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画盆景与石头相得益彰 危健峰 摄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危健峰
《灵石记》中说:“石体坚贞,不以柔媚悦人,孤高介节,君子也,吾将以为师;石性沉静,不随波逐流,然叩之温润纯粹,良士也,吾乐与为友。”这是古人以心观石的精神境界,更反映了中华赏石文化的源远流长。
今年2月初,在世界客都梅州,梅江边东山大桥侧的百年建筑“农居”里,一场由梅州“石友”发起的石展在文化界引起关注。当这些千百年或上亿年前的石头与书法、字画、盆景、灯光跨界搭配在一起,以艺术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眼前时,不禁让人叫绝、惊艳!
一场石展,穿越时空的对话
梅城东山大桥侧,建成于民国十一年秋的“农居”今年刚好100年。百年沧桑,农居栉风沐雨,仍保持了客家建筑的厚重,而经过“修旧如旧”后,老屋变得更加自然明亮,古墙斑驳、光影交错,非常适合艺术展示,故农居化身为艺术创作空间。
2月3日,由梅州市文联指导、梅州市观赏石协会主办的“天工开物”农居奇石书画盆景雅集暨《梅州石》首发典礼就在百年农居举行,为喜爱玩赏石头的“石友”和市民带来了一场独特的展示。
“我们首次将石头、字画、书法、盆景进行跨界搭配,根据农居的建筑结构创造新的艺术空间,让观赏者多角度、多层次感受文化艺术带来的视觉冲击和心理愉悦。”梅州市观赏石协会会长徐志强告诉记者,这场展会其实酝酿已久,在众多“石友”和相关单位的支持下才在今年元宵节前与大家见面。
石展主题:客家母亲 梅州石协供图
记者在农居看到,一个个造型独特、纹理别样、颜色各异、大小不一的石头配以底座,左右搭配与石头相称形状的盆景或者精致的菖蒲,后面则以书体各异的书法或者字画为背景,并根据空间造景命名主题,让人在观赏时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感觉。如命名为“客家母亲”的作品,石头状如戴着头帕、布满皱纹、眼神慈祥的客家妇女,客家母亲那种勤劳、朴素、坚韧的品格一下子就跃入眼前。又如命名为“暗香”的作品,圆润石头里面似有一棵热烈绽放的梅花,枝桠分明、花蕾饱满、一树繁花,让人不由想起林逋《山园小梅》里的著名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石展主题:梅花三弄 危健峰 摄
《云林石谱》言:“天地至精之气,结而为石。负土而出,状甚奇怪,或岩窦透漏,峰岭嶒稜……大可列于园馆,小或置于几案,如观嵩少,而面龟蒙,坐生清思。”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石头,在古人眼里既有自然之美也有实用之处,更有欣赏和移情的作用。徐志强告诉记者,这次石展作品的空间布置强调的正是中国传统赏石文化中人与自然、外界与内心、造景与精神相濡、相融和相谐的统一。
“木化石在亿万年前是树木,然后变成一块石头,欣赏之余让人感悟大自然是多么伟大、时间是多么伟大,人在自然、时间面前是多么渺小,因此要追求一种淡泊宁静的人生态度。”赖惠山既是一位爱石如痴的资深“石友”,也是梅州市观赏石协会的监事长。教师出身的他喜欢自然原野,后来痴情于赏石,有时更是废寝忘食、日思夜想。“石头于我,发生过甚多奇妙的际遇。我在把玩的过程中更加快乐、精神上更加充实。”赖惠山说。
石展主题:梦里客家 梅州石协供图
一本石谱,梅州的“石头记”
“悠悠江水六百里,夹岸梅花千千树。崇山藏宝,铜铁锌煤之属;丽水育珠,水硅黄蜡之奇。金缕青花,石上生花,石胆石器各有奇趣……”《梅州石》的卷首语这样描述梅州流域产生和发现的奇石。
据了解,《梅州石》是一本系统介绍梅州梅江流域观赏石资源分布概况、奇石资源调查、观赏石展示,并阐述观赏石文化与客家文化关系的图文集,是一本法定印刷的内部交流资料,但它的意义远非如此,因为它既可作为梅州的“石头记”,也可认为是梅州的“石谱”。
“这本图文集历时一年的编撰才得以面世,从选题、选材、文章邀约和图文编排等都汇聚了所有石友的努力和心血,是对我们梅州观赏石资源的一次展示,也是对梅州客家观赏石文化的一次推广。”《梅州石》主编、梅州市观赏石协会会长徐志强说。
翻看《梅州石》,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梅州水系和观赏石资源分布概况和奇石调查;第二部分是梅州境内各类观赏石的种类,包括水冲硅化木、青花石、黄蜡石、梅州红、窝窝石等;第三部分为会员和专家著作,包括梅江流域石器时代文化探究、赏石文化与客家建筑、耕读文化的联系;第四部分是梅州市观赏石协会近年来的活动花絮和本集后记。
这本图文集中,值得一提的是首次将客家文化与赏石文化结合起来进行探究。杨丰生《梅江流域史前石器(新石器)文化初探》、金铎泉《围龙屋里的石头故事》、赖惠山《状元及第与客家人文情怀》及已故福建上杭县石协创会会长邱建柱《客家赏石文化自信的拓展》等文章都将“石头里的客家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记者了解到,除了《梅州石》,梅州市观赏石协会多年来也先后举办过多场活动,分别在2010年和2012年推出《梅州藏石》《世界客都观赏石精品博览会特刊》等,将志同道合者汇聚一起。梅州市观赏石协会自2005年由相关部门批准成立至今,已从原有的几十名会员发展至一百多名会员。
《云水禅心》梅州水冲硅化木 梅州石协供图
一种文化,在石头中追求和谐自然
世间喧闹浮华,精神何有归处?提起“赏石文化”,有人认为是玩物丧志或嗤鼻以所谓“高端人士”的兴致,但纵观人类历史,无不与石头息息相关。
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石头成为人类手中的工具,从而改变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国神话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更从侧面说明,石头这种材料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春秋战国,玉石成为必配饰品;秦汉时期,石头成为最广泛运用的建筑材料;东汉、三国和魏晋南北朝,石头作为景致备受文人推崇,成为以自然之物寄托精神的象征;唐宋时期,特别是宋朝赏石文化发展到鼎盛阶段,流行“人乃天地之灵,石为天地之本,灵本与固,则通神,其乐无穷”的说法。与此同时,描写石头的诗歌也越来越多,苏轼写出《雪浪石》:“朅来城下作飞石,一炮惊落天骄魂。”欧阳修在《中秋不见月问客》中写道:“试问玉蟾寒皎皎,何如银烛乱荧荧。不知桂魄今何在,应在吾家紫石屏。”石头被赋予情理,上升到哲学层面。明清时期,民间藏石兴起。石头不仅作为普通的观赏之物,还在园林建设、空间布置中广泛运用,成就了皇家园林和民间园林等独特的中国古建筑艺术。
“中国人赏石往往与精神世界相关,是以石头外在的形状、纹理、质地、色彩等寄托和映衬人生观、价值观及情感哲理。”徐志强告诉记者,中国传统文化中将石头“瘦、透、漏、皱”的特点与文人风骨结合起来,崇尚的是“道、魂、气、韵”,因此一方小小的石头就是一个寄情的载体,追求的是天地自然与人生境界的契合,因此在现实世界中显得特别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