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说岭南·周建平】春天来到了战场(2)
  • 来源:云上岭南
  • 发表时间:2023-02-13 15:12

文/周建平

(作者为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中国晚报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文学博士、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简介:周建平所著的《羊城引爆新广州――羊城新八景的策划与运营》(南方日报出版社2012年出版、2013年再版),从学术、战略、战术三个层面,从文化角度切入,用鲜活的细节与翔实的事例,全景展示了这场通过有效调配资源实施的刀光剑影、硝烟滚滚的媒体集团军聚合会战,将整个活动概括为“飓风行动”,包括“摩天岭”、“TNT”、“喀秋莎”、“新大陆交响”等为代号的12项计划,气势恢宏,激情澎湃,波诡云谲,扣人心弦。从品牌的公信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以及精准的策划、强大的执行力等方面分析了“羊城新八景”评选成功的原因,生动记录了广州城市重大的文化事件,是城市营销政府公关的不错范本,媒体界大型策划的实操宝典。2013年作者以《羊城引爆新广州――羊城新八景的策划与运营》为内容,为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生、中山大学中文系MCA硕士研究生等专题授课。

那些执着的身影

(一)

2011年,新媒体挑战咄咄逼人,报业依然处于“寒冬”,可是春天却来到了战场!在激烈的炮火之中传来夜莺的歌唱——报业集团正在转型升级的征程中奋力开创新的业绩!

2011年的春天,羊城晚报新的改版计划刚刚开始,机构改革逐步深入,竞争上岗热流涌动……广告在掘进,发行在徘徊,士气欲提振,改革在奋力向前。

正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巨著《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的一句话:“现在在我们这里,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

2011年的春天,令我感动的不仅是“羊城新八景”席卷南粤的海选狂飙,同城刺刀见红的媒体大战,而是集团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上下同心,专注一方,激越情怀、气贯长虹的态势……

回顾那个春天,一场宣传亚运、城市“大变”、幸福广东的舆论竞赛中,既有宣传机构精心设计的经典大作,也不乏各大媒体精英创造的点睛之笔,其竞争之激烈,规模之庞大,谋略运用之巧妙,可谓精彩纷呈,波诡云谲,令人叹为观止!

从媒体角度,具备太多吸引眼球的亮点,潜藏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具有现代的创新意识,具有丰富的人文故事;可以拓展得更多:岭南文化的盘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可以展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讨论:评选标准的大讨论,城市文明、文化强省、广东人文精神的大讨论,新与旧、人文与自然、现代与传统大讨论等等。论据浩如烟海,创意空间广阔,文化含量丰富,关注度高。“羊城新八景”创意的时机、空间、历史文化内涵,奠定了巨大的规模

和广阔的空间。文化人争先恐后,街坊市民踊跃参与,官员大力支持,百万大学生积极投入。

新快报打响了“羊城新八景”的第一枪!抢占了高地。集团领导审时度势,抓住了机遇,果断出击,提升规格、扩大规模,集团军作战。集团班子在“羊城新八景”评选活动关键时刻体现强有力的组织策划,严谨的思维和果断的风范,活动总指挥刘海陵总编辑周密部署,调兵遣将。记得他那印象深刻的嘱咐:“只要能达成战略目标,爱怎么打就怎么打!”我们都深感话里的压力与分量!

(二)

在那段风风火火、短兵相接的日子里,报社编委、广州新闻中心主任莫丹涛总是给我电话:“准备好了吗?要快!给我炮弹,给我炮弹!”在关键时刻,我们的报纸要源源不断地报道。我想起电影《英雄儿女》王成报话机里传出的声音:“向我开炮!向我开炮!”那段日子,他与黄熹主任总是带着铁军一般的团队,攻城略地,抢占山头。

50后摄影师叶健强、郑迅等老将,带着90后的新生代出征,似乎还没来得及给新人阐释更多的意义。正如毛主席说的,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干开后慢慢就知道了。印象最深的是,刚进报社的新兵:90后大学生吕楠芳拿着“武器”,眨巴眨巴眼睛就投入了这场千载难逢的激烈战斗。新来的大学生“帅哥”周聪扛着摄像枪、脚手架总是早早到场,占据有利地形,严阵以待;杨阳总是面带笑容,超负荷工作,夜以继日,几乎累倒!

新组建的战略运营部,那段日子夜夜灯火通明。临时负责人刘升担起高参和统筹的重任,应付着千头万绪、奔涌而来、迫在眉睫的烦琐的工作,充满血丝的眼睛,专注的神情,嘶哑的嗓音,执着的原则,他所草拟的方案和预案总是那么周密完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起草文稿,组织协调,主持论坛,活动指导,马不停蹄……

那天与刘升去主持公众论坛的路上,他爱人在电话上告诉他孩子在发高烧,要带去医院看。得知情况,同志们劝他赶紧回去,他苦笑着说:“孩子发烧两天了,也吃了药,看过医生,有点反复。在这节骨眼上,太多的事都要协调,实在是跑不开……”

“羊城新八景”海选高潮时期,记者曾璇正值出国学习前夕,那天一大早,她一进要闻部就说:“我再写条稿吧!今天凌晨海选的票数飙升到300万了!要尽快报道出去!”那种媒体人传播的亢奋和激情溢于言表。接替曾璇报道“羊城新八景”的林洁,更是迫不及待,跃跃欲试:“快告诉我有关活动情况,我刚接手,总想对整个活动了解得更多,更清楚些,以便更好地报道!”

要闻部主任林海利,精干但似乎有点文弱,大热的天,还穿着厚厚的长 袖外衣。他总是那样的沉着冷静,全神贯注捕捉指示的信息,然后斩钉截铁地回答:“请放心,一定安排好!”

记者黄丽娜忍着腰椎间盘突出的疼痛奔波采访,在我的印象里,她总是在微笑地说“没事”。那天在中山纪念堂贵宾室人群的最前面,为了不挡着后面的人群,蒋铮背着挎包跪在地上全神贯注地速记市领导的讲话;记者李春暐在专访海珠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时,他的孩子正在医院的产房里呱呱坠地。那天,他的笑容多么灿烂,是完成采访任务的满足,还是孩子出生的喜悦?都有!这个“狠心”的新爸爸……

这些都曾是历次重大报道中战功赫赫的战地记者!

决战时刻,要闻部值班编辑郭启钊桌面上放着一排排药片,在我眼里就像一梭梭子弹。在他们看来,感冒、发烧、拉肚子似乎从来就不是病!编辑闫修彦的颈脖上捆着大大的药袋子在编稿,在享受这种工作、治疗两不误的智趣。编辑陶勇看版前,晃动一下还在理疗的伤痛手臂,像是一位将要上场决一死战的拳击手。斯文女子孙焰、朱帆、袁婧等编辑在签稿后噼噼啪啪的匆匆脚步,令人难忘,感觉她们就像短跑运动员在发力冲线……

非常时期,社长、总编以及报社所有的值委、主任哪个不是这样!为了争分夺秒、抢占先机,有的值完夜班次日一大早红着眼睛,带着团队,又开赴前线……

那天,在从化公众论坛会场外的大阳台上,羊城晚报的几位司机兴致勃勃,欢声笑语,吸着烟卷在冬日温暖的阳光下交流“羊城新八景”活动见闻。

那情景,就像当年准备运送苏联红军进攻柏林的司机,打着口哨或拉着手风琴,唱着《喀秋莎》,甚至跳起马刀舞,亢奋不已!每当记者出征采访“羊城新八景”,司机们总是一跃而起:“好的!到哪个区?马上出发!”

八十高龄的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在接受羊城晚报邓琼等记者采访后,为她们的阳光、青春和敬业精神所感动,激情挥毫:“年轻人,同心干!”

 

(三)

“八景”与“百景”似乎在PK之中,但又似乎在不同向度上的PK,一场不是PK的PK。“幸福美卷——珠三角十大景观评选活动”,另辟蹊径,开辟第二战场……

“羊城新八景”创意在先,先者为王。这是巨大的优势和坚实的基础。策划超前、精准,火力集中,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宣传部长专访系列、“城市公众论坛”系列、首届大学生辩论赛系列、推荐区(市)“八景”系列、全球广布系列、文化艺术系列活动、海选系列,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交替行进、气势如虹。章法有度,狂轰滥炸形不成规模,只有有梯度,有层次,有底蕴,有重点,精确打击才能形成巨大威力。这是一场宣传战,心理战,运动战,文化品牌之战,是对一个集团文化软实力的重大考量。媒体仿佛在进行一场生死搏斗;这是一场大规模的战役;同城媒体谁也不愿缺位,谁也不甘落后!

这本书,如果只是为“羊城新八景”评选写一本亚运城变的颂歌,也许会显得浅薄,当然不是写作的初衷。写一本媒体传媒景观评选大战?少不了媒体竞争,策略,龙争虎斗。这也不是我的兴趣和思考所在,这里也许并不存在特别高深的谋略。当然,谋略的价值有时是以最后呈现的结果判定的。 写一本深入研究的文化专著,显然,这个选题具有足够的学术空间,如 果我还是在高校教书,毫无疑问会这么想。但没有打算做纯学术性研究,感觉的方式已经发生变化,这已经不再是我的着力点。

写成一部纪实?这些年,更多的受媒体话语浸染,纯文学的情结早已离我远去,根本无意按照纪实范本写作。写一个案例分析?可以考虑。案例要写好并不容易,要找到一种能兼容快节奏的变化、高密度的信息、适应网络化的方式,反映流动跳跃的思想。

勾勒成一个精彩而非常实用的案例,并写出对媒体、对社会、对城市文化的思考。这样当然有很大难度!除了评选过程体现的各种案例元素,更要做一定深度的实践性研究。

又是一段无奈的等待。

“羊城新八景”的话题,有着巨大的核能。十年“大变”,幸福广东,亚运成就,城市名片,文化强省……

赞美广州,描画美景,所有媒体一直都在关注,这是个焦点,各大媒体都在寻找突破口,有的已经在策划相似的评选活动,有的一直有对新广州的宣传。各报也有广州城变的相关报道。2010年以来,“羊城八景”的字眼在报上网络上陆续出现。报道的选题越来越近,就像一座火山,岩浆已经沸腾,浓烟已经出现,随时可能迸发。媒体大战,一触即发!

灵感的火焰终于熊熊燃起,不能自已。

开始在脑海里、作战笔记本里寻找有价值的东西。到底要写成个什么题材?犹豫什么呢?只要进入状态,想怎么写就只能怎么写吧!

一个个唇枪舌剑的论坛,一场场精细的策略的谋划;一项项计划的艰难实施;一场场刺刀见红的搏斗,一张张团队战士激情的笑脸。雪片似的快讯,飞毯似的捷报……

到底发生了什么?一场飓风?一场文化的盛宴?一次节日的狂欢?信息在集聚,形象在呈现,思路在升华,创意在涌动,灵感在井喷……

与世博、亚运、奥运、大运不同,不同媒体围绕一个既定项目猛攻。这是创意在先,独家主办,是以品牌作筹码,都在看着呢,伤不起!

信息时代,犹如电视剧《潜伏》里的天津站,同城媒体一举一动互相都在视野之中,正如余则成所说的,“空气里都是眼睛”。同城自然不会缺位,不会视而不见,退出竞争,不会容忍“独捞”,对此无所作为。

媒体彼此之间什么都知道,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天寒地冻,凝神注目。狼烟四起,不可开交。 

相关稿件
粤ICP备2023008654号-1 新出网证(粤)字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10522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