨星闪烁,光采熠熠。
大师开讲,为深圳这座新城带来丰富信息,若春风十里,阵阵吹拂;大师的话语又似蒲公英种子,随风飘扬,洒落新城,待于时日,生根发芽……
翌日游览深圳市区。
为了读懂深圳,特请老友资深媒体人孙海帆先生——引导我游览深圳中轴线:莲花山与市民广场。
海帆先生做过省级电台专题部负责人,工科出身,当过记者,会画画,懂音乐,喜欢文史,热爱读书写作,才思敏捷,见解独到。
他来深圳30年,又下过海,当过地产副总,是知名地产策划,对深圳城市发展颇为熟悉。
由他向我介绍深圳,十分合适。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脚步丈量深圳城市中轴线,另一番感受油然而生:
莲花山、市民广场、会展中心;邓小平雕像山顶俯瞰,含义深刻;改革开放,时代节点。
我喜欢恢宏大气的布局,倚靠莲花山,面朝深圳,阳光下灿烂——
左手当代艺术馆,右手图书馆音乐厅相对,银树金树呼应。布局大有讲究,耐人寻味。
城市设计与传统风水之间,涵义深广,令人浮想翩翩。
早茶时,我不断追问朋友:除了赚钱,深圳人还关心什么?深圳当下活力如何?
茶点与广府无二样,但奇迹之城气象与广州就是不同。
不同何处?我边聆听边细细思量——
孙海帆先生告知:第一二代下海人虽然过了六旬,但闯关干劲依旧,上市公司与领先技术携手,始终瞄准国际前沿。而且深圳传统行业转型,部分工厂外迁,动作及时且成功。
95后美女黄紫馨出自知名企业——却又跳槽就职更具挑战的岗位,笑言深圳吸引力一直在。
我问远离故乡会想父母会孤独吗?
她言真正成熟必须独自生活,年轻人成片,形成交流场,精神与娱乐均有空间:网上线下,读书会、咖啡厅、户外活动、密室逃脱等等。
我问疲惫吗?有无漂泊不定感觉?
她言加班是常态,但高强度锻炼人;跳槽亦常态,企业与人相互选择,形成最优质的人才激励机制。每一个人有可能寻找到最合适的岗位,调动潜能,极致发挥。
我听后心中一动:深圳年轻人就是时代弄潮儿。
深圳城市活力肯定与青春有关,与这座城年轻的年龄有关。发展靠创新,创新靠人才。深圳有人才吸引力,更有选拔人才的市场机制。
广州媒体人阿驰说:
——国家优惠政策向特区倾斜,深圳只会越来越好;我弟妹都在深圳——深圳人基本上都是外地人。
——目前广州任何人都能进,深圳则要有一定条件,海纳百川,又优中选优。
是这样的吗?
我的眼前瞬间幻化出两个画面:
一个属于传统——莲花山下,一眼泉水,汩汩涌动,日夜不止;
另一个属于元宇宙——城市中轴线,市民广场,城市原点,不停地向周围快速发射电波,源源不断,辐射四方。
也许,这座城所有的努力都在为城市赋能。天时地利人和,构成了奇迹之城活力所在。
其实我不懂深圳。但奇迹之城——却让那我遐想,让我振奋。
2023-3 写于深圳返广州动车上
江冰,文化学者,专栏作家,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酷青春》《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岭南乡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